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 毫秒
1.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深层次的推进,我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他们大多处于一种“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尴尬境地。引导失地农民向市民身份转换并适应城市生活理应是安顿其生活、推动社会发展的良策。但在现实中,失地农民缺乏市民化的制度支持、准市民的基本素质以及部分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态度都阻碍了失地农民身份顺利转换,作为改革的主导者政府理应在失地农民的身份转化中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中国大地,一部分农民成为市民的代价是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使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市民身份过渡,使他们的生活无后顾之忧,需要政府从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角度出发,探索研究差异化安置、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集中居住区移民身份认同偏差:生成机理与调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是指作为新移民的失地农民在迁入集中安置区后,对于其获得的新身份的判断和确认.身份认同系统的顺利转换有利于新移民更好地融入新居住地,也有利于农民市民化进程.在现实中,征地拆迁和集中居住并未给新移民带来身份的自动转换,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补偿制度、社会记忆、乡土惯习、居住条件等,共同建构了新移民偏差的身份认同.因此,需要从制度上、思想上、居住环境条件上采取相应措施,调整集中居住区移民的身份认同.只有当新移民具备了现代市民意识,获得了与市民大体相当的福利待遇和居住条件,他们才能真正接受和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相似文献   

4.
陈振雄 《新东方》2012,(6):70-73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身份转化这么简单.城市化进程也不仅仅是把城市建起了,让人住进来就完成了.失地农民转化为市民,很多时候是因为政府有发展的意愿而农民并没有从心理上和行为上做好准备.因此,实现农民的市民化,社区需要加强教育,政府需要加强培训,城市需要张开怀抱.只有市民理念和行为被失地农民接纳被践行,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转变才能真正达成,城市化进程才算实现.  相似文献   

5.
张金荣  姜治莹 《传承》2011,(4):28-30
失地农民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发展非农业项目和城市的外延拓展而失去耕种土地,但仍然保持着农民户籍身份,并未在制度层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农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逐年增加,失地农民明显增多。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解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东丽区在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土地资源的整合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农民因失去土地而面临身份和生活方式的转换,引发了大量不安定因素。公安机关必须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对策,重视和做好失地农民的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进入城市生活的失地农民会出现某些心理不适,具体表现在居住环境变化、生活成本高涨、就业不足与保障不到位等导致的焦虑与抵触、失衡心理;同质性社会交往产生的封闭自卑心理;市民角色意识缺失与城市认同感欠缺等。心理不适的产生分内外两个因素,内部因素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有关,外部因素与市民文化传统以及城市居民的排外、歧视有关。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从物质层面做好就业与保障工作,从文化层面扭转不良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以及从心理层面构建心理调适机制来实现失地农民的心理适应。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郊失地农民为样本,实证研究了在多元化安置方式下失地农民在社会融入中遇到困难的根源所在,如政府关注度不够,社会包容性不够,制度牵引力不够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建构公共服务体制促进城郊失地农民有效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提供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失地农民逐渐适应当地社区生活,提高城市市民的平等包容精神等对策构建城郊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入路径。  相似文献   

9.
王亮 《前沿》2010,(8):7-9
城市化的发展,催生出一个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加的失地农民群体。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的关键。我国当前的制度设置,是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被征地农民的问题,尤其是农民职业转换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改革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及文明的进步.通过武汉、石家庄和信阳三个城市的对比调查发现,失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不仅受征地制度政策、农民自身条件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所作所为将直接发挥主导作用.因此,解决征地农民的职业转换,让失地农民在劳动创造中充分发挥作用,应统筹政府利益和农民利益,明确政府职能,强化政府服务,以强调政府责任本位和被征地农民的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1.
张金荣  姜治莹 《传承》2011,(2):28-30
农民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发展非农业项目和城市的外延拓展而失去耕种土地,但仍然保持着农民户籍身份,并未在制度层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的农民.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土地征用逐年增加,失地农民明显增多.高度重视并积极有效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的理性经济行为在失地农民迁移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该文将托达罗模型应用于失地农民迁移决策的研究,试图分析在农民到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到市民逐步转化的过程中,迁移决策和市民化过程之间的特点和机理。该文认为失地农民对补偿的预期和对城市工作的预期,对失地农民迁移意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失地农民的可行能力影响了失地农民的市民化过程,城市正规部门和非正规部门分化造成了市民化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13.
蓝常周  龚莹 《桂海论丛》2009,25(6):76-79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的征用,大量农民离开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失地农民。由于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存在着种种缺陷,导致失地农民生活困难,为此,妥善安置失地农民就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为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应该积极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并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以彻底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4.
刘刚  李建华 《湖湘论坛》2019,32(2):125-132
城中村作为特定道德生活方式的空间场域,成为失地农民抑或是进城农民的暂时聚集地。在道德文化的空间转换过程中,现代城市文明的辐射与农村传统道德观念的承续交织在一起,城中村居民在道德适应中陷入生存、发展的道德困惑与精神囹圄。城中村道德适应面临着前现代性到现代性的范式转换,呈现出从"信以为真"到"认以为真"的伦理叙事转向,在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形成了以寻找他在性为建构逻辑、以保持流动性为现实境况、以朝向利他性为伦理指向的伦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5.
张强 《北京观察》2004,(3):12-14
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刻不容缓 在城市现代化和郊区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中,失地农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就是,在城市开发、绿化等建设中,大量耕地、宅地和乡镇企业用地被征用.原有集体土地被征占的农民,需要得到合理补偿和安置,能够继续安居乐业.1998~2003年上半年,北京市各类建设项目征(占)地总量1.8万公顷;到奥运会之前,每年还要增加的道路、绿化、住宅、公建和工业等用地,相当于目前征地规模的几倍.应当看到,一部分农民失地是城市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造成失地农民陷入"务农无土地,上班无岗位,失业无保障"的困境,形成"失地、失业、失保障"群体,引发社会矛盾,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6.
《就业与保障》2005,(7):17-18
继续深化改革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随着经济发展,农村人口城市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传统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应彻底打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浙江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实施,曾经长期存在的“农民”与“市民”身份区别,将被“居民”这一统一称谓取代。随之而来的各种相关配套改革,将给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许韬 《前沿》2013,(3):89-90
失地农民是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农民失地后变为“四无”人员:种地无田、工作无岗、社保无份、就业无钱,进入城市后若无相应的社会保障权作为保障后盾,很容易出现生存危机甚至影响我国的改革进程,因此政府必须承担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建立起失地农民的失地不失利、失业有保障“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姜胜洪 《前沿》2007,(9):206-209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征占农村土地的力度越来越大,失地农民越来越多。农地征用中的不公正性,使失地农民的利益极大受损,一部分失地农民由于失业,成为新的困难群体,社会矛盾日渐突出。当前,失地农民的经济生活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对失地农民在社会生存转换中的舆情问题却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成为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盲点。本文从舆情视角,探讨了失地农民不和谐舆情的表现及其成因,并提出了引导和化解其不和谐舆情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社会认知和角色认同是失地农民社会心理的核心内容,前者是其信息筛选和加工机制,后者是其建构和推动机制.调研发现:失地农民更看重实在的利益、轻视土地的价值;他们通过与周围城市居民和未征地农民的比较评判自己的生存状态,今昔生活的反差增加了他们认知的不协调.失地农民的角色认同受到教育程度、年龄、原市民的态度等因素影响,存在混乱不清的状况.为此建议,在个体层面,为失地农民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教育引导和素质培训;在社会关系层面,发展和提升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加强就业帮扶和社会保障等实际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