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5 毫秒
1.
“时中”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内涵之一 ,它体现了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取向。对于市场经济而言有着四方面的积极意义 :灵活的处事态度有助于市场主体的思想解放 ,对“中道”的固执有利于市场法规的遵守 ,重视“道德人”人格的构建既有助于市场主体对市场规律即“中”的科学把握 ,也有助于消解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彭美贵  顾玉平 《求索》2013,(10):100-102
马克思坚持从实践维度阐释现实个体及其人格的逻辑生成,把人格本质属性同人的根本特征联系起来,认为和谐人格是一种兼具实践性与情理性的人的存在方式与价值诉求。马克思进一步认为,和谐人格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要真正实现个体人格的全面自由发展,必须彻底摈弃异化劳动逻辑。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刻阐释了对和谐人格的总体哲学认识。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勤勉职守。“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可见,“中国梦”的实现逻辑与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价值取向具有内在一致性。无论是植根于民族灵魂深处的“国家之梦”,还是蕴涵于个体精神层面的“人民之梦”,皆应符合马克思主义和谐人格建构的本真诉求。这不仅是个体和谐人格建构的重要目标,也是达成“中国梦”不可或缺之要务。  相似文献   

3.
关注     
《政协天地》2012,(5):50-51
企业文化的—体三翼 企业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可见规律,个性可见魅力。他们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由“一体三翼”构成。企业的人格文化,实质是道德文化,折射的是企业价值观,对于企业的行为取向、生产经营、评价标准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成了企业文化的主体和内核。而企业的人格文化要持久传承,离不开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这“三翼”。  相似文献   

4.
由于社会文化转型期带来的心态浮躁和商品化功利性意识的渗透,当代许多书家精神堕落腐化,丧失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甚或是道德沦丧,致使当代书家人文精神的消解与文化学养的削弱,遂使当代书法趋于平面化、技术化,而走向令人担忧的困窘之境——当代书法精神的痞化。这是极可悲的。  相似文献   

5.
百家论萃     
当代“人文精神”之内涵什么是人文精神?首先,人文精神与商业主义相对抗。商业主义是把商业经济看成高于一切、把商品化作为整个社会运转的核心机制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人文精神的倡导者们并不反对市场经济,他们同样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但在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成熟之时,那种把市场、商品原则绝对化,在精神、文化、学术领域也无例外地推行商业主义的思潮,却并非真正的市场经济原则。其次,人文精神与物质主义相对抗。物质主义是以当下物质生活的满足和享受为人生第一目标的伦理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倡导者,正是想用高扬人文精…  相似文献   

6.
道德人格是指具有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内在价值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综合统一体.邓小平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高尚的道德人格,其具体内涵为高度的道德责任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从而整合为邓小平道德人格内涵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7.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随着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腐朽思想的乘机而入,旧的封建主义因素的沉渣泛起,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有时也会出现混乱无序,导致了社会道德部分停滞和倒退。“世风日下”、“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的牢骚声、抱怨声、叹息声不绝于耳,“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死不救”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  相似文献   

8.
促进个性发展,培养健全人格,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厚的人文精神,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和人格教育的有利资源。本文旨在从人伦情怀体验、人性生命意识、人格精神魅力及人生价值追求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9.
健康人格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迫切需要而又易于失落的精神家 园;健康人格不是孤立的、一成不变的“道德精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存在状态。在市 场经济条件下健康人格的主要特征是:尊严感、创造性、合作精神、乐观态度,以创造 性为核心。健康人格是理想人格的基础。要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促进健 康人格的形成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戴永新 《青年论坛》2008,(4):116-118
唐诗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奇葩,不仅文字优美,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唐代诗人们努力追求与坚持自己独特的人格,他们自信、自诩,高扬个体意识,诗歌中表现出刚健有为的人格操守,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真挚感人的浓浓深情,无不展现出积极的人格精神。在提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在不少人认为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平在滑坡,所谓“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我认为,道德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坡”作为衡量的标准。道德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新的价值观念产生,也会有一些旧的价值观念衰落。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06,(5):12-12
“八荣八耻”观,概括精辟,内涵深邃,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取向,全面确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非善恶的道德标准,是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与引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当代青年关于个人与集体、社会之关系的价值观在其价值观念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当代青年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巨大影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相适应,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变革和发展呈现出“集体和社会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取向主导下的多种取向并存发展的趋势。把握当代青年核心价值观变革趋势,对于引导和促进当代青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红 《淮海论坛》2011,(3):39-41
一、医学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内涵 当前,“人文关怀”、“医学人文”等名词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医学人文精神由来已久。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源于儒家的“仁爱”思想。“仁者,爱人”,尊重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对所有的病人都应一律平等对待。在西方,一般认为比较系统的医学伦理规范源于《希波克拉底誓言》,强调医疗行为的目的是为病人服务,这也体现了古代医德中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论榜样人格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转型及时代精神的嬗变,榜样人格的精神气质和内涵也悄悄地发生着革命。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市场化的现实生存方式和全球化、网络化的特殊际遇,驱动着当代中国社会存在方式与人的生存方式的深层变革,也深刻影响着榜样人格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6.
廉思 《人民论坛》2023,(3):32-35
青年社会心态具有“社会晴雨表”和“风险预警器”作用,对于认识把握社会发展大局、研判政治经济走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带领的课题组通过对青年心态三个方面的把握,提出当前青年心态的一些新特点。对此,应加强青年心态分析研判、分类开展青年思想引领、打破青年就业年龄限制以及促进青年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等。  相似文献   

17.
应培育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人格”王伟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是当代中国行政管理需要确立并且正在确立的基本价值观念,我们需要以此为基础与核心内涵培育中国国家公务员的行政人格。其一,"廉政"是行政管理的价值基础。所谓行政价值,是特指行政主客...  相似文献   

18.
郑雯  付宇  桂勇 《人民论坛》2023,(3):25-31
围绕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认知及其变迁趋势,“中国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2015—2020)”数据研究发现,“三距一房两挑战”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于社会主要问题的基本理解。其中,“三距”即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社会流动机会差距,以这三者为代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是大学生群体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一房两挑战”即高房价是引发焦虑感的主要来源,人口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成为新的挑战。食品安全、主流价值观缺乏、环境污染及腐败问题提及比例大幅下降,相关方面的国家治理得到青年群体认可。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社会问题认知导致了差异化的社会心态取向。其中,关注城乡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方面更加积极;关注贫富差距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在政策偏好维度凸显了“有国才有家”的态度取向;认为社会流动机会差距是社会主要问题的大学生群体表现出消极的社会评价和发展效能、民粹主义倾向的公平观与财富观以及对国家在道德和绩效层面的较高要求;房价问题与社会流动机会差距问题导致的社会心态后果存在一定相似性;关注老龄化与国际环境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呈现出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政策偏好。本文结论表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论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道德人格培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探讨了当代青年的道德困惑和道德失范现象及原因,提出培育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人格,培养他们的道德主体精神,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使青年走出道德冲突与困惑的关键所在,并对如何培育青年的道德人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林刚 《求索》2014,(2):119-124
徐复观心性美学思想扎根于传统儒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得益于他对庄子哲学的承继和超越。所谓承继主要表现在他发现了庄子的“心”,创造了有虚静而沉潜的“游心物外”的心性美学追求;所谓超越主要体现在徐复观通过对庄子精神的把握,找到中国艺术精神的本质和内涵,并通过“心”的体验,借助心斋、坐忘、虚静达到主观心性和客观世界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不断传达出道德和艺术的审美契合,从而实现自己关于“心性美学”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