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网络流行语"与青少年"自说自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所说的“自说自话”现象,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成人社会在教化青少年时,固守多少有些过时的“话语权威”,而青少年却沉浸在自身的“话语氛围”之中,致使双方“各说各的话”,相互无法沟通与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自说自话”现象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但“话语代沟”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成人社会需作更多的反省。二是指来自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困惑或指责。在一些成人眼中,当今青少年“满嘴新词”,“领时尚之风骚”,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难以教化的一代。对此,则需要做些分析和澄清。本刊本期的“特别企划”,正是侧重于这一困惑与指责,试图从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所谓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予以解密。  相似文献   

2.
我们所说的“自说自话”现象,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成人社会在教化青少年时,固守多少有些过时的“话语权威”,而青少年却沉浸在自身的“话语氛围”之中,致使双方“各说各的话”,相互无法沟通与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自说自话”现象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但“话语代沟”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成人社会需作更多的反省。二是指来自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困惑或指责。在一些成人眼中,当今青少年“满嘴新词”,“领时尚之风骚”,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难以教化的一代。对此,则需要做些分析和澄清。本刊本期的“特别企划”,正是侧重于这一困惑与指责,试图从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所谓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予以解密。  相似文献   

3.
我们所说的“自说自话”现象,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成人社会在教化青少年时,固守多少有些过时的“话语权威”,而青少年却沉浸在自身的“话语氛围”之中,致使双方“各说各的话”,相互无法沟通与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自说自话”现象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但“话语代沟”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成人社会需作更多的反省。二是指来自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困惑或指责。在一些成人眼中,当今青少年“满嘴新词”,“领时尚之风骚”,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难以教化的一代。对此,则需要做些分析和澄清。本刊本期的“特别企划”,正是侧重于这一困惑与指责,试图从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所谓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予以解密。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说的“自说自话”现象,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成人社会在教化青少年时,固守多少有些过时的“话语权威”,而青少年却沉浸在自身的“话语氛围”之中,致使双方“各说各的话”,相互无法沟通与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自说自话”现象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但“话语代沟”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成人社会需作更多的反省。二是指来自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困惑或指责。在一些成人眼中,当今青少年“满嘴新词”,“领时尚之风骚”,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难以教化的一代。对此,则需要做些分析和澄清。本刊本期的“特别企划”,正是侧重于这一困惑与指责,试图从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所谓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予以解密。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说的“自说自话”现象,原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代际间的沟通障碍。成人社会在教化青少年时,固守多少有些过时的“话语权威”,而青少年却沉浸在自身的“话语氛围”之中,致使双方“各说各的话”,相互无法沟通与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说,“自说自话”现象在当今社会确实存在,但“话语代沟”呈现在两代人之间,成人社会需作更多的反省。二是指来自成人社会对青少年的一种困惑或指责。在一些成人眼中,当今青少年“满嘴新词”,“领时尚之风骚”,是“自说自话”、“各行其是”、 难以教化的一代。对此,则需要做些分析和澄清。本刊本期的“特别企划”,正是侧重于这一困惑与指责,试图从社会学、语言学、文化学的角度,对所谓的青少年“自说自话”现象予以解密。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的口头禅可视为青少年“自说自话”的话语表征。对其有所了解,有助于更感性、更直观地体察年轻人的“自说自话”现象。而“COOL(酷)”不仅在中学生的口头禅中居重要位置,可以说对“酷”的认同几乎浓缩了当今青少年的时尚追求。不了解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酷”究竟是什么意思,很可能无法揭示青少年“自说自话”的“核心秘密”。北京零点调查公司于1999年对京沪穗以及周边城市中学生的调查,对此有所涉及,为我们认识、研究“自说自话”现象,提供了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撑。现就有关内容摘编如下。  相似文献   

7.
面对"第五代人":新的教育与引导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从世代传递的角度看,一代总要胜过一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化,但离开了上一代的文化传递,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就会造成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文化上的失教。同样,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人们所认同的主导文化、核心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 因此,面对“第五代人”,成人社会的态度应是:在向新一代青少年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对他们的正确引导。“第五代人”身上确实有许多值得成人学习的地方。我们确实不能再用过去的框子去套现在的青少年,用自己“想当然”的好心去“引导”和“教育”他们。我们应深入下去,去接触、去倾听、去理解、去掌握他们的“话语”和“秘密”,去认识这一代青少年的特征、优势和不足,同时也要了解他们在求学、求职、生活等方面的烦恼和困难,用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这是成人社会应尽的责任。  相似文献   

8.
“教化”是黑格尔精神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客观精神”中的教化,以抽象的自由理性之人为起点,超越对个体主观认识的培育,旨在现实的社会中培育国家公民。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化应根据“抽象法—道德—伦理”的逻辑顺序,在方法上从外部强制发展为说服感化,在内容上从否定性内容发展为肯定性内容,最终达到外部规定与内心认同在更高层次上的统合。基于“家庭”与“市民社会”两环节是“国家的理念”自身的分化,教化的过程应在“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教化一体化中完成。黑格尔“客观精神”中的教化,围绕人的社会政治属性展开,对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80后”一度成为、社会舆论评价的焦点。解读“80后”现象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青少年的社会评价问题,可以让人们能够消除代际间的偏见,增进代际问的沟通与理解,从而建构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80后”现象表明:人们对新生代的关注,是深层的社会忧患意识的表现;青少年的社会评价是代际评价的同义语,往往会伴随着偏见;不客观的社会评价往往不会引起新生代的认同;了解、理解新生代,是青少年社会评价客观性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思想"亚健康"状态忧思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亚健康”是指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给人庸懒无力、萎顿低迷的感觉。该文以当事人的视角,对当代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中存在的某些亚健康状况:经济时代过于追求功利的经济理念、社会改革中表现出消极的政治态度、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出现迷茫与困惑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从社会和大学生两个角度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最终希望大学生和社会能达成共荣。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中不断出现一些流行文化层面的时尚现象,如大众传媒中的“追星族”现象、网络世界中的“QQ热”现象、外来文化中的“韩流”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流行语”现象等。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不同领域的社会文化形态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青少年也在创造、积累着自身的“亚文化”,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近年来不断出现的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是其表层、集中、典型的代表,并不断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团中央宣传部与中…  相似文献   

12.
透视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症"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指个体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造成的损害。在我国总数为2250万的互联网用户中,青少年已成为网民的主力军。 而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也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新陷阱,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流行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青年文化”中的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当下性及当下性中的多样性,正是“青少年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魅力所在。“青少年流行文化”的另一个特质是它的易变性。青少年在“青少年流行文化”这种貌似具有统一性的文化现象中,寻求的不是集体意义,而是个体意识。“青少年流行文化”作为“同伴文化”或“同辈文化”,在为同伴或同辈间的交流提供途径的同时,也具有相对的封闭性。“青少年流行文化”是青少年借以认识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其中“表态”的成份更高一些。“青少年流行文化”不能说没有道德性和政治性,但多数“青少年流行文化”现象及产品,并没有构成实质性的“挑战”。现在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从总体上讲,不过是青少年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场游戏。“青少年流行文化”会不时让成人社会、“主流文化”吃惊,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刺激,但是制造或消费这种文化的青少年们并没有因此而更具有反抗性、更反对社会。他们所嘲弄或颠覆的东西,或许正是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要舍弃的。  相似文献   

14.
仁与易     
仁与易是中国哲学史上两个内涵极为深广的范畴。“仁”主实际而“易”较空泛。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人本主义的立论根本。从政治理想说,它是通向大同世界的思想基础;从社会伦理说,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教化手段;从个人修养说,是成贤成圣的必备条件。而从普通生物学角度说,仁又是生长存活的一种标志。仁的概念尽管存在于《易传》之前,但在理论上却被儒者们附会于《易传》,因而它又是易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仁是易的派生物要弄清楚仁与易的关系,必须先说清楚什么叫易。然则什么叫“易”,或者说“易”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古来不少学人作…  相似文献   

15.
一、保卫的起源(一)关于《保卫学教程》中“保卫的产生”问题。《保卫学教程》(群众出版社1987年出版)第一章第一节的“保卫的产生”开章说:“保卫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问题就在于“一定发展阶段”是指什么时候。恩格斯在讲到国家的产生时也曾说过:“国家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从《教程》的内容看,这“一定发展阶段”显然是指国家产生以后。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保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与人类的存在有着不要分割的联系,在国家产生之前的原始社会里,  相似文献   

16.
所谓“民宿”,是民间寄宿的简称,尤指寄宿在属于异域文化群体的家庭中。“海外民宿”作为一种辅助的青少年教育方式,已经受到各国重视,日渐风行。其中典型的如日本教育界着力推行的“海外研修旅行”。而美国作为民宿对象国,仅“美国国际青年交流协会”这一家机构,每年便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6000多名学生寄宿。“海外民宿”因应了全球文化沟通的需求,着眼于发展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和储备新经济时代的人才,与传统的留学教育相比,具有成本低、组织操控性强、防止人才外流的特点。我国目前尚无官方的“海外民宿”制度,但民间已产生相当…  相似文献   

17.
谈新时期女警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 人文 ”一词 最 早出 自“观 乎天 文 以察 时 变 ,观 乎 人文 以 化 成 天 下 ”,也 就 是 说 用“ 人 文 ”来 教 化 天 下 ,促 成人 治 。 今 天的“人 文 ”一 词 ,从 词 义 上看 ,指 人 类 社 会 的各 种 文化 现象 。[1] 而 人文 素质 作 为一 种内 化 于人 心灵 深处  相似文献   

18.
应正确看待当前青少年“高消费”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高消费”现象是当前成人社会比较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学生“高消费”忧思录》一文揭示了某些青少年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对青少年“高消费”现象不能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分析与深层思考。下面我想就这一问题谈几点个人的看法。1、青少年消费支出高,但不等于青少年追求高消费。据我国北京、上海等五大城市(2002年)的调查,0—12岁儿童消费支出均占家庭总收入的24%左右。其中,孩子的服装支出占孩子总消费的12.1%,居第一位。儿童的玩具支出占总消费的4.9%,居第二位。以前,花50元能买一小堆玩具;如今,不少父母望玩具店止步,不…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流行语”现象调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流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及其普遍化,是现代社会、开放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速,价值多元程度的扩大,求新求异心态的泛化,大众传播媒介的普及等等,都成为“流行”现象得以形成与扩散的社会基础。应该说,作为一种独特语言现象的“流行语”,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但是,在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加剧的时期,“流行语”现象不仅会更加丰富,而且常常更加突显。由于社会性和文化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因此,流行语总是从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的取向与动态。就“流行语”的兴起与传播而言,素有标新立异特征的青少年、尤其是城市青少年所创造的“流行语”最为引人注目。“流行语”已经成为青少年表达生活感受与自身需要的一种重要符号,从而也就成为了作为一种“亚文化”形态的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语”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我们需要警惕并密切关注的是:“流行语”背后当代青少年特有的、流动的、真切的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20.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