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史达 《电子政务》2011,(10):2-12
概述了国内外关于电子治理研究的进展情况;综述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电子治理概念的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笔者的定义;比较了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务的异同;阐述了电子治理的特点和实施条件;对电子治理进行了SWOT分析以期评估政府开展电子治理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最后在分析电子治理主体(政府、企业和公民社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评测...  相似文献   

2.
李红  郭雅婷 《电子政务》2011,(12):94-99
从人才培养角度对电子政务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电子政务不仅是建设电子政府的需要,也是企事业单位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大量的一手资料对中国全日制本科院校中开设电子政务专业情况、电子政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了调查分析,指出高校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专业定位不统一、缺乏专业必修课程设置等问题,并提出了若干针...  相似文献   

3.
在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评估框架下,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开展了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的调查工作,从基础准备、在线服务、电子参与、多渠道服务、新技术与新应用等方面,客观评估了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并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持等方面对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电子治理与电子政务文化互促的内在逻辑关系:电子政务文化治理既是电子政务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主要内容之一;分析了中国电子政务文化治理面临的挑战:即电子政务文化与既有相关文化关系的冲突、与公职人员认知和素质的冲突、与传统行政模式的冲突及其自组织的冲突;提出了推进中国电子政务文化治理的策略建议:政府主导、公众参与、鼓励社会文化创新、注重发掘和培育新文化、改善政风环境、强化制度建设与监督落实、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等。  相似文献   

6.
论电子治理下的政府管理转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论电子治理下的政府管理转变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电子治理是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观念.政府电子治理的发展过程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对政府管理进行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过程.政府电子治理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电子政务.电子政务作为未来行政管理的基础平台和实现无纸化政府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必然会对政府管理职能及行政制度进行有开拓性的转变和创新,通过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府改革和管理创新,是我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以台湾电子治理研究中心近年来在电子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为对象,通过对其研究范畴、议题及方法的分析,总结出其研究范畴的开拓性、研究议题的连续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三方面的可借鉴之处;并从研究内容对生活的嵌入、研究途径的试验性推进、研究议题的持续进行和拓展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电子治理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电子治理是中国走向善治的有效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电子治理成为信息时代全新的先进治理模式.从治理理论角度分析了善治的状态,指出电子治理是中国走向善治的有效路径,并对我国电子治理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0.
史达 《电子政务》2011,(10):37-48
互联网政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生态的问题。从互联网政治生态研究的渊源以及互联网政治的界定两个方面对国内外互联网政治生态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采用生态学的成熟概念界定了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含义并分析了其主要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中国互联网政治生态系统的框架模型,并阐述了框架中的网民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传统媒体系统...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技术产品和信息技术环境的变迁,政府治理理念和方式也不断随之发生变化,电子政务的演进趋势从追求"善政"的传统电子政务发展成为追求"善治"的现代电子治理。探究了政府2.0的理念和实践发展,论述了政府2.0环境下的电子政务服务创新趋势与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电子政务的概念与特点,分析了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引入了IT治理的概念,分析了IT治理的模型;利用IT治理的途径提出了电子政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IT治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传统行政监督的弊端,论述了电子行政监督的含义界定及其优点,并对基于电子政务环境下实现电子行政监督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电子政府服务质量评估: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府服务质量评估概念;综述了关于电子政府服务质量评估研究所经历的电子政府顾客满意指数研究和电子政府服务质量评估研究两个阶段的成果,总结了现有研究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电子政务服务质量评估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电子治理的演进及持续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治理是指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ICTs)来支撑公共服务、政府管理、民主程序、并改善公民、公民社会、私有部门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经过20余年的技术创新与政策回应,电子治理的发展可以用5个具有内在关联的目标来描述:建立政策框架、提升公共服务、高质量低成本的政府运作、民主程序中的公民参与、行政和体制改革。本文对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电子治理的总结评估表明:在提升公共服务和改善政府运作方面的投资力度最大,进步最明显;政策制定也已在多个方面取得进步,但新的政策议题不断使问题愈趋复杂;进展最小是在提升民主,以及探索电子治理对行政和体制改革的启示这两个方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信息通讯技术为手段的电子治理将会继续发展,并为不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个动态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吴江  李志更 《电子政务》2012,(10):10-17
阐述了电子政务发展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双刃剑"效应:电子政务发展一方面助推外向型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成为政府能力和公信力持续提升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公众对政府的质疑有增无减,提升政府公信力面临更大的挑战。分析并指出,电子政务缘起于重整政府公信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是深化电子政务发展的价值追求。提出了加强政府治理能力以提高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努力弥合数字鸿沟,加强提高政府公信力的网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电子政务背景下以公民为中心的合作治理结构与机制;加强能力重构,提升政府网络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电子社区的概念,并对电子社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社区、智能社区等概念进行了辨析;分析了电子社区的功能,归纳了电子社区的三种典型模式,并指出了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电子社区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鹏 《电子政务》2012,(11):37-43
阐述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由来及其研究进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技术的差别和政务技术、行政组织、制度安排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美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技术—电子政务技术"和"信息技术—制度安排"两个维度上,其研究局限性则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视角、组织能动性作用、跨文化情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电子政务技术演绎的分析维度及研究路径:从电子政务技术、行政组织结构关系、相关制度安排三个分析维度推动电子政务技术演绎模型本土化发展,并加强电子政务网络、行政组织网络、制度因素三个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刘毅 《前沿》2006,(10):140-143
互联网为民众舆情表达提供了崭新的空间。网络舆情和政府治理之间的良性互动正成为中央高层领导和普通民众关注的热点。通过对网络舆情以及治理概念和内涵的探讨,引出从舆情视角来审视政府治理,并指出电子治理为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20.
"电子形式主义"的本质就是披着"智能马甲"的形式主义,是传统形式主义凭借政务电子化、管理信息化之风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的异化衍生.通过分析新时代"电子形式主义"在行为动因、行为维度和行为机制上的基本逻辑,指出其存在电子政务科技趋异化、干部政绩观念畸形化、行政资源使用低效化和以人为本理念薄弱化等消极影响.同时,提出通过人机与人本同举,夯实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务观,强调显功与潜功并重,树立以实干为导向的政绩观,实现刚性与柔性共济,完善电子政务监管体制机制,坚持智能与效能齐抓,实现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有效防治"电子形式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