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3 毫秒
1.
社区矫正是将罪犯放到社区接受教育改造,在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对罪犯进行矫正的一种执行方式。标签理论、行刑社会化理论、刑罚人道主义理论是社区矫正制度的理论依据。社区矫正制度的价值在于体现了人性关爱的理念、体现了刑罚人道主义思想、体现了刑罚经济化原则和刑罚个别化原则。我国社区矫正存在社区矫正意识缺失、刑事立法缺失、社区矫正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为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应及时更新刑罚执行理念、建立健全相关刑事法律制度、加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监督未成年犯和未成年犯再社会化的目标,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项目的设置应该坚持矫正与控制并重、关注未成年犯差异和突出社区力量三个原则,通过增设相关社区矫正项目实现项目多样化、矫正有序化。  相似文献   

3.
论社区分类矫正的本土化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制度在我国已试行了五年多,理论和实践都日趋完善,但在社区矫正工作主体的合法性、社区矫正人、财、物力量配备、社区矫正效果等方面依然存在问题。社区分类矫正是解决社区矫正力量严重不足、提高矫正效果、促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的重要方法之一。从本土化的视角,对社区分类矫正的理论基础、现实法律意义、存在的问题、实行社区分类矫正的可行性及具体操作方法等进行分析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社会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以往我们对犯罪的未成年人采取的措施是:送少年犯管教所收容教养或判处刑罚。但是,这样做既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改造,又容易造成其叛逆社会的心理,无法达到使其回归社会的目的。社区矫正制度,为我们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社区矫正在我国有了长足发展。与传统的社区矫正相比,恢复性社区矫正更注重对加害人与被害人及其亲属之间的理解和宽容的帮助。法科学生可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恢复性社区矫正的社会实践中去,既能应用所学的法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又能改善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不足的现状。恢复性社区矫正社会实践是一项社会价值与学术价值双赢的教学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社区矫正中重新犯罪的风险与控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许多国家实现了监禁刑向非监禁刑的转变,社区矫正模式的非监禁刑开始成为刑罚适用的主导。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方式,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无法避免矫正对象再犯罪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社区矫正中再犯罪问题的原因,从危险管理、洗牌政策、工作释放、完善矫正制度等方面提出了控制社区矫正中重新犯罪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7.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行刑社会化理念的体现。社区矫正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社会参与性"是社区矫正的本质特征之一。而我国目前社区矫正实践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力量参与度太低,社会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区矫正的效果。高校作为我国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合了优质的社会资源,其在理念生成、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而我国社区矫正向纵深推进,需要在理念、技术和人才三个维度实现创新。因此,我国高校的优势契合了社区矫正的现实需要,高校力量加盟社区矫正具有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社区矫正制度代表着世界行刑制度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与传统的监禁刑相比,它可以鼓励罪犯自我改造,更好地实现刑罚的功能和目的。当前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组织体系模糊、矫正程序有待规范、民众认同度不高等问题。建议全面梳理社区矫正工作体系,创新社区矫正实践活动模式,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发展市民社会,巩固社区矫正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9.
董纯朴 《公安研究》2012,(10):34-42,51
随着行刑社会化的发展,社区矫正在世界各国被普遍采用。同其他国家一样,我国的社区矫正是一个能动的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形成和发展变动轨迹。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已形成独特、鲜明的特点:立法过程——在社区矫正实践中建立与完善法律制度;司法实践——按照社会管理创新要求推动社区矫正发展;理论研究——为社区矫正践行提供科学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J市青少年社区矫正为个案,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网进行研究,在基于“人在情境中”的社会工作核心理念的基础上,认为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的社会支持网应该涵盖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只有在这三个层面上同时着手,才能够帮助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地完成矫正任务,实现其重返社会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社区警务要求警察以"服务于民"的姿态出现,深入社区,熟悉辖区情况,依靠群众,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治安管理.社区矫正则是让罪犯有条件地与社会保持接触,接受民间帮教,促使罪犯尽早转化为社会人的一种行刑方式.社区警务和社区矫正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起源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预防违法犯罪、提高社区居民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随着近几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执法机关也开始重视并引进社区警务和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中美社区警务和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践,有利于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警务和社区矫正模式,促进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王玲 《长江论坛》2014,(1):80-83
社区矫正是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是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有益探索,社区矫正的终极目标就是减少重新违法犯罪,实现社会治安的良性循环,践行社会管理创新。近年来,武汉市江岸区花桥街司法所的社区矫正工作,硬件设施上台阶,工作业绩有亮点,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各方的高度肯定与赞扬。在八年的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实践中,花桥街司法所稳步推进了社区矫正执法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红梅 《前沿》2010,(23):74-76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还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中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从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探讨如何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体制下,作为非监禁刑执行方式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4.
社区矫正制度代表着罪犯处遇的未来方向,其理论根基源于刑法谦抑性思想、行刑社会化理念。社区矫正符合行刑个别化的思想而为各国广泛采用。就我国而言,我国社会理念载体、法律载体和物质载体为社区矫正的本土化提供了现实可能。建议通过完善社区刑罚的刑事立法,整合现有基层司法资源,完善矫正机构职能分工,保障和促进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区矫正之所以能在现代社会被西方国家普遍接受和采纳,是因为其背后包含了若干深层合理的基础理论。本文主要从刑罚人道主义、教育刑理论、行刑社会化理论、行刑的经济化理论以及深化的回归理论五个方面来分析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向基层治理赋能和赋权的背景下,城市社区合作治理为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具体路向。以社会信任、社会参与、社会规范等为核心要素的社会资本理论与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存在紧密的内在逻辑关联,为城市社区合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然而因社会资本发育和存量不足而引致的治理主体间信任不足、社会参与网络尚未形成、社会规范尚不健全等问题已成为城市社区合作治理失灵的关键因素,为此,需从理念层面、结构层面、制度层面、工具层面增量社会资本,矫正城市社区合作治理的失灵。  相似文献   

17.
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矫正是一种专门机关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刑罚执行方式,在国外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它在中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似乎还是一个新名词。从一般的意义上说,社区矫正是国家司法制度中的一部分。社区矫正理论认为:对犯罪人的刑事责任的考虑不应仅仅基于犯罪人本身的行为,而应考虑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而社区矫正正是凸现了社会责任方面,并打开了犯罪人回归社会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社区矫正作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方式,突出和强调由政府、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社会志愿者等进行合作而组成政策网络。结合北京市朝阳区"阳光中途之家"的具体实践,分析国内青少年社区矫正政策网络中行动者互动关系及政策网络的启动过程;从垂直和水平方向分析社区矫正政策网络的扩展过程;且梳理当前社区矫正政策网络的"双重嵌入"结构所带来的制度执行力弱化和政策网络"内卷化"问题,由此对我国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社区矫正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欧美国家的一种非监禁刑,我国于2003年开始此项制度的试点。作为对实践的回应,我国理论界从理论基础、主体、适用范围、意义、模式、实践效果、问题、对策与域外实践等诸多角度对社区矫正展开了思考与探讨,部分学者所谈及的社区矫正的不可行性研究、未成年罪犯的社区矫正、社区矫正的社会参与等具有进一...  相似文献   

20.
社区矫正本土化是一个法律移植的过程,因此,有必要通过理论辨析弄清社区矫正概念的本土化、社区矫正本土化的概念和特征、社区矫正本土化的相关争议以及社区矫正本土化与其他相关范畴等基本内容,为推进社区矫正本土化进程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