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高校腐败研究中的理论命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高校腐败研究中涉及的理论命题包括"劣币驱逐良币"、公共权力与高校腐败、职务犯罪与权力异化、寻租与权钱交易、科技伦理与科学道德、腐败成本与腐败收益,以及高等教育社会功能的异化与分层社会的断裂等方面.高校腐败的成因既来自于权力的失衡和体制的不健全,也与社会形态的改变导致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发生异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违背公共利益,以权谋私,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畸变是诱发行政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3.
行政腐败是指国家行政人员违背公共利益,以权谋私,导致政府公共权力的异化。行政人员的心理畸变是诱发行政腐败的深层次根源。因此,应当加强行政伦理修养,增强拒腐防变的心理防线;加大腐败惩治力度,遏制腐败动机衍生;建立科学的奖惩机制,消除腐败心理来源;营造廉政文化氛围,提高社会反腐心理预期。  相似文献   

4.
邹波  韩锋 《中国发展》2003,(4):17-20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腐败的客观基础是公共决策与决策者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从寻租角度看,转型期中国的寻租环境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根源。从委托—代理角度看,腐败是民众与国家以及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失灵。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年来反腐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腐败本质问题界定、腐败行为特征及其成因、腐败测度、反腐败策略四个方面,对我国反腐败问题进行了文献综述。本文提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特殊权利的一切行为。当前我国腐败行为呈现出绝对权力腐败猖獗、从滥用公共权力向滥用公共资源转变、腐败手段更加复杂和隐蔽、灰色腐败倾向明显等新特征。滥用权力的欲望、官员的经济理性、公共权力寻租、行政监督缺位、行政道德失范是腐败产生的主要原因。中国应创新腐败测度方法,科学测度腐败程度,推进反腐国际化。客观权衡腐败零容忍、全面反腐、权力反腐的利弊,综合使用经济处罚、道德教育与法律惩处手段,加强对腐败行为的行政监督。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资本视角看预防权力腐败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石宏  刘瑛 《前沿》2007,(11):104-106
社会资本理论关于行为者在社会资本运作过程中如何运用社会网络中资源获取个人利益的分析,能准确的说明权力是如何资本化,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是如何腐败的具体过程。权力腐败是腐败问题的核心,也是公共权力掌握者以权谋私,满足自身利益的过程。社会资本理论有利于从根源找出预防权力腐败发生的制度困境以及科学预防的制度安排,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微权力"也是权力,"微腐败"也是腐败,权力必须受到监督,腐败必须受到惩治。基层党员干部权力虽"微",但是,一旦滥用权力导致腐败,就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治理农村基层"微腐败"要抓住问题的关键,从全面从严治党的大局出发,着力构建基层贪腐有效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一些部门和地区出现利用公共权力将腐败行为合法化、制度化的现象,显示出腐败制度化的倾向。腐败制度化倾向会摧毁人们反腐败的信心、增加反腐败工作的难度,直接关系到我国廉政文化的建设成效和政治廉洁目标的实现。建设者必须找到腐败制度化倾向的产生根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消除,以推进中国特色廉政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9.
翟婷 《桂海论丛》2007,23(1):33-35
文章从公共权力腐败的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关系;通过对造成公共权力腐败的体制内外因素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提出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思路,即通过限制公共权力扩张、制约权力主体权力行为、完善外部制约监督机制来预防和治理腐败。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指权力行使人出于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它作为一种畸型的社会现象,植根于社会机体中,是潜伏于社会机体中的一个毒瘤,任其发展就会侵蚀社会的每一个细胞,破坏整个社会的免疫力,导致社会的无序和权力的解体。江泽民总书记曾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买官卖官的案件频频被曝光,涉及的省市之多,范围之广,人数之众,金额之巨,令人咋舌。 "官职商品化"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导致社会公共权力的扭曲,损害党的执政形象、降低政府的诚信度,扩大腐败发生的几率和范围。因此,必须从源头上加以根治。 1.官职商品化:社会公共权力的扭曲。官职意味着权力。这里说的权力指的是一种社会公共权力。社会公  相似文献   

12.
权力是联结政府官员与公众的一种特殊产品。因此具备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内在规定。公众是权力的所有者,政府官员是权力的行使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政府官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充当理性经济人和权力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腐败正是双重角色冲突围绕成本—收益的比较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建立成本-收益的均衡统一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提高廉洁行为的收益,以建立一支执法严明的司法队伍、从严惩处腐败分子、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措施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13.
公共工程领域是我国腐败发生的重灾区。试从公共工程牵涉的多元利益主体和复杂运作流程入手,根据腐败主体、权力支撑、涉及环节、腐败手段和腐败方式的不同,总结公共工程腐败的六种典型模式。并进一步利用寻租理论、俘获理论和合谋理论等工具对公共工程腐败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参考国际上测量腐败的经验,利用公开数据和资料,对我国当前公共工程腐败的程度进行初步测算:从腐败治理重点领域维度看,专项模式的实行,说明治理公共工程腐败是近几年国家腐败治理的首要任务;从腐败立案比例来看,工程建设领域腐败案件数,约占全国腐败案件立案数的10%,高居各行业腐败榜首;从腐败金额来看,粗略估计公共工程腐败约占公共投资总额的25%;若从典型案例看,腐败现象更是五花八门,花样频出。  相似文献   

14.
廉政文化是关于廉洁从政和廉政建设的文化,包括廉洁知识、信仰、规范及与之相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及行为习惯的总和。从结构上看,现代廉政文化可分为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职业文化和组织文化四个层面。从功能上看,廉政文化具有导向、教育和规范功能。当前,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塑造廉洁的公共权力行使主体,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公共权力运行氛围,有利于克服腐朽文化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治与廉政建设都重在规范权力运行、防止权力滥用、控制权力腐败,二者相辅相成.惩治和预防腐败是法治的一个基本任务,法治是惩治和预防腐败的基本力量.作为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走法治道路,必须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法治精神作为构建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的核心,把廉政文化建设与法治建设贯通起来,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陈寅生 《岭南学刊》2002,(4):98-100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反腐败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腐败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试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腐败现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析。一、腐败的政治根源(一 )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和制约不力。腐败的本质是以权谋私 ,是权力异化的结果。因此 ,腐败总是与公共权力结合在一起 ,腐败分子总是把公共权力视为特殊商品用以换取私人利益。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在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的社会环境中 ,社会利益的分配就为一些人利用权力谋取私利提供了方便和条件。改…  相似文献   

17.
一所谓腐败,从社会哲学的角度看,就是指人思想上存在着有违社会公共职权责任的倾向,并见诸于不正当实施公共权力来谋取个人或团体利益的行为;从现实的社会观念看,人们一般把公职人员在运用权力过程中的权权交换、权钱交换等当然地视为腐败行为。我们不难看出,不管从...  相似文献   

18.
反腐败斗争正在深入进行,从反映的问题看,腐败渗透到社会许多领域,而作为其核心的权力腐败,则成为人们最关注的热点问题。权力与腐败的关系权力腐败,是指掌握权力的少数人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它不论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以权谋私都是其本质。在“皇权天授”的私有王权制度中,专制权  相似文献   

19.
一国家公务员的贪污腐败行为严重危害党和国家的威信,干扰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因此,探讨腐败行为的成因,对促进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十分必要。被称为“全球性灰色瘟疫”的贪污贿赂等腐败行为在本质上讲是权钱交换,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它所涉及的交换主体包括公权行为体和经济行为体。一般说来,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用变量A表示)越大,腐败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经济行为的频繁程度(用变量B表示)越大,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二者与腐败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成正比。此外,政府(或社会)对腐败的有效遏制程度(用变…  相似文献   

20.
"微腐败"隐蔽性强、危害性大、腐蚀党员干部,容易导致群众信任危机。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微腐败",从基础工作抓起,筑牢风气建设根基;扎紧制度笼子,推进权力阳光运行;以纪律强化主体责任,增强党纪党规的权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