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仲帅 《人民论坛》2020,(8):119-121
过程哲学的核心命题是过程,过程具有动态变化性、内外关联性和主体创造性。从过程哲学的角度看,我国的传统德育存在注重道德知识灌输而忽视道德感传递、注重群像式描述却掩盖个体差异以及“一刀切”式的考核方式等问题,严重缺乏对道德过程性的尊重。为此,新时代做好高校德育工作,应着重考虑道德意识的觉醒、道德理解的建构以及道德自觉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招远市以夯实道德基础、促进未成年人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积极开展中华美德教育,促进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入开展。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德育学科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洁称“招远举起了中华美德的大旗,做了中华文化的寻根工作”。  相似文献   

3.
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着力点。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生成与发展道德智慧。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4.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蓝媛慧 《青年探索》2006,3(5):32-34
应对当前我国高校德育自足性缺乏、主体性缺失、忽视实践的问题,注重德育的人本特质,恢复大学生主体性地位及返回实践的生活世界,便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途径的依据和要求。由于青年志愿者行动具有:主体间“对话”与普遍道德共识的形成及道德主体地位的恢复;回归生活世界与道德本质和德育目的的契合;社会化融入过程实践与个体的自我实现三个特征,能够成为构建高校德育有效性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德育人本是基于"人学理论"指导下以帮助学生成人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德育内容的无根性问题和德育手段的反人本问题。高校德育人本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构建高校德育评价新体系为实现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性的完满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概括而言,我国明代家训中优秀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通过承续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教育理念以体现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继承性;通过挖掘明代家训优秀德育思想的精神价值以突出其民族性;通过培育社会主义家庭道德文明新风尚以彰显其时代性。挖掘与凝练明代家训中的优秀德育思想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家庭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8.
胡主席深刻思考当代中国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在今年三月召开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提出了“八荣八耻”。这一思想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重大的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9.
岳远尊 《前沿》2013,(3):186-188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优秀的传统行政道德思想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心理,是培育当代政府文化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从整体来说,服务型政府建设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作为“硬实力”的政府制度建设;二是作为“软实力”的政府文化建设。政府文化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软实力”和核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中国优秀的传统行政道德思想,积极培育当代政府文化,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校德育长期以来存在着“知性化”的倾向,就是将道德看成一个单一的知识体系,以认知代替体验和情感过程,难以使道德理论内化成学生的道德素养。为克服“知性化”德育的困境,高校德育必须超越“惟理性”的观念局限,以实践活动为主体内容、以内化体验为基本方式、以自主生成为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讲仁爱     
“仁爱”,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也是我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象征。西方讲“博爱”,中国讲“仁爱”。  相似文献   

12.
中华道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如“信”、“仁”等许多优秀传统。这些优秀传统在当代中国社会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我们应创造各种条件,真正发挥好“信”、“仁”等优秀传统道德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肖榕 《传承》2013,(13)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思想道德以及现阶段的德育教育均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大学生出现了道德失范等现象。红色文化可以从顺应潮流指引德育大方向,结合实际扩大德育教育范围,重视实践丰富德育教育途径等方面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吕鹏 《青年论坛》2007,(5):65-66
齐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儒学精髓及人学构成对于现代高校的德育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挖掘齐鲁文化的内涵,将传统的文化瑰宝应用到高等教育中来,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高校德育建设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最近,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在神州大地迅速掀起了学习贯彻的热潮。“八荣八耻”的内容特点不是新,而是“基本”,八个对应句都是我国传统道德、德育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贯内容。但从社会现实情况来看,强调这些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精神生活日渐丰富、价值观多元化、道德约束力呈弱化态的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及时意义。我觉得,“八荣八耻”的新意,一是表现在由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提出和全面表述公民思想道德领域的基本价值观,这体现了对思想道德建设一贯的高度重视和当前新形势下更大的关注,这样,既利于…  相似文献   

16.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审美活动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正确的审美观点和一定的审美能力。美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和德育、智育、体育密切地联系着,尤与德育的联系更为密切,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美育是德育的深化和丰富化。德育主要是晓之以理,美育是动之以情。我国最早提出美育的蔡元培先生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可见,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它具有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  相似文献   

17.
孙艳艳  孟庆恩 《前沿》2007,(9):126-12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道德人格,以及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品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责任,高校德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德育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在高校德育原则与方法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道德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各级学校实施道德教育的宝贵财富。然而目前,对于中华传统道德在学校德育中的融入,仍然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中华传统道德的时代价值认识  相似文献   

19.
赵玲 《青年探索》2009,(4):15-1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团结互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八荣八耻”代表了新时期的荣辱观,是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建设的标杆。荣辱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美德,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珍宝。“八荣八耻”中“团结互助”精神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容,是中国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达,为当代青少年的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相似文献   

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包含影响深远的核心价值理念,而且积淀了丰富的人文教化和个体修养方法。”[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的培育与践行,是当前农村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潜在的道德资源,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场域的复归性实践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