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下岗、失业妇女非正规就业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出现了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即非正规就业部门的非正规就业。本文在界定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内涵的基础上,论述了目前我国城市下岗、失业妇女非正规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试析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农村人力资本积累的制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地分割为农村就业部门、城市非正规就业部门和城市正规就业部门。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原因 ,使农村居民难以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进入城市正规部门就业 ,同时由于农村居民收入提高缓慢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低下 ,也直接降低了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受传统户籍制度和就业制度的影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同时,很难在正规部门就业;同时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大量下岗职工涌入社会,由于受自身素质的影响,也难在正规部门就业,而城镇对城市建设服务、家政服务和生活服务等有强烈的需求。因此,非正规部门就业应运而生。它符  相似文献   

4.
宋建斌 《中国发展》2009,9(6):49-53
中国非正规就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和劳动制度不规范、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成为非正规部门劳动力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等问题。要从制定系统和长远的非正规就业规划和完善非正规就业方面的立法人手,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和增强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等,积极发展非正规就业,缓解中国城乡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5.
促进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的城市就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的就业模式有被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二元化的就业模式所取代的趋势。发展非正规就业成为缓解我国城市就业矛盾的一条现实途径。影响我国城市就业的因素主要包括:管理体系上的障碍;社会保障体系上的障碍;社会支持体系上的障碍。促进我国城市非正规就业发展的制度与对策主要包括:细化政府管理职责,保证非正规就业有序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推动非正规就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前,脱离正规部门安置的"非正规就业"人员面临着社会保障难题,非正规就业规模的扩大促使此类人员成为"全民参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济贡献与社会保障地位的不平衡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因此以正规就业部门为主导的社会保障机制必须进一步释放。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就业,是指未进行工商登记,尚未参加社会保险,劳动关系不规范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形式和正规部门中的所有灵活就业形式。它具有准入门槛低、就业形势灵活、择业空间大、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一、非正规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非正规就业尽管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政策法规不配套一是在非正规就业形式下,如何确定劳动者与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与非正规就业(一)非正规就业的范畴非正规就业是人类学者哈特在研究非洲经济活动时提出的,他根据工资雇佣(wage employment)和自我雇佣(self-employment)的区别,提出了城市劳动力收入机会的二元模型,将非正式就业归为自我雇佣,强调此类活动的动力机制和多样性[1]。  相似文献   

9.
非正规就业一般指非正规部门就业。非正规部门是指那些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无结构的生产规模很小的生产或服务单位。它有三种类别:一为小型或微型企业类,二是家庭企业,三是独立的服务者。我国下岗工人普遍年龄偏大,且学历不高,技能老化,正规再就业难度极大。从非正规就业的特点、下岗工人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优势以及非正规就业的主要形式来看,非正规就业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前景广阔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底层精英",农民工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进而对该部门中的城市弱势就业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就业替代。然而,这种就业替代并不强烈。两类群体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直接竞争性,但更多的是岗位互补。就此而言,在政策制定上,排斥农民工是不明智的。放开户籍制度,实现劳动力城乡融合,则能够实现社会总体福利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非正规就业是国际劳工组织针对发展中国家里出现的一种就业现象提出的概念。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引进“非正规部门就业”的概念.目的是为了解决部分返城知青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当时体制的原因,它没有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的重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上海通过扶持非正规部门就业来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12.
促进我国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经济转型期的中国失业问题日趋凸显,传统的占绝对主流的正规化就业模式日益被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的二元化就业模式所取代。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构想是:以失业社会保障为重心,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等。  相似文献   

13.
王薇 《友声》2014,(3):20-20
<正>城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过程。历史上,城市的兴起与发展是欧洲由中世纪向近现代转变的重要桥梁和动力之一,而新型的城市规划则是欧洲走向未来的标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实现现代化不断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重要成绩。可以说中国的城镇化支持了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而新型城镇化则将为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4.
国外对于非正规就业问题主要从二元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三种视角加以考察,分析逻辑各不相同:二元主义强调非正规就业区别于正规就业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其边缘性和自治性;新马克思主义立足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将非正规就业解释为对生产关系的再造;新自由主义突出歧视性法律和制度的对非正规就业的决定性影响。关于城市农民工群体的非正规就业,在经验研究中存在不少争论,包括判断标准、就业动机、就业基础、就业前景等方面。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应以更为中观的理论视角、更加多维的变量和更具发展性的应对策略来审视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以获得更加清晰的认知和更具共识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王萍 《中国人大》2013,(7):28-29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全国"两会"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关新型城镇化的发言令人关注。李克强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而不是靠摊大饼;城镇化还要注意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等。中国的新型城镇化,是确凿无疑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中的二元结构及公共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罡 《思想战线》2004,30(1):96-100
旅游业中二元结构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非正规经济部门给那些处于边缘地位、无法通过正规就业而参加主流经济的人们提供了一条应急之道,非正规企业在旅游业中也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本身就是旅游吸引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地降低游客与本地居民的冲突,并提供特色化服务,这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谋跨越求崛起,建小康富人民,兴河南强中原"是中国梦在河南的具体目标,是1亿河南人民的中原梦。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原梦的根本。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原梦,就必须抓住机遇,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换言之,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中原梦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城市的出现已有5000多年历史,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城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的地位能够对整个社会管理起到决策作用,对全局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城市教育发达、文化先进、信息灵通、视野开阔、思想开放,能够培养造就多层次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城市行业齐全、包容万象、机遇无限,且医疗卫生条件优越,有利于各种各样的人就业生活;城市科  相似文献   

18.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灵活就业,目前与其相似的提法还有“非标准就业”、“非传统就业”、“非正规部门就业”、“多样化就业”等。  相似文献   

20.
非正规就业对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有良好的适应性,有利于缓解经济转型带来的下岗、失业问题以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流动带来的巨大压力。通过对非正规就业的概念进行一定的梳理,政策制定应该成为界定非正规就业的概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