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内地与云南的经济互补性的实现使云南汉族移民的迁徙模式由强制性向自发性转变。迁徙模式的转变加速了清代云南的开发进程。这主要体现为开发进程由平坝城镇向山区的推进,同时,随着汉移民流动性、多圈层性的形成,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打破了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或由于从事定居农业而在封闭性地域发展格局中形成的各民族群体分割聚居的封闭性,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  相似文献   

2.
云南方言的形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云南汉族方言形成与云南汉族的移民史相联系。元以前汉语以与少数民族语言融合为主,其口语基本丧失了交际功能;明代云南汉族移民大增、汉语地位始上升,汉语官话于明中叶始演变为云南方言。云南方言是以南京话为代表的江淮官话为基础形成的。清代后,则湖广、四川等地的西南官话对云南方言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有230个姓氏的世界名城 从历史上看,丽江古城是个典型的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创家园的边城.据历史学家研究,在明代以前,云南人口以少数民族占大多数; 明朝实行军屯制度,大量汉族士兵携带家属来到云南,于是很多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少数民族逐渐与汉族交融,汉族人口慢慢超过少数民族人口.在云南原住民和汉族移民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加深的明清两代,丽江也以一种神秘的力量,吸纳着无数来到这里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移民,逐渐走向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4.
清代落籍滇东北地区的汉族士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滇东北(今云南昭通、曲靖地区及昆明东川区、寻甸县)不同地区的特点,分析了已有大量汉族定居的曲靖府和刚刚改土归流、所属人民皆为少数民族的昭通、东川府的绿营驻防以及外籍汉族士兵定居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唐代,茶叶由秦陇传入吐蕃,一直到明代,供应吐蕃的茶仍主要经由川陕。滇茶在清初始销西藏,但其发展速度很快,开辟了多条路线,成为西藏茶叶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滇茶销藏的兴起明清之际云南经济有较大的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内地军、商、工匠、流民进入云南,带来了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经商贸易的知识技能。开垦耕地,兴修水利,增加作物种类;原来的通路在明朝设置驿、堡、哨、清置关、汎、塘后,行人增多,长期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界普遍认为,明代的商屯为军屯、民屯之外移民进入云南的重要途径之一,洪武时沐英、沐春父子先后携带400余万移民入滇,明代史籍《滇略》、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当时的云南土著者少、外来者多,入滇军士全都带有家属等等,因而明代的云南汉族人口超过了所有土著民族的总和而成为云南居民的多数民族。但依据确切的史料进行分析,此种说法难以成立。出现这种认识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在客观上的误导,二是人们对某些史料的理解偏差,从而导致了对明代云南移民人口数量估算的夸大。  相似文献   

7.
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融合是指民族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一种状态,是世界民族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在中国,自秦汉直到今天,民族融合的过程从未间断.既有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之中,也有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之中.在云南历史上,从汉晋到隋唐,进入云南的汉族多认同于少数民族群体之中.自元明开始,云南民族发展的主流是少数民族不断融合于汉族之中.明代云南地区的民族融合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明代湘黔边"苗疆""堡哨""边墙"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湘黔边一带史称"苗疆"的苗族聚居区在明代年设的"堡哨"、"边墙"的历史沿革和作用进行了考察分析,认为"堡哨"、"边墙"是苗族人民顽强斗争的结果,客观上使当地苗族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安顺地区为居住中心的"屯堡人",其祖先是在明代初期为了"征南"从江南作为"屯军"移民而来,居住在称为"屯"或"堡"的集落,成为共同体的来历。现在作为汉族的自我意识而被公认为汉族。曾基于文化的不同特点,后来的汉族移民将其视为非汉族而产生视角的差异。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曾出现过再移居的情况。在历史的演变中,"屯堡人"有可能形成了人们共同体的雏形。估计,可能被选择为在近现代中具有人们共同体特定的处于同一性动态过程的汉族下位集团。  相似文献   

10.
丽江古城纳西和汉文化的相互影响与整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福泉 《思想战线》2005,31(2):48-53
自明代以来, 一批又一批的汉族移民定居古城, 陆续接受了纳西人的语言、服饰及生活习俗, 同时也将内地儒家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带入了纳西古城。在历史的进程中,藏、白等民族也有不少人定居古城, 与纳西人通婚。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互补, 使这座古城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成为一个突出体现了中华各个民族“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典型社区。  相似文献   

11.
祥云县地处滇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大门,全县有汉、白、彝、苗、傈僳、回6个世居民族和18种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总人口达738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12%。祥云县的少数民族多数居住在边远的山区、高寒山区,由于地理位置、交通、历史、人口素质等诸多因素,贫困面较大。黄草哨村公所是祥云县较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特困村,全村辖4个自然村、4个农业合作村,128户、523人,其中彝族475人,苗族45人,傈僳族2人、白族1人,1992年人均口粮仅有82公斤,人均经济纯收入99元,大理州倒数第一,是全州有名的…  相似文献   

12.
董秋菊  孟楠 《前沿》2013,(14):105-106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民族频繁迁徙的一个地区,东西方戏剧音乐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融会贯通。随着内地大量移民的到来,许多历史悠久的汉族地方戏曲传人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新疆少数民族豫剧票友现象也是由来已久。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记载、新闻报道广泛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专题调研。论述了新疆少数民族豫剧票友现象的概况,少数民族豫剧票友发生区域的广泛性、多语种性以及对民族团结教育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开中国贫困地区分布图,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全国22个地区,其中云南省有乌蒙山地区、滇东南地区、横断山地区,这三个地区占据了云南70%以上的版图;列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的有73个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12%,占全省总县(市)的57%;全省尚未解决温饱的650多万人,绝大多数分布在自然条件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偏僻山区,这些地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流通不畅,文化科技落后,经济开发和发展商品生产难度较大。云南省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边疆省份,拥有25种少数民族,人口1399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5%,占全国…  相似文献   

14.
赵全鹏 《新东方》2008,(9):61-64
海南在古代孤悬海外,是汉族较晚移民的一个地区。虽然西汉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开始在海南设置郡县,但汉族向海南的大规模移民出现在唐宋之后。明代海南人邢宥《海南风景》诗中曰:“二郡舆图兴自汉,五州编户盛于唐。故家大半来中土,厚产偏多起外庄。弦诵声繁民物庶,宦游都道小苏杭。”  相似文献   

15.
云南文化教育中的私学兴办较晚,但至明代时,云南私学教育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具有了多样的办学目的,多样办学层次的格局。这些私学教育与官学一道,成为明代云南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汉文化在云南的传播和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强毅 《前沿》2008,(1):62-67
红寺堡曾是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一片荒漠,自1998年以来借助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和生态移民政策,在很短的时问内走上了城市化的道路,闽出了一个贫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模式,对西部贫困地区城镇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依据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红寺堡扶贫扬黄生态移民开发城镇化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城镇化提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元代入湖广道的开通,是西南地区出现的重大历史地理事件,具有深远的影响。至明代,普安入黔旧路即元代的入湖广道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导致贵州在西南边疆的战略地位日渐凸显,永乐十一年,贵州建省,今贵阳城市迅速得到发展,并成为贵州地区的政治中心。同时,元代入湖广道的开通,云南地区交通重心东移,造成云南政治中心从滇西大理回归昆明。这一变化,亦成为近代曲靖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而那些远离交通干线、少数民族聚居的两侧山区、僻地逐渐成为经济落后之区。  相似文献   

18.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边疆省份,25个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数民族中,15个为云南所独有。解放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路线、方针、政策,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主题,尽最大努力帮助各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使各民族在越来越多地分享建设成果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相似文献   

19.
刘锐 《中国人大》2012,(1):54-54
近年来,俄罗斯接收移民着重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加大工作力度,吸引旅居外国的外籍同胞回俄罗斯定居;其次是采取措施化解矛盾,帮助外来少数民族移民适应环境,融入当地生活,同时打击非法移民活动;第三是出台专项法规,招募外国高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20.
"当时的红寺堡,没有一间房,没有一棵树。"提起1998年第一次从固原市泾源县来到红寺堡的情景,禹万喜感慨万千。如今,住在宽敞的房子里,出门开上小轿车,他的生活跟众多移民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一代一代移民和当地移民工作组的每一个成员,用汗水缔造的。从1998年开始,位于宁夏中部的红寺堡开始接收来自宁夏南部山区的8个县的移民,至今已安置20万人。而红寺堡也在"边开发、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