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刘建明 《今日民族》2017,(10):44-47
学者对傣族的研究,经常从生态的角度入手,甚至有的把傣族亲近水的特征,视为傣族"民族性"的源头。很多描述,或许太抽象,但傣族的生活,无论是何种层次上,都跟水有亲密的关系,所以,顺着水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傣族生活的若干共性。  相似文献   

2.
邵文东 《新东方》2009,(10):38-40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就海南黎族传统村寨民居文化、传统织锦文化、传统民谣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4.
傣族共同心理素质探微——民族心理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傣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是在其悠久的传统文化,独特的社会经济、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优越的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尤以小乘佛教影响最大。文章从傣族的宗教心理、道德习惯心理和审美心理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这一问题,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傣族的自身素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傣族的生活和生产对水的依存关系形成傣族的哲学观念:水是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水在傣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典章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爱水、护水,对水格外亲近、崇敬、虔诚。傣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他们的传统水文化。他们把一瓣心香和高超的技艺献给与生命攸关的水井,水井文化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选井:傣族居住在江畔水涯,但他们所饮用的却常是井水,因为井水优于河水。他们的饮用水井不是在村中,傣族对水井的选择和管理而是在村头寨尾,隔离村寨一段距…  相似文献   

6.
曹瑜 《传承》2010,(9):152-153
人们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技术层面的审美、社会经济层面的审美、精神层面的审美以及宗教层面的审美。它们由表及里,逐渐指向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逐渐回归美的本质。前两个层面的审美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对象,是世俗的,而后两个层面的审美则主要审视主体的精神,是超俗的。  相似文献   

7.
人们的审美可以分为四个层面:技术层面的审美、社会经济层面的审美、精神层面的审美以及宗教层面的审美.它们由表及里,逐渐指向人类灵魂的最深处,逐渐回归美的本质.前两个层面的审美更多的是关注审美对象,是世俗的,而后两个层面的审美则主要审视主体的精神,是超俗的.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傣族教育已从传统寺院转向现代学校,但前者与从历史上延续而来的均质化农业社会结构相配合,塑造了勤劳的社会化个体惯习与农民职业选择。此惯习与职业选择观念在尚未彻底转变的经济生活方式和比较经济优势下,对当代傣族教育认知、职业选择仍有重要影响,以至于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效果虽有明显改善,但学生受教育年限仍普遍较短,职业选择以务农为主。这是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学校教育发展出现困境的关键,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于宗教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不应仅从精神刺激物质的角度来理解,而应从文化体系的总体建构与整合的角度来认识。中国云南傣族村寨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不仅对傣族社会的经济生活起着重要的形塑作用,还对傣族社会传统生活伦理和整体社会价值观念的形塑起着关键的整合作用。当下,由于片面注重当地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忽视了对整体社会形态的考虑,这种整合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0.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1.
郭山  吕昭河 《思想战线》2007,33(6):82-87
常规的人口理论将"多生、男性偏好"视为在我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的传统生育行为,但这一命题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却得不到历史实证材料的支持。相反,傣民族的传统生育行为表现出"少生、无性别偏好"的"现代化"生育特征。  相似文献   

12.
金红 《思想战线》2015,(2):55-57
"光邦"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傣族特有的膜鸣乐器,从傣族传统乐器"光弄"衍变而来。在"物"的社会建构理论框架下,作为神器、礼器、乐器的"光邦",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及区域文化差异性的标识,其在支那村地方社会建构中具有了确立族群生存空间,以及使社会关系网络神圣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佟新 《人民论坛》2020,(9):132-134
在消费社会中能否改变"眼球经济",有赖于互联网平台和每位参与其中者的反思性与自觉。审美的差异是消费社会阶层化的必然产物,重建美好生活就是要重回具有精神价值的生活。事实上,抵抗审美异化的力量一直都在场且不断增长,认同美的多元形态和个体对审美的追求本身即是消费社会中的政治,它包括了人们对生活的反思性、对精神生活的向往、认真做事的态度以及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4.
李杰  黄艳芬 《思想战线》2007,33(6):88-95
人类社会进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这一行为是依据社会规则而发生的社会化行为。社会规则虽然来自于制度安排,但归根结底源于风俗习惯。人们根据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风俗,形成最初的行为约束,从而使个人利益整合为社会利益,产生社会行为与规则。《巴塔麻嘎捧尚罗》是长期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贝叶经典籍,它记述了傣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文明进步、社会变迁的进程,是了解傣族社会进化与历史意识关系问题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15.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5,31(6):76-81
傣族的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的水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及有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制度、规范等,这一文化在傣族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导致了傣族很多水文化要素的丧失,对傣族的水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今天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对于傣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审美化教学及其课前的美学施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昊 《青年论坛》2003,(1):111-112
审美化教学是一种经过美学加工的教学。其知识的传授 ,能在很大程度上化抽象为形象、化平淡为神奇、化枯燥为魅力 ,是融生活美、艺术美、科学美、自然美、道德美和创造美于一体的高级的社会实践活动。审美化教学课前的“美学施工” ,包括教师对受教者审美经验和心理承受力的深切把握 ,从审美角度对教材的深研与领悟 ,以及对教态美的精心设计。审美化教学旨在培养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审美创造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7.
夏目漱石小说之所以受到日本国民的喜爱,除了它符合日本人的审美情趣外,还因它的深刻的东方式的文化内涵。从他早期三部曲中,读者可以感受得到夏目漱石在艰难的探索中对明治社会及国民精神状况的深深忧虑,还有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烙印。本文拟从审美的传统取向、个人性格培养及特点、作品中形象的特征三方面着手,站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这三部作品,得到对其传统美的全新认识。  相似文献   

18.
著名的"彝州"楚雄,除了人口较多的汉族、彝族外,还有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白族等20多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其文化的多样性,因为地处"滇中"板块,而相对被外界忽略。这期由摄影家陈维寿拍摄的傣族,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不足,为我们了解大姚县,乃至楚雄州的民族文化丰富和多元提供了真实可信的素材。需要补充的是,据2017年的调查统计,楚雄州273.90万常住人口中,傣族人口总数有23560人,占比0.86%;而具体到大姚县,傣族人口有3992人,占大姚县总人口的1.4%。  相似文献   

19.
陶琳 《传承》2013,(9):110-111
市场力量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之前即进入到傣族村落中,而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力量对傣族村落的影响陡然加剧,其对傣族村落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傣族村落文化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构成了傣族村落"再生产"的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以更为明显的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姿态出现,在青年中出现了一种亚审美现象,青年的生活学习、社会文化心理由此受到了深刻影响.对亚审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从美学的角度予以分析和把握,才能揭示出其产生、流行的原因,寻求解决或正确导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