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精英     
莫言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  相似文献   

2.
宁明 《求索》2012,(6):75-77
莫言著有长篇小说十一部,中篇小说二十余部,短片小说八十余篇。其中四部长篇小说《红高粱》(2000)中的人物余占鳌,《丰乳肥臀》(2003)中的司马库,《檀香刑》(2005)中的孙丙,《生死疲劳》(2006)中的蓝脸,身份不同,个性相异,却共同诠释着各自的"自由",有感性的自由,亦有理性的自由。这种对"自由"的追寻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匪文化"的影响,但同时也打上了西方"自由精神"的烙印。  相似文献   

3.
黄霞  李杉婵 《前沿》2015,(1):133-135
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了大量作品,而《毛颖传》引起的反响最大,时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毛颖传》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分析,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裴度和张籍期待视野与此文风格产生冲突,期待指向受挫;柳宗元与韩愈有相近的古文理论主张且能以变化的视野接受《毛颖传》,与韩愈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体会到《毛颖传》不同凡响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马丽娣 《前沿》2013,(4):139-140
莫言的获诺奖作品《红高粱家族》(RedSorghum)受到国内外广泛评介,通过观照莫言作品与其他西方国家重要文学奖项获奖作品,可进而探究莫言作品获诺奖的根源所在,寻求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互理解的对话通道,使中国文学更快更广接轨世界文学。本文选择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孤eEchoMaker)和英国布克文学奖获得者希拉里·曼特尔的《狼厅》(Wolf Hall),简要论述三部作品的可观照性之后,从作者主体性方面来进行观照,探讨中国文学在向世界文学国际标准化过渡中的融合及至成功对接。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6.
丰乳肥臀。 这四个字绝不仅仅代表着一个作家和他轰动一时曾获大奖的著作。 它是绵亘千年深藏在中国男性意识里对女人的一种顽固理想。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人,全部的价值体现在她的生殖能力。 林岚意识到这点的时候,与男友之间的感情危机已到了濒临破裂的边缘。 《丰乳肥臀》此时正在各种非议与赞扬中热销。 他们的感情是在林岚试图谈婚论嫁的时候起  相似文献   

7.
这一段话,是莫言的由衷之言,也触及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软肋:中国文学如需进一步走向世界,应大力加强翻译工作。莫言获奖,译作家们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小说家中,莫言是作品被译介至国外的数量第一人。目前,他的大部分长篇都被翻译成外文,其中《红高粱家族》有16种译本,长篇小说《酒国》有6种。试想一下:莫言的作品如果没有瑞典文译者陈安娜和瑞典的汉学家、出版家伦纳特·伦德贝里的努力,没有翻译家架起一座中国文学通往世界文学的桥梁,那么,莫言的获奖将是不可想象的。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一家刊物上看到了一串书名的游戏,兹录如下,“奇文共欣赏”: 一个《混血》的《裸男》在《丑巷》认识了一位《丰乳肥臀》的《妒妇》。他们在《错乱》的《孽欲》中产生了《畸恋》。当时,天上下着《黑  相似文献   

9.
《丰乳肥臀》对母亲的歌颂建筑在女性悲歌的基础上,其中的借种情节不仅是文本内令人惊异的叙述内容,更构成文本外研究者争议的焦点;从外在要求与内在可能两个层面切入解读上官鲁氏借种行为的主客观规约因素,探测到看似荒谬的行为选择其实是生存环境的逼迫与香火观念的内化合力制约的结果,具有不得不如此的现实依据和内在必然性。对这一极端行为的动因剖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女性长期以来将男权文化内化的现实及其反抗行为的可能方式与限度。  相似文献   

10.
性感不一定只局限于视觉,不一定只由丰乳肥臀、迷人曲线代言,找一个夜晚,坐在黑暗里,静静地听几张专辑,你可能会发现声音带来的性感新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圣经·旧约》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作为一个重要的叙事资源,不仅有着宗教启示方面的意义,同时也受到作家们的关注,被不断沿用到文学创作之中。在中国新世纪文学里,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双雪涛的《平原上的摩西》以及莫言的《等待摩西》这三部作品,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情节构成,还是在更深层次的精神关怀上,皆与《圣经》文本中"出埃及"的宗教主题存在密切的对应关系。一方面,这种关联性体现出宗教主题同文本构建策略以及"出走"的文学母题之间的共生互动;而另一方面,其背后更是贯穿着作家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忧思。文学与宗教精神对于表现人类普遍经验和终极关怀上具有一种内在的契合性,作家对宗教主题的引入更是作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使得新世纪文学创作在刻画日常生活的同时转向一种超越日常的新的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2.
莫言用其浩浩荡荡的语言浊流为世界建构了朴实醇厚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文学王国里,其长篇小说《蛙》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星辰。在《蛙》中,透过独具特色的高密方言,莫言细致地刻画了"姑姑"、"我"以及众多的人物形象,展现了高密东北乡的风俗人情和地域文化。中西文化存在差异,译者葛浩文在翻译《蛙》中的方言时,通过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的翻译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原作所勾勒的神韵及其文化内涵,再现了原作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宁明 《求索》2013,(6):169-171
莫言作品的语言风格在三十余年创作期间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上世纪80、90年代,感觉化的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意识活动.体现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对中国当代小说创作的影响.一些粗鄙和杂糅组合的语言也出现在作品之中,莫言以“先锋”的姿态屹立于中国文坛。到了新世纪,莫言小说语言趋于平实、凝练,并受到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的影响。当然,莫言小说语言绝不是对某个文学范式的简单模仿,而是受到古今中外文学传统影响并打上个人烙印的语言。莫言文学语言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文学流变.增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闫变芳 《传承》2009,(14):142-143
《枯河》是莫言早期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虽不及"红高粱家族",但也不能遮蔽其自身的光芒,其中感觉描写与色彩运用是莫言作品的显著特色。《枯河》用美学的视角,从感觉心理、变异、色彩等方面,开掘这短短文字篇幅中亦真亦幻的感觉世界,体会主人公小虎一步步迈向死亡的心路历程,并唤起我们对于人性及其生存状态的深刻思索。  相似文献   

15.
每天上下班路过大街,看到一些小书店门前张贴的新书广告,五红花绿、光怪陆离,不少书目令人触目惊心。诸如《法西斯演义》、大毒枭《坤沙传》、《曾国藩》、《胡林翼》等以及解放后禁印的一些明、清色情小说的“足本”、“系列”。还有现代题材的《丰乳肥臀》、《女人是水做的》、《媚眼》、《白眼》、《无规则游戏》等等,不仅标题刺眼,驻足细看,周边吹捧的言词更是不打自招,使人气愤。为什么这些垃圾文字出版物敢于肆无忌惮地公然招摇过市呢?结论只能是财胆包天,贩卖精神鸦片能赚大钱!著名作家、《高山下的花环》作者李存深说得好…  相似文献   

16.
范玉刚 《人民论坛》2012,(30):74-76
莫言获奖与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若以此证明中国文学的崛起,则仍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作为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的消息让国人无比振奋和自豪。应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莫言获奖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  相似文献   

17.
黄璐 《当代广西》2008,(1):56-56
李建平、黄伟林等合著的《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以下简称《文学桂军论》)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的结项成果。它突破了以往文学批评与研究偏重对思潮流变的审视和作家作品的解读的思维模式,将文学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文学与经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周文娟 《求索》2022,(1):73-80
文学接受理论又称之为"接受美学",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诞生迄今已经半个多世纪。然而在半个多世纪的研究中,由于对"期待视野"研究尚欠深入,因此还未能将其研究范式有效地建立起来。实际上,"期待视域"是基于读者先验结构与文本体验建构互动生成的阅读"召唤结构"。"期待视域"基于"图文缝合"运行机制的结构图式,弥合了当下与过去之间的历史间距,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情感态度中,为实现文学接受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审美方向和主客体融合的交流平台。"期待视域"效应取决于结构图式定位的准确程度,在于"期待视域"结构图式与"图文缝合"运行机制的有机协调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刘曲 《前沿》2013,(2):138-139
希拉里·曼特尔与莫言,作为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作家,其作品代表着世界文学及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对世界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走向影响深远.两者作品当中所体现的独具匠心的狂欢美,不但为广大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感官冲击,也为世界文学的鉴赏与评价引进了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马丽娣 《前沿》2013,(6):141-142
文学作品的获奖代表了具有评判权的文学批评家的认可,比较获奖作品的共性在挖掘作品主题的寓意方面具有启发作用。美国作家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与中国作家莫言的《红高粱家族》(Red Sorghum)分获200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和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两部获奖作品不约而同地运用了隐喻,利用Lakoff&Johnson(1980)的"概念隐喻"视角之实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角度进行解读,可见这些隐喻有效辅助了揭示两部作品共同表现的忧虑主题的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