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服饰陈列厅里有一套颇具特色的树皮服饰,它征集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克木人手中。据介绍,这种树皮衣服到本世纪五十年代还普遍流存于克木人的社会中,此外,在西双版纳的部分偏远村寨里也有流传。克木人所制的这种树皮衣料取自构树皮。构树属桑科,落叶乔木,树高可达十五六米,在云南的热带山区有大量生长,构树皮是由长纤维组成,故韧性极强。在树木生长旺盛的七、八月,是采集构树皮的最佳季节。因为这个季节植物的新陈代谢比较快,故把构树皮剥离树干后,不会影响树木本身的生长。构树皮采下之后,把它放进水中浸…  相似文献   

2.
历史悠久的树皮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加工而成的最原始的无纺布。《山海经》载:“生黎……有刀未尝离手,弓以竹为弦,绩木为布,尚文身”。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卷169《琼州条》……“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棉为毯”。清.张长庆撰《黎岐纪闻》载:“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虽然树皮布在人类社会发展、物质丰富的今天早已失去它的使用价值,可是它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因为有了树皮布才可证明,人类衣物是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因此,有关专家指出:…  相似文献   

3.
<正>起源据《后汉书》卷七八《蔡伦传》记载,1900多年前,蔡伦在古代已有的幡纸(古代裁剪成一定规格,用来写字的绢帛)、丝纸(古代作为"纸"用的一种帛)及赫号纸(树皮布纸)或毂布纸(古代用于装饰车轮的手工纸)等树皮布纸基础上发明了轻而廉价,平整光滑,便于书写,省工又易生产的真纸——"蔡  相似文献   

4.
谁发明纸?     
纸是谁发明的?过去,大家都以为是东汉(公元二五——二二○年)和帝元兴元年(公元一○五年)蔡伦发明的。似乎早成定论。人们根据五世纪范晔《后汉书·蔡伦传》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除正史外,东汉曹延、延笃等人的《东观汉纪》、唐欧阳询的《艺文类聚》、徐坚的《初学记》等书,也都有大同小异的蔡伦造纸之说。后人为了纪念他,曾给他造庙塑像。  相似文献   

5.
王静 《新东方》2009,(1):F0002-F0002
树皮布是一种无纺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石拍或木槌工具打制成型以后制成的最古老的人类衣服原料。树皮布见证了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到有纺布的发展过程。我国汉代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榻布”,是有关树皮布最早的文献记录。  相似文献   

6.
“那史”是彝族传统文化中原始的有代表性的绘画艺术遗产.彝人在请布摩(祭司)择定吉日为死者超度亡灵时,要请画工画神案(也称翁帐),这种神案彝语称之为“那史”,语义为盖住眼睛,有些地方称为“吐曲”,语义为遮住面容.画好之后请妇女织十余丈麻布做成布壳,粘贴画像,富裕之家多直接画在锦缎或白布上.其内容有日月星辰,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龙蛇鱼虫、神灵人物等.其名如《母猪拖耙子》、《白龙长鸟头》、《蚯蚓爬大象》、《老鼠舔犁头》、《实子骑雄鹤》、《撮泰扛耙子》、《青蛇长人脸》、《黑人长猪毛》、《蝴蝶拖金索》、《细蛇攀花》等奇形怪象.绘画工具一般为毛笔或竹笔,风格古朴、苍劲,具有透人心脾的艺术魁力;“那史”形采用平面造形,既没有前后层次的空间关系,也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整个画面由许多彼此独立的图形构成,一般多为描摹基本形象的简笔画.《大定县志》卷13引《黔南职方纪略》记彝族葬俗  相似文献   

7.
建木考     
建木一名,最早见于《山海经》。“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木属),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太皞爰过,黄帝所为。”(海内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穴契)窳西、弱水上。”(海内南经)“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海内南经)《淮南子》和《抱朴子》等神话典籍亦有记述。据这些典籍的记载,建木大致是一种有叶无枝的神树。这种神树为“黄帝所为”(“为”训“造作”)。古代三皇之一的天皇伏羲氏曾由此经过(“太皞爱过”)。《淮南子·地形篇》:“建木在都广,  相似文献   

8.
布依族色织布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南部的荔波、三都、罗甸、惠水等地出产的色织布(俗称土花布),是布依族一枝绚丽的传统纺织工艺之花,既有较高的物质文化价值,又蕴藏着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自1983年以来,不仅在国内受到好评,而且远销英、法、德、日本等国及东南亚地区,以其植物纤维、植物染色和古朴典雅、新颖别致的花纹图案以及传统的纺织工艺等独树一帜的特质,博得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赞赏和海外华侨的喜爱。其历史工艺技术,花纹图样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前景值得研究与探索。 一、布依族纺织工艺源远流长 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所见“踞织机”(原始腰机)和贵州赫章可乐、平坝飞虎山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纺轮等考古资料及其研究成果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乃至之前,布依族先民——百越文化区域的原始纺织业已有了相当的规模。 至汉代,包括布依族先民在内的南方少数民族不仅会纺织,而且“知染采”。有“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记载,可见当时的纺织原料是树皮。到了三国时代,“五色斑布以(似)丝布,古贝木所作。此木熟时,状如鹅毛,中有核,如珠珣,细过丝绵。人将用之则治出其核,但纺不绩,任意小抽牵引,无有断绝。欲有斑布,则染之五色,织以为布,弱软厚致”。当时,以野棉(古贝皮)作“五  相似文献   

9.
5月8日,台湾民进党第八届第二次全代会以233比21票的压倒多数,通过《台湾前途决议文》(以下简称《决议文》)。该《决议文》旨在对民进党的“台独党纲”进行新的诠释和包装,以图淡化民进党的“台独”色彩、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9)
正一张纸何其轻盈,却可或书或画,把个人的思想跟才华留在其上。纸,可以很重、很艺术。被发明之前,人类的记载体是草绳、龟壳、兽骨、皮革、岩石、木片、草叶、竹册、布料……质地粗重或是易损坏、传播不易,直到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那些历史记录、文学艺术的瑰宝才得以以更便利的形式来创作、保存。纸张制作原料到了现代,已经由传统的树叶、树皮  相似文献   

11.
张楠 《创造》2002,(10)
《(宋)大理国梵像卷》,因系大理国描工张胜温所绘,又称为《张胜温画卷》(以下 简称《画卷》)。《(宋)大理国梵像卷》与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被誉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南北双绝”,是我国誉享中外的两件艺术瑰宝,而且二者的“遭遇”相同,命运坎坷,具有传奇色彩。目前,继杭州《宋城》主题公园获得极大的成功,大理又新建《天龙八部》影视城及40集电视系列片《天龙八部》开拍之机,对被誉为“南天瑰宝”的《(宋)大理国梵像卷》、《清明上河图》与《天龙八部》进行比较研究,对研究南诏、大理历史及如何应用《画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宗炳《画山水序》提出的“应目会心”说这一重要画论命题揭示了古代绘画创作的基本原理,不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应目会心”说的形成受《周易》“观物取象”说、“立象尽意”说及《乐记》“感物说”、“心本论”的影响,因而其思想渊源是儒家经学.“应目会心”说作为经典画论命题,对后世的绘画创作和理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春红 《前沿》2008,(10):162-164
纳博科夫在他的小说《洛莉塔》和《普宁》中书写了文化流浪者在异域文化语境之中的遭遇,书写了这些文化流浪者的精神生态和精神创伤。在“时空交错”机制的作用下,《洛莉塔》和《普宁》中的主人公都表现出了对于过去事物和母体文化的回忆、留恋和感情体验。“时空交错”机制不但是表明了纳博科夫对于现实的另类理解,而且为其笔下的文化流浪者提供了心灵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14.
<正>函套+精美册页+长卷精美拉页定价:198元《解读<承德老街>》内含《承德老街》绘画长卷及解读两部分。"解读"按照绘画长卷的铺陈顺序(即从"头道牌楼"起,到"三道牌楼"止)依次推进,细致人微地说明画中人物的情态、衣着、职业,甚至是心理活动,一幅幅生动完整的民间生活场景跃然纸  相似文献   

15.
川友 《友声》2006,(5):30-30
由四川省对外友协组派的四川夹江纸乡秧歌艺术团一行20人,应韩国江原道江陵市栗谷学会和栗谷学院的邀请,于5月29日至6月1日赴韩国江陵市进行友好访问演出。四川省夹江县手工造纸历史悠久,造纸工序为明代《天工开物》所载,其“竹纸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活化石”。夹江《纸乡秧歌》以古代竹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民歌《竹麻号子》和民间戏曲《堂灯》为音乐素材,旋律优美动听,舞步灵活俏皮,具有醇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四川民间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江陵端午祭”是中国端午习俗传入韩国…  相似文献   

16.
古人系尾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有系尾之俗,即衣后饰尾或剪裁成尾形。《说文》尾部: “尾,微也。古人或饰系尾,西南亦然”。《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水经注》卷37略同): “(盘瓠之后)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略同): “(哀牢夷)衣后著十尾,臂胫刻之龙文”。今世学者据上述记载,多认为衣后饰尾乃  相似文献   

17.
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工艺以后,纸这种物质在社会上逐渐多起来,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东晋时皇帝曾下令,以后书写材料一律用纸,不再用简帛。从那时起,书籍的载体就主要是纸了。纸是植物纤维制成的,成本低,携带方便,但易遭水湿、虫蛀、霉烂,也易于损坏。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书籍的生产完全是抄写,抄写一部书尤其是大部头的书很不容易,复本很少。人们对获得的书籍十分珍惜,当发生损坏时,会想办法进行修复。虽然没有进行文献和实物考证,但有理由推断,起码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即使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书的复本量仍很少,获得一部书仍属不易,人们对破损的书还是要进行修补,尤其是那些有特殊意义和价值的书籍。历史的发展使人们对历史遗物有了深刻的认识,古籍修复事业因此而绵亘不断,延续至今,并且还将延续下去。社会在不断发展,纸的生产工艺也不断改进,生产纸的原料不断增多,书籍的装帧形式在不断的改变,促使古籍的修复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绘谱》由学苑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该书收录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1999年)和《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2011—2015年)》中的358个物种,根据植物的不同习性,从群落形态、个体,以及花果特征细节等方面,以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描绘,并配以严谨的文字介绍,是首次系统、完整地以中国传统绘画手法,描绘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的尝试。学苑出版社网络?宣传部就有关问题采访了学苑出版社总编孟白先生和绘画张浩先生。  相似文献   

19.
《楚辞》楚语札释十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素称难懂,前人号之曰“恢奇奥衍”、“语意杳冥”,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好用楚语”,即用楚方言词。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择取十字以“楚声”、“楚地”、楚物”试加诠释,以求教于大方。 一、新考证的古楚语词——櫋、青、吴 (1)櫋 《九歌·湘夫人》:“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王逸注以“櫋屋”释櫋。櫋亦可写作。《说文·木部》:“,屋联也。”“楣,秦名屋联也……楚谓之相。”《释名·释宫室》:“(木 吕)……或谓之櫋。櫋,緜也,緜连榱头使齐平也。”可见櫋是屋檐上连接椽皮端的构件,即封檐板。这是个秦方言词,在楚方言中,它被称为相。  相似文献   

20.
李坚 《人民公安》2006,(15):5-5
日前,重庆市丰都县正斥资2.3亿元对鬼城进行全新规划包装。明年八月鬼节以后,你若到鬼城游玩,不但可夜游鬼城,见识世界上最大的阎罗王,还可进入“鬼城迷宫”体验“地狱酷刑”,进浮沉街体验“生死轮回”等异类文化刺激。(据《重庆晚报》)斥资2.3亿元包装鬼城,这被当地政府津津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