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道"指将国家治理好而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理,又被称为"善治之道"。治道的具体内容并无一定之规,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治道的具体内容也应有所不同。无论治道的具体内容为何,法治都是善治必然必须之道。法治营造善治不可或缺的秩序,法治包容不同内容的治道,并支撑各种类型治道的实施。法治支撑强政府之道,既能约束政府权力,也能强化国家权力;法治支撑现代化强国之道,希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必然回避不了法制的现代化;法治支撑改革之道,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无不以厉行法治为支撑。当今中国的改革更需要用法治凝聚改革的共识,用法治支撑改革的深化。法治并非万能,但有了法治,善治才有可能,法治与善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
“警务广场”是对政府新的治道的有益尝试,是能够解决很多老大难问题的。过去的一些理论包括经济理论、国家理论、社会理论、行政理论、执法理论等,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传统的治理之道,但用这些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警务工作,会出现很多现实的问题。服务执法理论是一种新的治理之道。湖州的警务改革和政府的治道变革有很大的关系。民意导向型警务不仅对公安建设与警察体系建设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整个政府的治道变革也是有重大意义的,而且这同样也是符合国际潮流的。  相似文献   

3.
"治道"指将国家治理好而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理,又被称为"善治之道"。治道的具体内容并无一定之规,时代不同,形势不同,治道的具体内容也应有所不同。但无论治道的具体内容为何,法治都是善治必然必须之道。法治营造善治不可或缺的秩序,法治包容不同内容的治道,并支撑各种类型治道的实施,历史上成功的改革无不以厉行法治为支撑。当今中国的改革更需要用法治凝聚改革的共识,用法治支撑改革的深化。法治并非万能,但有了法治,善治才有可能,法治与善治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4.
西周明德慎罚是当时的重要政治法律思想,其渊源于黄帝时代以德为主、德刑相济的治道观念。周公提出明德慎罚思想,成为西周统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后世的德主刑辅就是西周明德慎罚思想的发展和深化,并成为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流观点。在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基础上形成的德主刑辅成为秦汉以后治国理政的主体模式,在历史上为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起了持久而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天我们国家治理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5.
吴茂见 《思想战线》2007,33(3):110-115
经济与社会治理应突破市场与国家非此即彼的单项选择,构造由市场、社会和国家共同参与的三维治理方案。为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谋求国际竞争优势,各国政府的治道变革方兴未艾,其中第三部门承担干预职能是政府治理变革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6.
"治民民主"和"民治民主"是建国以来国家治理民主的两种民主形态。在思想理念和政治实践中,这两种民主形态对民主的理解不同。"治民民主"把民主理解为"为民作主""替民作主""让民作主"和"由民作主","民治民主"把民主理解为民作主。"治民民主"的主要特征是官主民主,官主动而民被动,路径自上而下,官员自主性强,法律以治民为重点,治民的工具理性;"民治民主"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民主,民主动而官被动,路径自下而上,制度化,法律以治官(权)为重点,民治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统一。我国正处在"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过程中。但从"治民民主"向"民治民主"发展转型的总体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相似文献   

7.
《群众》2020,(18)
正周公是西周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辅佐父亲周文王、哥哥周武王和侄子周成王,对周王朝制度体系的建立、国家安全的维护作出了巨大贡献。从夏商到西周,松散的部落、方国,渐渐汇聚到大一统的理念下,这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重大转折。周公在治理统一的周王朝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治道(国家治理的有效方法)思想,为西周的国家治理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其后历代封建统治者探索国家治理的良方,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经验。  相似文献   

8.
治理理论分析路径的差异与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治理在不同的国家社会政治环境有着不同的形态。本文分析了世界银行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善治;欧洲大陆国家普遍采用的“社会-政治”治理;以美丽为代表的解制型治理,治理的三种形态表明并没有天然可以借鉴的治理模式,中国的治道改革必须从中国的问题出发,在中国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寻找适合于可以对中国问题具有解释力、可以解决中国问题的政府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指出:"我们所说的法治,不是‘治民’,而是‘民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深刻理解这段论述的含义,对于掌握着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权力的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自觉地将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步入法制轨道,正确地行使手中职权,依法执法,依法办事,进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治理国家问题上,"民治"和"治民",表面上看只是两字位置的交换,但却在治理方式、主体、对象和结果等实质问题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其一,治理的方式不同。"民治"的"民"即  相似文献   

10.
治道即政府治理公共事务之道,是政府对公共事务治理的方法、手段和规律,治道变革一方面是中国政府面临新环境下自觉选择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随着公民对政府的期望越来越高,政府为了满足日益高涨的公民个人或团体利益表达而被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良吏多,能亲民,上下就和顺,政治就清明,这是汉唐之世治理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汉唐之世多良吏,他们是治世的能臣。所谓"能",不是指执法严苛、峻刻,而是指顺应民意,施政宽和。"治民所以便民",凡利民者行之,凡害民者去之,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受惠的百姓在良吏们离任后,仍感念不止,正如史书上写的,"所居民富,所去见思"。以理乱绳的耐心治理"乱民"  相似文献   

12.
治理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兴起对我国的理论界和政府改革实践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政府重要职能之一的社会治安管理,我国提出和实施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方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社会转型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也面临着治道变革的内在要求。这种治道变革首先要在人的思想观念和认识层面上把根植于中国计划经济背景下实质为综合"管制"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一到现代治理理论的框架中来,然后才有可能在辩证否定政府或市场单一中心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多中心治理的治道变革。  相似文献   

13.
郭店楚简“以教治民”的思想,是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以教治民”思想的提出顺应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解决民从民信为其政治目的。本文试从“以教治民”思想的背景意义,人性、人道与教化的关系,教化的方式,教化与求己等方面加以分析,指出其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提出与实施,促进了党和国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加快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与社会发展进程。重温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无疑,对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深刻启示;其三,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实施步骤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徐平华 《求索》2010,(8):126-128
科学发展观深深植根于传统治道土壤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天人合一"的治道本源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治道目标论,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尚中贵和"治道方法论,都有重要渊源。本着"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掘其渊源,继承并超越之,对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对上古时期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状态中君主理想治道的描述,“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出一般的、大有作为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无为而治”的人格力量,而鉴于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更大程度上用来制约君主的恣意妄为以减轻对民众生活的不利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无为”思想的文献描述、历史探源和实质上的分析,重新揭示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表率作用等君主个人人格力量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三、第三种调整机制在环境资源法中的运用 第三种调机制在中国的应用,特别是治理方式的推行和治道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市场经济相联系的企业治理或公司治理的加强;二是与政府体制改革相联系的治道变革或行政改革;三是与民间组织相联系的社区建设,这实际上是中国治理的综合反映.从法学研究角度看,公司治理已经成为经济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治道变革则是行政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则成了民法学研究的热点.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的重点是将环境资源保护群众组织和社区建设、各种生态区建设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国的社会生态化、生产清洁化和市场绿化.  相似文献   

18.
王夫之的史论著作《读通鉴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君道政治思想,惜乎前人多不察。三代圣王之道是为船山心目中理想的君道典范,包括取天下以道、扶进人才、能安敢言者和从容调御几个方面。三代以下君主之治道当效法三代之王道,并因时损益和斟酌,君主之政治品格、知人之哲、用人之道、纳谏之道、辱大臣为辱国及立嫡与豫教并行等是为君主理政之道,即为君之道。王道在本质内容上仍然属于君道。王夫之之重视为君之道,一来在于他仍未走出"圣君贤相"之政治理想,二来是为将来社会提供治道之借鉴,"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相似文献   

19.
<正>一、参与式治理:现代城市的治道变革参与式治理起源于西方国家,其理论渊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参与式民主。基于传统代议制弊端日益凸显,不能很好满足人们对民主的需求,公众普遍表现出对这种民意表达机制的冷淡,使得代议制的功效逐渐衰退。20世纪60年代初自Arnold·Kaufmann提出了"参与式民主"后,"参与式民主"就开始在西方兴起,弥补代议制民主的不足。二是治理理论。20世纪70年代,  相似文献   

20.
网络空间治理是国家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加强新时代网络法治建设这一时代课题,聚焦当前比较突出的网络舆情问题,以典型案例为样本,研究分析舆情生发演变的规律特点,深入剖析舆情背后的治理之痛,并从高举法治大旗、依法应对处置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