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刘元风 《北京观察》2016,(12):74-75
正以改良中山装为代表的"新中装",其根为"中"、魂为"礼"、形为"新",充分借鉴了中山装的设计思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既是向孙中山先生致敬,也是发挥服饰独特的文化标识作用、凝聚民族合力的重要举措。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  相似文献   

2.
彭林 《传承》2012,(21):94-96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离开了"礼"来谈中国文化,可以说无从谈起。"礼"是修身和教化的工具,是要让人"修身践言"、"行修言道",它的核心是要教人懂得"辞让"和"忠信"。一个社会没有"礼",就没有了分辨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论语·学而》中有子对"礼"与"和"关系的论述,微言大义。采用不同于学界通说的断句方式后我们发现,有子的论述是对西方法学界探讨近两千年的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冲突的儒学表述。有子的表述揭示了"礼"与"和"之间的紧张关系:若重视"礼",忽视"和",则法律会走向僵化和形式主义;若重视"和",而忽视"礼‘,法律虚无主义会使得司法成本升高。后世儒家学者为了解决此矛盾,实现"礼"与"和"在实践中的结合,提出了贤人政治的设想。目前而言,有子的论述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司法实践中,我们既应该避免法律虚无主义,也应该避免法律万能主义,实现法律形式主义与法律实质主义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春秋之际的礼学"内在化运动",其目的是给外在的礼寻找内在于人心的根据,同时期的《孔子诗论》呈现出礼的内在化特色,侧重内心感受。其特征有:一,其价值基准是"和",追求和谐的美感和人事的协调。二,性情色彩鲜明,情与礼平等,情是礼的内在根据,这不同于传世文献的儒家诗教的礼重于情的倾向。三,论诗方法以审美为宗旨,着眼于诗意的感受,不同于传统儒家诗教实用主义的教化目的。  相似文献   

5.
瞿明安 《思想战线》2012,38(3):6-11
儒家礼学中的"礼"其实就是象征人类学的基本概念"象征"的另一种表述方式,是一套具有中国化或本土化特点的象征符号体系。而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对儒家礼学文本的多种象征表达方式作相应的解释和分析,则可以在儒家礼学与象征人类学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儒家礼学和象征人类学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观察和认识视角。  相似文献   

6.
沈善增 《传承》2011,(19):66-67
古往今来,人类文化以价值取向定位,只有崇德文化与崇力文化两大种。中华文明之所以优越,就因为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明确提出了"道德"的概念,确立了崇德文化话语。但《老子》所言之"道德",与今天使用的与"法律"相对而言的"道德"概念有所不同。今天所指"道德",在古时属于"礼"的范畴。"道德"属于伦理范畴,但处于伦理的高端,"礼"则属于伦理的底线。今天通常认为"法律"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其实"礼"(游戏规则)也是约束人的行为的底线,只不过这是一种文化观念的底线。崇德文化之"德",使用的是"道德"的古义,或谓"本意"。  相似文献   

7.
开斋节穆斯林的盛大节日。时间是伊斯兰教历10月1日。是日,穆斯林通常要盛装赴寺参加会礼。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也有的穆斯林在家诵读《古兰经》,祈求真主赐福;有的游坟诵经,悼念亡人。宰牲节亦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祭"、"献牲",为朝觐功课的主要仪式之一。时间是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8.
<正>江苏省文明委从今年春季学期起,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突出抓好"八礼四仪",让未成年人易懂易学易做。"八礼",是指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就是在7岁、10岁、14岁、18岁四个重要节点,组织举行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通过开展"八礼四仪"教育,从生活细节入手,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养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军礼中有一项名为"讲武",起源于先秦时期,即《周礼》所载之"大阅",目前关于讲武礼的研究中一些问题还有含混之处,如对"讲武"与"讲武礼"的区分还不够明确、"讲武"与"貙刘"等礼仪之间存在的混淆等等,本文拟对这些问题作一厘清,此外以唐代讲武礼的举行情况为中心,对"讲武礼"举行的时间及程序、"讲武礼"的礼仪功能、军事功能及政治功能、此礼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等问题予以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正"开国之功未敢忘,后人犹自说孙黄"。今年正值孙中山诞辰150周年,黄兴逝世100周年。说到孙中山与黄兴,有一个日本人的名字是必须要提到的,他就是宫崎寅藏。宫崎寅藏,又称白浪滔天,是孙中山和黄兴的诤友。宫崎寅藏促成孙、黄二人相识,促成他们合作创建同盟会。同时,宫崎倾力支持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事业,至死不渝。宫崎与黄兴的友谊,被毛泽东赞为"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而且两家的友谊一直延续着。  相似文献   

11.
<正>孔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仁"是承天道、顺人心,是先验性的内在规范,是理论基础和意识形态,"礼"是"仁"的外在表达方式,二者互为表里,担负着规范行为的"法"的作用。孔子认为人的内心是"仁"的,表现就符合"礼"的要求,这种连接沟通是必然的,也是不可割断的。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本末倒置,任由"礼"脱离"仁"的约束,自由生长,将"仁"束之高阁。  相似文献   

12.
1874年,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曾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1894年11月和1895年2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和香港建立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郑重宣告:"本会之设,专为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第一次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  相似文献   

13.
"公"是汉语中最常用的字之一,在现代海语词典当中的第一个属意就是"共有的",第二是"共同的",和"私"相对,表明与他人有关联。"公"可以组成很多词汇,如公平公正、公关、公司、公务、公开、公海、公众……孙中山最为人熟知的一个理念叫"天下为公"。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22)
正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尽管民进党当局"只放假不纪念",但台湾多处仍自发举办展览、座谈会等活动进行缅怀。国民党向孙中山铜像致敬诞辰日当天上午,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中常委及党务主管,赴台北"国父纪念馆"向孙中山铜像献花致敬,并为纪念孙中山诞辰的特展揭幕。此次特展,以文字资料、图片和实物,展现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的事迹、台湾与革命的连结等。实物资料包括孙中山的中山装、孙中山手书的  相似文献   

15.
《礼记》丧祭之礼所意涵的"追养继孝"思想可概括为"丧孝"、"祭孝"两层要义。"丧孝"即"服丧尽孝",核心要领就是"事死如生",它意在强调一种"生"与"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不仅在于送丧仪式场景之如父母生时那般惟妙惟肖(形式统一性),更在于对双亲的诚敬之情始终不改(内在统一性);"祭孝"即"祭祖尽孝",孝子通过诚心斋戒全身心投入祭祀仪式之中,借助想象力量与逝者产生超时空的情感互动,以此来祭奠祖先,追思往事,内心铭记祖辈德行与教诲,并努力践行使之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信念。这种通过丧祭之礼所呈现出来的"追养继孝"思想有着更深层次的寓意,它深刻体现着儒家在礼学精神、伦理教化、终极关怀等方面的认知。  相似文献   

16.
《台声》2016,(13)
正谈到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祖国的贡献,我们除了知道他帮中华民族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外,还有他以宏观远见的眼界来规划"建国方略",让我们两岸双方直到现在都仍然依循这个范本来完成安家乐业的百姓幸福。当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也是种重要榜样。并且本人更认为责任感、创新才是孙中山"建国方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重要态度。首先,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复兴与  相似文献   

17.
杨小草 《前进》2017,(4):52-53
<正>中国自古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君子要求具备"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领导干部更应该从"君子六艺"中感悟领导艺术。领导干部应具备"礼"所要求的高贵品格和礼仪修养。礼,古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是古人对君子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后经儒家宣扬和教化受到统治阶层关注和利用,形成典章制度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6,(23)
正近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分别于11月16日、30日举行了两场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马晓光就媒体比较关注的近期两岸发生的相关事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孙中山是两岸同胞共同景仰的伟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11月11日于人民大会堂举行,在岛内引发热议。台湾陆委会表示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华民国",大陆举办纪念孙中山有关活动要"忠于史实"。  相似文献   

19.
从"礼治"的核心目的 是平安,平安的前提是"礼治",无"礼"则难以平安,"泰"卦之前是"履"卦,"礼"是去争夺、保平安的前提,"小康"靠"礼"来维持等五个方面可论证"礼治"是儒家平安文化的原型."礼"与新时代公安机关所遵循标准的对应范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人民警察的"十六字"总要求和人民警察职业道德规范.论证"礼治"平安文化原型理念,对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有发挥教化功能、强化约束效力、增进防腐机能、强化守法自觉、丰富警营文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小丁 《求索》2012,(10):68-70
礼、刑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两条基本法则,这两条法则有着内在的相互张力:前者主张以德治世,后者强调以法治国。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制开始动摇,这一政治危机实质是秩序和信仰的双重危机。面对礼崩乐坏的时局,孔子将传统宗教道德化,并构建了以仁为本、以礼为主、以刑为辅的法律规范,将伦理道德法治化。通过倡导人文主义向度下的"为政以德"观以重构社会秩序与国家信仰。孔子礼刑思想之于成人之学与为政以德之关联的强调,蕴含着以下之要义:社会秩序的生成与国家信仰之建构源于道德人权利义务之统一,这一规定不能仅是抽象的形式规则,它更应该成为一种实践。即在塑造社会"公正原则"之同时更应该培养"公正的人",唯有此,秩序生成与信仰建构才能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