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一系列因"助人行为"反被诬陷的案件时有发生。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之中,公民的道德建设尚未完全实现,而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如何运用法律在维护人们正当权益的同时,也引导着道德建设,值得人们去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古代关于"助人行为"立法、美国《好撒玛利亚人法》以及现行法律对"助人行为"立法的情况,指出了立法层面上的缺陷,进而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双重风险社会”中公共治理的困境与重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源自于现代性本身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双重风险社会"的挑战,传统公共治理机制陷入治理失灵的困境。为了回应这一重大态势,必须建立起一种包括政府、社会、企业乃至公民个人等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网络状治理机制,才能更好地规避风险、增进公共福祉,从真正意义上推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培育与规范:统计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明远  于家琦 《前沿》2010,(4):12-14
统计中介机构担负着多种多样的统计工作,在政府、企业以及公民之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统计事业的发展,统计中介服务机构也逐渐成长起来。但在肯定统计中介服务机构积极作用的同时,笔者从现实出发,深入地剖析了目前中国统计中介机构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表明,同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一样,统计中介服务机构同样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公民社会同样存在着"志愿失灵"现象。中国统计中介服务机构的问题说明,统计中介服务的发展需要政府及时调整对统计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思路,通过建立统计代理制度,实现对统计中介服务机构"培育与规范"并重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民间组织的兴起、基层自治的蓬勃发展和网络公共空间的形成,促成了中国现代公民社会的萌芽与发育.公民社会的成长,有利于推进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的构建.因此,人民政协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根据公民社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自身的改革来推动公民社会的发展,从而架起公民社会和政府、市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杨红梅  孙红萍  张想明 《前沿》2014,(21):11-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剧烈的社会变迁,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社会结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客观上必然衍生出一种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相适应的公民社会。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与发展,网络虚拟空间特有的存在方式与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推动我国公民社会进一步生长和发育。而针对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的特殊历史境遇以及网络虚拟空间对公民社会成长产生的消极影响,自觉地对公民社会进行建构与培育,将促进公民社会良性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社会在给人们开阔的视野、自由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隐含着诸多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精神世界的风险。提升公民网络安全素养,不仅可以提高普通网民对网络社会风险的防御能力,更有利于网络安全社会的构建。只有坚持网络安全和网络发展同步推进,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不仅需要发挥"无形的手"(市场)与"有形的手"(政府)的功能,更需要依靠"社会的独立之眼"(公民社会组织)的力量。中国公民社会组织在逻辑基点、思维范式、价值底蕴等方面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存在着不谋而合的思想资源。正是由于中国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公度性,才使得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与功效。  相似文献   

8.
“阳光行政”:公民社会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善  蔡克文 《前沿》2010,(8):35-38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和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为我国公民社会的"阳光行政"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意义上说,"阳光行政"必然成为公民社会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意和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9.
黄艳娥 《求索》2011,(8):174-175
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这些国家非常注重公民意识的培育,也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具体做法:一是将公民课的教学与其他课程相互渗透;二是将公民教育与宗教活动相融合;三是实行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重;四是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并举。这些做法对我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但是,我国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有其独特性,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因此,对我国公民意识培育的启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我国现代公民意识培育的涵摄;二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基本保证;三是"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是培育公民意识的核心理念;四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意识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公民意识以公民为基点对公民与国家之间关系做总体概括。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成绩的取得不能淹没问题的存在。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突发群体性事件以及各类社会问题的产生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社会排斥、消极公民、政治冷漠等与公民意识相关的问题。按照公民意识的经典理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关系的扭曲与不和谐。对此,只有以协调社会生活各领域关系为基点,采取相应措施使市场领域、国家领域和公共领域和谐共处,才能构建良好的公民意识现状,为提高政府的综合治理水平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张丽红 《前沿》2013,(11):103-105
针对不同层面的主体来说,"信"的具体所指是不一样的。目前,受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层面上的"信"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信"在现实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反映到网络上后,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减少网络谣言的传播,离不开诚信的社会氛围的营造,也需要制定一些具体的互联网诚信规则。  相似文献   

12.
网络社会在给人们开阔的视野、自由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隐含着诸多深刻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精神世界的风险。如何防范和治理网络社会风险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加强公民网络安全素养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普通网民对网络社会风险的防御能力,更有利于网络安全社会的构建。只有坚持网络安全和网络发展同步推进,才能让互联网更好地造福人民。  相似文献   

13.
王善  刘军花 《前沿》2010,(4):78-80
"阳光行政"是我国公民社会中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范式和题中应有之意,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服务型政府中,"阳光行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与功能,成为促进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关键、推动服务型政府法治化目标实现的切实保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最好的"防腐剂"。  相似文献   

14.
《公安研究》2014,(5):94-95
沈毅在《学海》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互联网在中国的兴起使得"公民社会"的预期大增,近年来的一系列网络民意表达事件似乎也说明其的确促进了政府信用问题的改善与建设。但究其根源而言,网络民意对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有效约束,主要是构成了高层政府及至中央政府考察地方政府或相关部门的快捷信息通道,从而成为高层乃至中央问责于地方或部门的重要信息源。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敏 《前沿》2010,(23):24-28
互联网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构成了一种双重影响。一方面,互联网的应用使民众政治参与需求得到释放,社会主义权力监督得到加强,行政效能的提高和民主化再造成为可能,公民社会也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而变得强大。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使用也可能造成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受到削弱,境外分离势力不法利用互联网危害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以互联网为媒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过激的网络民主主义也会对国家外交活动形成一定的不当干扰。  相似文献   

16.
汪玉凯 《传承》2012,(7):76-7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会正在向中国走来。网络社会的到来,也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手段。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网络社会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的发展以及公民参与会对我国的政府管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中国,新的传播技术日益普及,互联网媒介迅速发展并已经成为人们信息沟通的主要工具,也因此逐步成为公民表达和参与的重要渠道。网络也因其自身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公开性、多元性和公共性使网络民主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和可能性。但放置到中国的现实土壤中,中国网络民主的发展又受制于文化、制度、市场、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9.
李培志 《前沿》2013,(7):119-121
社会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它与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阶段、水平、环境密切相关。我国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实践与社会权利的实现具有内在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也是在维护、实现公民的社会权利。维护公民社会权利既是"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的重要保障。基于维护公民社会权利出发而实施的民生、社会事业的发展策略、相关政策,不仅具有人文价值关怀,而且还能够有效避免"短视""断裂"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孺 《求索》2010,(12):140-142
互联网作为一种交流方式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网络社会里,政治参与方式、传统的权力结构与分配机制都发生了转变,这拓宽了公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公共生活的议事模式也由此从相对"精英主义"的架构转为了一种相对"大众主义"的结构,整个议事过程中的草根性与"年轻化"得以凸显。然而,网络在给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得一些有悖于德性的甚至违法的言论或行为显现并迅速传播,"网络暴力"由此形成。"网络暴力"侵犯了当事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给当事人造成心理伤害或精神伤害,必须引起全社会,尤其是网络监管部门的重视。我们无意解决网络暴力的监管问题,本文的要旨在于分析"网络暴力"行为的主体特征,为监管部门的相应决策提供可资参考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