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自然灾害与古代社会有密切的关系。以灾害为切入点,从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着眼,是观察与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于传统史学只重人事,不重自然,因此,对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及其影响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最典型的例证是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2.
阎应福 《中国减灾》1995,5(3):55-58
先秦救灾思想概略阎应福(山西财经学院)自古以来,自然灾害一直是危及人类生存的一大社会问题,人们同自然灾害的搏斗也从未停息。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我们祖先为了谋求生存,用巨大的生命代价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防灾、抗灾和救灾经验;同时,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  相似文献   

3.
王景来 《中国减灾》1995,5(4):44-46
全球灾害发展趋势王景来(云南省灾害防御协会)一、自然灾害日趋严重近年来,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日益增加,社会普遍变得更易遭受自然灾害的损害。自然灾害与发展和环境问题得到极大的关注。随着自然灾害影响的不断增长,没有一个国家在自然灾害面前是安全...  相似文献   

4.
灾害治理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含丰富的风险意识与政治危机意识。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灾害史范畴出发,聚焦“灾害一社会”的互动关系,不难发现,灾害的发生不仅构建了中国历史时期“灾荒社会”的基本样貌,也同样为荒政制度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契机,实效荒政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也是古代治灾行为的重中之重。古代治灾行为的实践与古代灾害的意义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回应、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循环作用机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也使得灾害成为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维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灾害治理作为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的政府行为,包含丰富的风险意识与政治危机意识。从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灾害史范畴出发,聚焦“灾害一社会”的互动关系,不难发现,灾害的发生不仅构建了中国历史时期“灾荒社会”的基本样貌,也同样为荒政制度的逐渐成熟提供了契机,实效荒政是民本思想的实践,也是古代治灾行为的重中之重。古代治灾行为的实践与古代灾害的意义建构之间形成了相互回应、相互促进、相互强化的循环作用机理,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应对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大致轮廓,也使得灾害成为社会价值和政治价值维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3S”技术与“数字减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自然灾害一直是高悬在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对灾害形成的认识,人类经历了不断深化的过程。古代人类面对自然灾害,认为是上苍的惩罚,顶礼膜拜以求消灾;也曾付出极大努力以图抗灾避祸,但成效甚微。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纵然自然灾害是自然现象,但也不乏社会性原因。如果说在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年代,自然灾害具有鲜明的自然性和不可抗御性,那么在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极大发展的今天,灾害则强烈表现为人为性和一定程度上的可防御性,而这种灾害防御能力与20世纪出现的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关于古代东方社会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理论●傅兆君古代东方社会的商品经济与城市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仅详细地分析了古代东方的农村公社所有制的特点,而且还对...  相似文献   

8.
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如何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是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自“国际减灾十年”以来,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减灾问题,防灾减灾逐步朝着联邦式、多系统综合集成、共建共享、互利多赢的方向发展。各国政府和公众对灾害管理的认识也逐渐从单灾种、专业分工和应急管理向灾害链、综合集成和风险管理转变。  相似文献   

9.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新疆兵团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是兵团的一项长期任务。 对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的七个认识 一是搞好两个结合,即防灾减灾与抗灾救灾结合,保障生活与促进生产结合。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们生命财产的威胁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0.
杭东 《中国减灾》2012,(5):56-57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理、地貌情况复杂,与此相适应的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也复杂多样。因此,我国地域内的自然灾害不但频繁,而且危害巨大。在有记载的5000多年历史中,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发生过,最常见、影响也最大的当属水灾、旱灾、震灾、虫灾和疫灾,此外像雪灾、雹灾、霜灾和风灾也很常见。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阶层都奉行“农业立国”的发展战略,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民、农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水灾、旱灾和虫灾往往造成庄稼绝收,引起饥荒,对农业的破坏最为直接和明显,所以也就成为最受关注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地理、地貌情况复杂,与此相适应的气候、地质、水文等情况也复杂多样。因此,我国地域内的自然灾害不但频繁,而且危害巨大。在有记载的5000多年历史中,几乎所有的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发生过,最常见、影响也最大的当属水灾、旱灾、震灾、虫灾和疫灾,此外像雪灾、雹灾、霜灾和风灾也很常见。我国是个农业国家,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统治阶层都奉行“农业立国”的发展战略,所以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农民、农业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诸多的自然灾害中,水灾、旱灾和虫灾往往造成庄稼绝收,引起饥荒,对农业的破坏最为直接和明显,所以也就成为最受关注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2.
黄璜 《传承》2013,(7):121-123
晚清中国自然灾害频繁,对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当时的社会矛盾的发展并使其激化,并与其相互纠结在一起,影响着整个近代的中国。从晚清中国的自然灾害入手,分析自然灾害给社会带来的一系列的影响,以及自然灾害与晚清社会出现的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洪灾易损性概念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姜彤  许朋柱 《中国减灾》1997,7(2):24-29
1前言易损性是指易于受到灾害的伤害或损失的程度。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及其所拥有的财产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是自然系统与人类系统的函数。洪水是一个自然事件,它的发生是物理系统(降雨、河流和海岸风暴等)与位于高风险地区的人类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对灾害的响应是通过管理和控制这两个系统来实现管理目标的。易损性一方面反映人类社会和家庭承受多大程度的自然灾害的影响,另一方面,反映人们在向自然界持续开发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面临和承受着自然界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危险。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对自然现象本身是不可以…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经济中,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兴利除害,努力实现水旱无忧,是改变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经济稳定发展的首要问题。一当今世界人大自然灾害——洪涝、暴雨。地震、台风、雪灾、滑坡、泥石流及虫害,绝大部分分布在两个自然灾害带内,一是处在太平洋沿岸几百公里宽的一个自然灾害带,另一个是处在北纬20o-moo的环球自然灾害带。我们湖北省正处在这两个自然灾害带的重迭区内,各种自然灾害更为频繁,尤以水旱灾害最为突出,如1995、1996年,我省就连续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洪涝灾害。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根治水…  相似文献   

15.
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如何有效应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使救灾减灾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是湖北省孝感市民政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吴弢  李伟 《中国减灾》2012,(11):54-55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灾之国。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历代社会积攒了丰富的救灾经验,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救灾制度。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集历代救灾制度之大成,在完备救灾政策和措施的同时,清代政府还将救灾制度法律化。  相似文献   

17.
张琦娟  李森 《中国减灾》1995,5(1):10-13
中国科学院部分减灾科研工作简介张琦娟,李森(中国科学院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局)中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减灾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中国科学院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忱,开展了大量减灾科研工作,不仅在揭示各种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灾之国。在与自然灾害长期斗争的过程中,历代社会积攒了丰富的救灾经验,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救灾制度。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集历代救灾制度之大成,在完备救灾政策和措施的同时,清代政府还将救灾制度法律化。  相似文献   

19.
自然灾害危害人的生命、破坏人类基础设施与生存环境、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即便在正常年份,全球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也超过600亿美元。2004年东南亚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相似文献   

20.
防汛救灾2021     
正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与自然灾害抗争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大禹治水"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瓠子堵口"亦是古代史上防御黄河水患的壮举……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古代的治水理念和方法为现代社会的防汛救灾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今年,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偏多,各地暴雨台风频繁。7月份,河南等地遭受了严重洪涝灾害;台风"烟花"入境,波及浙江、上海、江苏、安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