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邓小平民族观即邓小平民族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是毛泽东民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政策原则,是处理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邓小平民族观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本文试就其几个基本观点作粗浅的论述。一、祖国统一观邓小平祖国统一观有两个要点:一是维护祖国统一,一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这两个要点相辅相承,构成邓小平祖国统一观的全部内涵。坚持维护祖国统一的原则。早在50年代,邓小平就充分肯定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缔…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根本看法,是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导思想。但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的理解,我国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认为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有的认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核心是民族团结。如何正确认...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民族观是建立在其社会主义的本质论的基础之上,即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和达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这一理论观点主要体现在其民族发展观、民族政策观和民族工作实践之中,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民族观是推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不断深人和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多次强调,为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和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必须在全国人民中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观的教育,进行党的民族政策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贯彻党中央指示,我们就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方面的宣传、教育、掌握情况做了较为深入的调查摸底,在不记名答卷中,收到有效问卷587份,调查情况基本属实,因而基本上反映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观教育的现状。一、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民族观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提出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有待于人们去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
民族工作是统一战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的民族观,是邓小平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学习他的民族观,是我们理解运用邓小平同志的民族理论,做好民族工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思想基础。一、邓小平民族观的基本内容由邓小平同志创立,包含了我们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关于在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各民族早已形成了平等、团结的新关系的观点;关于我国之所以能够形成平等、团结的新型民族…  相似文献   

6.
略论毛泽东思想民族观董兴华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并发展的毛泽东思想民族观,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贯彻运用于中国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和确定的一系列处理民族问题,调整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7.
今年十一月,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全国第二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召开了云南省民族工作会暨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研究部署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号召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这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是做好民族地区工作的基础。要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就必须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革命…  相似文献   

8.
乌兰夫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杰出领袖,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卓越领导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家,为推动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竭尽毕生精力,为蒙古民族和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乌兰夫民族团结观,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指导下,在总结蒙古民族革命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领导内蒙古革命和建设与国家民族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乌兰夫民族团结观,以其丰富的内涵,充实和发展了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乌兰夫民族团结观的内容,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教育与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李瑞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观察、...  相似文献   

10.
王萍 《前沿》1999,(12)
中专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也正是世界观、民族观的形势时期。因此,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对于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都是非常必要的。一、当前国内外民族问题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对中专学生进行民族理论政策的教育1.从国内民族问题特点来看。首先,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充分繁荣和发展时期,不仅民族依然存在,而且产生民族矛盾的社会原因即民族差别还存在,民族问题也必然存…  相似文献   

11.
国家语境下的民族认同利益,首先表现于民族国家的利益,这种利益通过民族政策体现出来。每个国家的民族政策都有自己的特色,每种民族政策都蕴含着或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民族政策价值取向实质上是政策主体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否成功,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民族政策的合理性;另一个是民族政策是否得到有效的实施。只有政策主体对国内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关系的性质、地位、发展趋势等有深刻的认识,而且价值取向合理,能够将民族的局部利益同国家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将眼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民族政策。而政策是否能够得到不折不扣地实施,关键在于政策执行者对政策的理解、行政的效率和所能支配的政策资源数量。研究国家语境下的民族政策价值取向,把握民族国家的精神实质和基本的政策倾向,重视多民族国家认同利益的政策关照,是促进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以来,立足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致力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本国民族实际相结合,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取得了理论创新的两大重要成果,即毛泽东民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构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成果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契合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而且显示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3.
民族主义理论的民主原则是国民性话语的逻辑前提,同时,民族主义的国民性话语历史实践也具有普遍性。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讨论国民性话语的民族主义特征,揭示了国民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同构关系。民族主义构成了晚清的国民性话语的历史背景与重要动力,从国民性话语的实践特征看,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自我实践。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原则"是解决我国民族团结问题重要宪法原则和基本依据。解决民族团结问题,必须以"民族团结原则"为基础,构建以原则支撑、立法、执法、司法和评价为构成要素的实施机制体系,从而为解决民族团结问题提供根本法治化路径。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纵横解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目标与成效为观察点,在深刻剖析了目前少数民族三语教育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基础上,认为少数民族的文化价值应该是多元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且市场价值应该体现在少数民族个人的理性选择和社会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严庆  李彬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4):152-158
在实现民族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防止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在民族文化生态系统中,民族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民族教育,民族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依据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相互关系原理,贵州省实施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践表明,这一活动是一项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互动发展的助推工程,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可选道路。  相似文献   

17.
张建 《桂海论丛》2013,(6):71-75
从党的十二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给予新评价、新定位。这七次党代会报告深刻反映了我们党的发展观的不断深化。剖析这七次党代会报告对发展内涵认识的深化过程,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三个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更具有紧迫性和时代性。国家认同是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而新疆是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文化对我国进行渗透和分裂的前沿,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敌对势力争取的对象。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推行国学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积极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大力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等,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以来,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借助动物书写表现了一系列与民族命运、民族生存、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生命形态息息相关的情感。一方面,因为民族审美情感心理,作者以"物"观人,以动物命运反映民族在面对生存危机时所做出的命运博弈,折射出民族传统习俗与未来变革之间的不断碰撞;另一方面,因为民族审美情感倾向,作家们企图让动物站在一个与人类"错拥"的位置,来揭示民族人性中的伪善与猥琐,突出民族生命意识的原生态和民族生命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文化具有可比性。在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必须反对"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相对主义倾向。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被全球化所淘汰,才可能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面貌立足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