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春玲 《前沿》2012,(5):162-165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原生态民族民间文化,积淀深厚,内涵广博,有许多杰出的艺术作品和天才的艺术创造,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富含各民族独特的审美观念与艺术情趣,具有珍贵的艺术研究价值;是现代艺术创作与创新的活水与源头,具有重要的艺术创造借鉴价值。因此,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承载着各民族历史的同时,也体现了绚丽多姿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美容时尚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的反映,它的兴起和繁荣在迎合我国当代青年求新、求变、追赶时尚等求美心理特征的同时,由于青年自身的不足和对美容时尚流行项目的理解有限,也给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消费观念、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我国期刊市场上涌现出以《时尚》、《瑞丽》、《世界服装之苑》等为代表的女性时尚类杂志,以美容、健美、服饰、心理等方面的内容,用更富现代意识的思想理念、审美情趣去拓展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在武警上海总队世博安保女兵训练管理基地,有一群具有高学历的女兵。她们中有的拥有研究生学历,有的来自复旦、交大等知名学府。她们的加入,让钢铁营盘多了些书生意气,也增添了些斯文和秀美。虽然远离家庭,但她们以军营为家,以岗位为家。入营以来,她们温婉的目光中闪露出越来越多的顽强和坚毅、责任与使命、荣誉和纪律。  相似文献   

5.
艺术创作作为现代社会文化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创作和其他人类活动一样,是特定价值观的表现方式。艺术创作在提倡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同时,也应该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并成为传播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古城西安画坛,向来有成就者颇多,奇人奇作也时有所见。画家马海舟就是这样一位颇具个性的国画创作实践者。 马海舟今年61岁,年逾花甲于人生而言,已不能算作年轻,但于艺术创作尤其是国画创作而言却正值盛年。数10年间,马海舟在国画艺术王国里纵横驰骋,收获颇丰,源于他对国画艺术长久的追求和执着的探索,源于他对国画艺术真谛精到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意象",是"意"与"象"的并置与化合,是一种生成和动态的平衡.艺术创作过程中意象的孕育与生产的两个阶段是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两个过程;艺术欣赏时意象的生成是欣赏者对艺术品意象的再发现过程.意象具有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使艺术创作和欣赏时生成的意象饱满圆涨.艺术的魅力蕴含在审美意象之中,艺术的根本功能就是其审美的功能,而审美,正是艺术创作和欣赏时意象的建构和重构也即审美意象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思想战线》2020,46(1):17
时尚的建构机制既可以是新奇的、 反叛的, 也可以是传统的、 自然主义的。当代时尚逻辑具有将原本处于不同等级序列的风格交相杂揉的想象力和分配能力, 这恰恰见出了时尚的两副面孔和续密的双向运作机制。 在此意义上, 时尚问题就成为了时代与社会, 情感与想象的最富于魅力的一面镜像。 时尚的形成、 变化与符码转换紧密相联, 从符码到符码的转换是时尚、 艺术、 音乐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其中必然包含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 杂揉与流动的语境中, 时尚作为情感与多重资本的融合, 将跨文化/多元文化、 审美制度、 审美认同、 审美资本、 审美治理、 文化遗产再生化、 生态美学等问题联结起来。 无疑地, 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这也为审美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出现以高中时髦女生为主流的时尚现象.人们追逐她们的时尚选择.这是因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低迷,人们购买力下降,中学女生能够以低消费创造出美感;大学女生面对工作压力,无暇参与引领时尚的竞争;日本人具有娇宠的社会心理."酷族"现象冲击了传统的时尚理论,表明以追求差异为旨趣的时尚观念正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点."酷族"现象也反映出日本社会的审美视角的独特性.应承认,在现代社会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酷族"的存在的确制造着流行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论杜甫早期诗歌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圣杜甫在早期诗歌创作中即表现出丰富而高尚的审美情趣,脱弃凡近,卓荦不群,主要呈现方式为注重色彩、崇尚飞动、讲求韵律,这一切都对诗人以后的审美实践活动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相信语言文字具有"魔力",是一种"符咒"。沈从文与1940年代的对立,不是功能上的,而是审美情趣上的。他追求一种自认为高雅、纯粹、精致的士大夫审美情趣,一再鄙夷和批判庸俗、粗癖、市侩的低级趣味,他希望用永恒的"美"去创造理想的生活,以此保留永恒的生命形式,但这种士大夫浪漫情趣的孤芳自赏所带来的必然是孤傲寂寞。  相似文献   

12.
宋义霞 《求索》2012,(10):109-111
六朝艺术创作与文艺思想在中国文艺理论发展中起承前启后之作用。在社会动荡杀伐不已的六朝时期,知识阶层深受庄子的玄学影响,艺术思想变革求新,其实践探索形成的六朝文艺观之"形神论",讲究艺术创作应"以形写神"、"以技载道",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继"形神论"之后的"气韵论",更是追求"形与神"的彼此关照、完全融合,倡导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应表现其共性与个性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六朝开创形成的这两种文艺观对当代"快餐式"、"表象式"的媚俗艺术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余洁 《观察与思考》2005,(12):58-61
<正> 我们说,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如同创造一个世界;一幅画就是画家生活的片章,内中蕴含着无限生机。读柳村先生国画作品,苍劲朴茂,形神兼备,画幅中自有一种古拙奇峭,鲜活灵动的蓬勃之气,洋溢着强烈鲜明的时代气息。具有一种引人入胜的美感。其关键在于,他的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但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因为他的画源于生活。柳村先生在余杭工作多年,塘栖画枇杷、五常作红柿、超山点古梅、百丈写修竹,以及多次  相似文献   

14.
军营魂系女兵情张百顺女兵作为军队的一分子,她们的出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战场。那时的女兵虽不乏自愿从戎者,但大部分则象“花木兰”那样迫于生活压力不得已而为之。在历代中国农民革命的大军中,女性的身影到处可以寻觅到,但那更是长期饱受不平等待遇的女性一种对现实的强烈抗争。大量的有计划的征集女兵和女性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实现从军的愿望,则是近、现代的事情……公元1991年2月,在海湾战争最激烈的时刻,世界一些重要新闻媒介几乎同时报道了一则令世人震惊的消息:美军特种部队中,失踪的15名军人,有3名是女军人。时隔几日后,来自多国部队各个领域女军人的报道,铺天盖地接踵而来。有人由此甚至推断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量女兵全方位的介入海湾战争,预示着一个空前的女子男性化和军营女子化时代的到来。军营呼唤着女兵90年代的中国女兵也背负着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她们所涉猎的范畴也早已逾越出人们定向思维框定的传统模式──保障服务业。在当今的中国军营,尽管她们的数量并不太多,但作为女军人所特有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已深深烙印在了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在世界屋脊的喀喇昆仑采访,一位部队领导这样责问我们:为数不多的女兵为什么都集聚在繁华的闹市附近?要知道越是艰苦  相似文献   

15.
潘天寿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国画家。他不仅在国画艺术创作方面有创造性的成就,而且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重要建树。他的创作和理论丰富了我国的艺术宝库。潘天寿(1897—1971),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人。他自少勤奋好学,酷爱书画,小学读书时就临摹《瘗鹤铭》、《玄秘塔》和《芥子园画传》,19  相似文献   

16.
关于“青年时尚”的界定“时尚”一词,可拆解为“时期”和“风尚”,从词语的层面可解释为“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见《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377、1144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时尚,但我们这里所说的“时尚”有两个限定:一是现代社会的时尚,二是青年的时尚。现代社会的时尚,是大众化的、流行的、商业化的,与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商业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它也往往是跨国度、跨地域、甚至跨人群的。青年的时尚,或曰“青年时尚”,是现代社会时尚的主角、代表和先锋,是以青年人为主体的…  相似文献   

17.
现代警察的人文素质 ,是建立在警察原有的素质基础之上 ,针对21世纪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警务工作形势发展的特点再发展的。作为培养思路 ,现代警察的人文素质应以人格倾向、心理健康、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形成其建构框架 ,并从现代人、现代警察、警察文化三个方面形成培养思路 ,以此提高公安队伍的战斗力 ,推动公安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大兴画兰     
崖虎 《人民公安》2020,(1):56-57
看字看画其实看的都是字画之外的性情,能书法、能画兰的人也是多多得去了,柯大兴的兰画引发我的兴致,则缘其生活中的点滴修为与情趣。就画兰而言,个人的情趣是艺术逻辑的源头,出于情趣,抵于审美,达于艺术。情趣于人是全方位的,人的情趣也必是一种自然之道,是一种心力,并形成个人化的气场,从而转化成身边的一事一物,一花一草。  相似文献   

19.
刘冠君 《求索》2008,(2):112-114
消费社会中,审美时尚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要表现,已经不仅具体为一种事物的形态,而成为一种事物运作的普遍方式。在资本的整合下,审美经验的性质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审美曾经具有的启蒙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内涵已经变质。审美时尚紧紧与消费粘合在一起,作为消费社会的文化逻辑而存在。其运行机制大致经过了从时尚制造者经由文化媒介人实现大众传媒的推广,再通过市场最终推销给消费者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个新潮涌动的时代。在都市的绚丽多彩中,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追求时尚、创造时尚并且引领着时尚。他们每天都在制造新的生活理念、消费方式、文化名词。正是基于他们的“创造性”,我们的社会变得异彩纷呈,缤纷无限;也正是因为他们的“不安分性”,我们已有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所具有的“一元化”局面被打破,使得传统的人们即使在传统面前也产生了些许的困惑与茫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