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虽然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并不必然导致行政决策公众参与,但推进行政决策公众参与必然要求政府信息公开,因为政府信息公开是行政决策公众参与的基础。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情境下,政府信息公开不仅要强调全面、准确,也要强调及时动态公开、及时连续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修改,既要考虑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现实压力,又要彰显"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价值取向,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情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预留一定的法律空间。  相似文献   

2.
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诉讼有关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过程中有关行政诉讼的问题,阐述了"政府信息"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论述了如何理解、把握、运用、认定和处理有关对行政机关答复信息不存在的举证责任分配,涉及国家秘密的标准及司法审查方法、"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规定,关于"属于公开范围的,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政府信息的方式和途径"和对不属于本行政机关公开但能够确定该政府信息的公开机关,被申请的行政机关不正确及时告知申请人该行政机关的名称、联系方式等一些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制定前后地方政府信息公开规定的制定、修改情况,探讨了条例制定前后地方信息公开规定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201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确立了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扩大了政府信息主动公开的范围和深度,明确划定了不予公开的界限,为信息保密与信息公开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对行政机关来说,依法做好定密管理,不再仅仅是保密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也是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法规的必然要求。因此,有必要认真梳理《条例》与国家定密管理规定的衔接性内容,充分认识《条例》有关规定及其对调节行政机关定密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推进,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不断加强,舆论监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和呼声越来越高,信息公开成为了政府公共管理中不可缺少的核心环节。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迈进崭新阶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6.
“封闭管理型”向“开放管理型”转变《机关事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确定了机关事务主管部门不仅“主管本级政府机关事务工作”,而且“指导下级政府有关机关事务工作”,同时还要按职责分工对有关工作加强监督检查,受理一些举报查处。特别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照《条例》“应当加强本级政府备部门和下级政府的机关事务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违法违纪行为”。这些规定,使机关事务管理活动中的上下左右关系呈开放形态,以往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将被完全打破,接受管理、指导和监督将成为常态。与此同时,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关切度不断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进一步深化,“阳光政府”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公开透明、接受监督必然成为一种趋势,其开放程度也将会逐渐提高。事  相似文献   

7.
一、多党合作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民主区别于其它社会民主形态的实质,在于它充分保证全体人民广泛参与社会政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这也就是我国宪法所规定的:“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因此,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起来的社  相似文献   

8.
刘刚 《新东方》2005,(5):20-24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这是信息公开的基本要义。政务公开反映了信息公开原则的核心思想,即政府部门应当采取有别于组织内部的沟通形式,依法向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提供政府信息服务,其形式包括政府新闻发布会、依申请公开制度、社会公示、听证、专家咨询、决策评估以及邀请公众旁听政府有关会议等多种形式, 以保障公民对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相似文献   

9.
各地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申请"和公开诉讼的"第一案"揭示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问题亟需厘清。首先,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具有主体、内容和形式三要素。其次,引起是否公开争议的几类关键信息应区别对待:历史信息一律公开、内部信息除特定情形外也应公开、过程信息一般不予以公开。再次,信息公开的例外规定过于粗糙,国家秘密的空洞漏洞应逐步填补,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认定标准有待发展和明确。  相似文献   

10.
政府危机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极强的社会破坏性等特点。在应对危机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信息公开、多方参与的原则。当前,政府危机管理存在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全面等弊端,亟需政府树立危机意识,把好监督预警关;完善危机应急策略体系;做好信息反馈和学习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政府网站的三大功能定位——政府网站理论基础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透明、服务,民主"政府是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政府网站是政府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将"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作为网站主要功能定位,既是我国政府网站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价政府网站绩效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阳光能够杀细菌,路灯可以防小偷。"政府信息公开可"倒逼"廉政。市政府主动推动信息公开在法治轨道上加速前进。5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今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他强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于树立政府公信力、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意义重大,要突出重点,依法依规加大公开力度。7月,府院传真政府  相似文献   

13.
杨芳兵 《传承》2011,(20):82-83
政府形象是政府的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政府形象能使政府在行使权力时更具有感召力和公信力,能使政府发布的各项决策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可在现实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从而增强公民的政治认同感,激发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政府信息公开对于保障公众对政府工作情况的知情权,培育公众的公民意识,特殊情况下消除政府与公众间的隔阂,以及塑造公开、透明、富有诚信的政府形象都有很大的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4.
刘能 《人民政坛》2008,(6):18-19
主权在民是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公民神圣的宪法权利,既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又是宪政追求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相似文献   

15.
一、依法治国的实质在依法治权、依法治官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里把依法治国的主体界定为"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应当理解  相似文献   

16.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倡导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其宗旨就是训练农民在民主实践中学习民主,实现<宪法>第二条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7.
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参与管理地方国家事务的作用?浦东新区合庆镇人大的做法是:定期组织代表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提高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建立代表定期联系选民制度,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及时得到反映;每月开展一次视察活动,检查、督促政府工作,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18.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并赋予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监督、决定重大事项及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等多项职权。监督权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宪法明确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解释宪法,监督宪法的实  相似文献   

19.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向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为此,人大代表的履职实效直接影响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作用的发挥,更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代表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09,(3):4-4
据法制网石家庄2月19日电,当天,《河北省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开始施行。按照该试行办法,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追究责任:不按照规定的公开范围和期限公开政府信息的;违反保密审查等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程序而公开政府信息的;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不及时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