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伟 《求索》2011,(4):203-205
在竹内好的《鲁迅》中,"文学"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概念,包含独立品格、自我否定功能和行动机制的思想态度或行为方式。这种"文学主义"是属于"机能性"的,它是《鲁迅》的核心所在,也是理解"竹内鲁迅"的基本前提。竹内好以对"文学"的机能性的理解,来重新界定鲁迅以及与文学的关系,从而构成了独特的"竹内视角"。  相似文献   

2.
陈洁 《北京观察》2015,(12):74-77
郁达夫回忆与鲁迅的第一次见面,“不知是在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他所能记得的是“一定是在我去北平,入北京大学教书的那一年冬天,时间仿佛是在下午的三四点钟。……那时候,鲁迅还在教育部里当佥事,同时也在北京大学里教小说史略。我们谈的话,已经记不起来了,但只记得谈了些北大的教员中间的闲话,和学生的习气之类。”(郁达夫:《回忆鲁迅》)  相似文献   

3.
从寿镜吾的信谈鲁迅曾于1908年从日本回国寿镜吾,名怀鉴(1849—1930),是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他对鲁迅也很关心。据《鲁迅日记》,他们在1923年还相互通信。可惜,这次通信没能保存下来。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鲁迅日记》上没有记载的寿镜吾给鲁迅的另一封信(原件现存绍兴鲁迅纪念馆)。这封信写于“五月朔日”,信面写着:  相似文献   

4.
2009年8月18日《辽宁日报》刊登张小龙的文章,继多家地方语文课本连年删减鲁迅作品篇目后,最权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也开始对鲁迅“下手”了,新版语文教材,(《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悄然消失,沈从文、梁实秋、金庸等人的文章“取而代之”。“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这是鲁迅对果戈理的评价,又何尝不是其自身情怀。当中国日渐富强,当国人早已奋争,鲁迅的作品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匕酋投枪”功能,变得“无足轻重”,实乃幸事。“落选”语文教材,鲁迅当笑。但究思鲁迅作品遭冷眼的真实原因,我们却笑不出来。  相似文献   

5.
鲁迅逝世后,出现了大量以"鲁迅与青年"为主题的纪念、回忆文字,这在有意无意中重构了鲁迅形象及其与青年的关系,缘于许广平的特殊身份,她成为"鲁迅与青年"主题的重要书写者。总体来看,许广平对"鲁迅与青年"主题的书写经历了由日常化到逐渐主流化的历史过程。而在鲁迅与青年的关系上,鲁迅形象也随之经历了青年的朋友与导师到服务者再到革命榜样的衍变历程。许广平对鲁迅与青年关系的书写与改塑,既有个人情感的影响,但更多是在时代风气规约下的话语形变。  相似文献   

6.
张海鹏 《前沿》2008,(12):175-177
鲁迅小说创作明显受到了中外古典游记小说的影响,在其《呐喊》和《彷徨》中的诸多篇目中都采用了游记叙事结构。鲁迅的游记小说大致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故乡之旅,第二类是城镇之旅,第三类是街道之旅。这不同的旅程都具有高度的象征性,从中都可以看到中国社会及其国民根性的缩影。同时,鲁迅的游记小说还有其独到之处,那就是在讲述他人故事的同时也讲述自己的故事,两者相互渗透、影响,既揭示了“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的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又表现了对现代中国人(包括自己)的灵魂的拷问。  相似文献   

7.
乐朋 《同舟共进》2009,(5):18-19
90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胡适与鲁迅两位代表人物。胡适倡导"文学革命",以白话诗、白话文叱咤学界。鲁迅则以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享誉文坛。然而,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分化,两人渐行渐远,昔日同一战壕的战友渐成形同陌路的论敌。  相似文献   

8.
陈洁 《北京观察》2015,(7):74-75
<正>鲁迅对《长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的批判。鲁迅对北京风物的观照,不仅仅是从一个地域的角度,而已经上升到国家视角,具有概括性。鲁迅作品中不仅有描写北京当时社会状况的,还有一些北京特有的风物点缀其间。小说中直接描写北京社会生活的就有《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写作缘起是许羡苏在北京的故事)、《端午节》、《兔和猫》、《鸭的喜剧》、《示众》、《伤逝》。《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也有患病至京的同乡的影子。  相似文献   

9.
鲁迅贬低中医,这是众所周知之事。从1918年(狂人日记)起,到1936年(花边文学·读书忌)为止,十八年内所写的大量著作中,贬低中医的章节至少有四十多处,可以说是连篇累读了。为什么会这样?鲁迅贬低中医,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出于对旧世界、旧传统的憎恨。鲁迅出身于没落封建官僚之家,对帝宫封三座大山重重压迫,旧中国的腐败内幕感受很深,逐渐形成坚定的民主主义思想,疾恶如仇,横眉冷对,为反封建、反邪恶势力口诛笔伐,摇旗呐喊。义愤之中,鲁迅也把中医理论视为封建残余,加之当时中医界存在的某些弊端,中医药本身在漫长发展…  相似文献   

10.
鲁迅著作中对古今中外的很多历史人物进行了精辟的评论,有的甚至成为"一字评"——即用一个字就道破了人物的特征。但决不能把鲁迅一时一地对某些人流露的某种情绪当成评价其人是非功过的唯一依据,以此盖棺定论。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真伪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 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他说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而…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辑非鲁迅时代的杂文。 《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选的是从1949至2009年60年间的杂文,起始年份已距鲁迅先生逝世13年了。编选者匠心独运,在所选400余篇上乘之作中,以胡风的杂文《鲁迅还活着》开篇,接上了鲁迅的“地气”。  相似文献   

13.
众所周知,台湾在1987年7月终于解除了长达38年之久的戒严令.戒严令解除之后,台湾文学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书店、巷子路边书摊上,寇冕堂皇地陈列着50年代以来为官方禁止出版的鲁迅作品便是其象征性的事件之一.这以后不久,谷风出版社、唐山出版社、风云时代出版社争先恐后地出版了三种《鲁迅全集》.1980—1982年(在禁忌鲁迅作品的年代里)笔者曾在书摊上买到几本鲁迅小说集,但这些都是地下出版的盗版书.他们把《鲁迅选集小说选》、《鲁迅选集杂文选》、《鲁迅散文选》(本书是香港、新文艺出版社再版本)混杂在老舍、巴金、张天翼、钱钟书的作品集里,有的甚至删掉作者的名字(即鲁迅的名字),把书名改为《中国小说史略》(也有改名为《中国小说史》).当时,东丰书店比大陆新华书店更早出版《小说月报》的复制本.但是,为了不让人一下就看出,把鲁迅的笔名全部删掉,并搞了一部分插图.这充分说明当时是禁忌鲁迅作品的.此外,笔者有机会看到几个台湾人朋友、即文学研究者的藏书.但其鲁迅作品大部分是上述那种地下版本.另外,还看到旧书店里也秘密收藏战前遗留下来的好书和古色苍然的中国新文学原本书(这些书有卖的,但要价十分惊人),这些书中也混杂着鲁迅作品.  相似文献   

14.
苏德托亚 《前沿》2012,(1):84-87
本文通过对医疗服务合同的两个案例的分析,以及通过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PICC)》和《欧洲合同法原则(PECL)》的比较,讨论《合同法》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在"手段债务"的适用上存在的问题,并建议可在《合同法》第107条的基础上,对"手段债务"为内容的合同作出特别规定,即"手段债务"的场合应该以过错责任为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5.
刘复生 《新东方》2013,(1):72-76
"三一八惨案"构成了《铸剑》写作深刻的背景,看似远离现实的游戏笔墨和当时的历史现实构成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它是鲁迅写作《铸剑》的内在促动力,也影响了小说的表意方式。在《铸剑》中,鲁迅寻找到了宣泄现实苦闷的通道,小说写作本身就是一次想象性的完美的复仇。《铸剑》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鲁迅"复仇"的哲学,也体现了鲁迅作品一贯的主题,比如对看客的批判,关于知己的想象等。  相似文献   

16.
学术界曾有一种观点,认为“鲁迅宣传全盘西化,所以主张根本不读中国书,要读外国书。”这种观点是否符合鲁迅本人的实际情况,很有澄清的必要。 鲁迅关于“不读中国书”的主张出自他所写的《青年必读书》一文。该文是应北京《京报副刊》之约,对该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专栏的一篇复文。鲁迅在“青年必读书”栏内故意未  相似文献   

17.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里,云大中文系师生不仅为省广播电台撰写了十多篇普及性的纪念鲁迅专题讲座的广播稿,而且还写出了十多篇有质量的论文。不少论文被省级报刊采用,有的还经省里推荐参加全国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在中文系师生撰写的论文中,有一些达到了相当的水平。蒙树宏副教授写出了《关于鲁迅生平的史实札记》、《鲁迅在一九二二年》和《关于鲁迅购读<天演论>的时间》等文。郑谦副教授在他的《于无声处听惊雷—从<阿Q正传>等作品看鲁迅先生的革命理想与政治预见》一文中就鲁迅在革命动力的探索与发掘,为美的理想而写丑恶与黑暗,对革命风暴的预见与期待等方面论述了鲁迅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 ,《新青年》中的鲁迅 ,以其独特的笔致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极为淋漓峻急地抨击 ,充分表达了深谙旧世界“黑暗”而又不甘“绝望”的“过来人”的沉郁与幽愤 ;鼓吹思想文化革命锻造国民精神 ,是《新青年》中鲁迅的思想底蕴  相似文献   

20.
欧阳健同志《鲁迅是怎样评论〈水浒〉的?》一文(以下未注明出处的,均引自此文),主要论点是:“鲁迅关于《水浒》所写的是‘侠之流’的‘强盗’,《水浒》供市井细民‘娱心’,‘为市井细民写心’的论述,是鲁迅论述《水浒》的精粹所在,又是被掩盖、被歪曲得最严重的部分。”笔者认为,所谓《水浒》“强盗”说、“娱心”说、“写心”说(作者还说鲁迅认为后两说是《水浒》的创作动机)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