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灾害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社会现象。它是由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引起,而且通过自然作用于人类社会,给人类社会造成损害或影响的一种破坏性现象。对自然灾害的认识,可以归结为一个空间问题。无论什么灾害,其发生及影响都与一定的地理空间相关。对灾害的研究,对灾害的预报、预防以及各种减灾活动都离不开处理与其相关的地理(空间)数据。对灾害事件的处理和管理,需要根据所获得的地理数据,进行快速分析,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相似文献   

2.
地球作为生命系统,我们拥有了它给予人类的一切美好;作为宇宙中的一个星球存在,我们又要承受地球自身演变加于人类的深重影响,包括悲剧性的影响。承受首先意味着我们无法控制灾害,既不可能阻止极度自然灾难的发生,也无法推迟它们的发生,一些自然灾难我们甚至无法做出科学的预测。这正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根本处境,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人类命运。  相似文献   

3.
王喜年 《中国减灾》1997,7(1):32-36
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通常把发生在海洋上和滨海地区的、由于海洋自然条件产生异常或激烈变化而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它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等海洋自然灾害以及人类活动导致海洋自然条件改变所引发的人为海洋灾害或人为海洋自然灾害。本文从台风灾害谈起,重点论及伴随台风而来的风暴潮灾害及其预报与防御对策。1台风风暴潮灾害热带气旋依其强度可分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与台风四个等级。在外海,热带气旋灾害主要表现为由它引起的风与浪所造成的灾害;在近岸则表现为风、…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5.
正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对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自然现象,它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与人类在地球上共存。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挑战,认识灾害规律,防范灾害风险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人类也正是在认识灾害规律、与灾难抗争中寻求和建设宜居环境,发展科技,创造文明和幸福生活。可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史。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和水文气候组合条件有利于灾害发育,中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且暴发频繁,损失巨大。  相似文献   

6.
在过去几年里,在降低处于风险中的社会的易损性和有效防止自然致灾因子形成灾害方面已取得了相当大的进步。然而,国际减灾十年的最大挑战不是在过去,而是在将来。在21世纪邻近之际,国际社会已经把自然灾害看作阻碍社会和经济稳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认为灾害预防是...  相似文献   

7.
李德仁 《中国减灾》2013,(11):18-20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以灾害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着眼,是观察与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史学只重人事,不重自然,因此,对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及其影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最典型的例证是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9.
《时事报告》2005,(4):F003-F003
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洪水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而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和人类对环境的破坏有着千丝万缕的复杂联系。如何从科学的角度认识这些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尽可能地减少它带来的危害,已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主题。  相似文献   

10.
亦然 《中国减灾》2007,(6):46-46
在2000年国际减灾日上,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一份关于灾害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所谓自然灾害并不完全是自然产生的,事实上,导致灾害损失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联合国的这一判断反映出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灾害观念和减灾行为已经开始发生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