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在对全国17-25岁4565名青少年抽样调查的基础上,从恋爱动机、性爱婚关系认识态度、婚前性行为态度、婚外性行为态度、贞洁观等方面对其性爱观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表明,当代青少年的性观念呈现以下特点:注重个体的权利,肯定性的价值,追求性爱婚的统一,能在情欲与理性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受传统文化、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的影响,青少年的性爱观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显学”一后现代文化思潮已经随着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深入渗透到我国的文化意识中。在此社会文化背景下,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更加尊重不同话语权;个体民主参与意识增强;现实个人利益取向凸显;集体责任意识消解;自身内在矛盾深化。后现代文化内涵的平等性、多元性、解构性、工具理性和矛盾性等特有的文化品性是影响当代青少年集体意识变化的深层文化因素。对两者之间内在关联的深入解析是进行青少年集体意识文化重构的重要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3.
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多元文化主义是指承认民族文化平等,强调民族文化认同,尊重民族文化差异,追求民族自由、民族平等、民族公正的社会伦理思潮.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成员共同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道德品格、民族意识为基础,通过对本民族伦理价值的弘扬、保护、批判、反思以及对民族精神、民族道德的塑造,以同期实现民族独立、民族统一、民族自决、民族富强的道德理想的一种社会思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民族文化的多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道德与政治上的统一,因此二者表面看来存在着矛盾与对立.其实,在多民族国家的内部,二者并不必然存在着矛盾,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谢春红  邹再金 《前沿》2012,(19):26-28
多元社会思潮的现实性与干预性共生、潜隐性与传播性并存、掺杂性与正相关性揉合,使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表现为负相关作用,而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出内容相互掺杂,正相关性呈发展势头;渗透见缝插针,影响方式凸显多元化;淡化核心价值,弱势文化带易被“入侵”的特点.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社会思潮进行引导,实现负相关性的转变;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抢占弘扬主旋律的新载体与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文化防御战线.  相似文献   

5.
赵刚  杨胜勇 《人民论坛》2012,(20):200-201
媒介文化通过自身特有的方式作用于青少年,对青少年文化价值意识的建构造成了冲击。这种冲击主要包括媒介文化的开放环境动摇着青少年的价值选择,媒介文化的多样化模糊了青少年的价值评价。在新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建构之路上,我们既需要投以热情的人文关怀和多重研究视角,也需要投以慎重的道德关注和多元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6.
林雅 《前沿》2012,(20):124-126
多元文化教育现已演变为世界教育的价值取向,它被认为是“包含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和反种族主义教育的意义广泛的概念”.在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允许并保障各种文化共同平等的发展,这一措施丰富了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们有必要采用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本文拟从美国多元文教育的发展和具体政策入手,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政协天地》2010,(9):41-41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新闻协调局局长彭波表示,抵制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一起努力。互联网的基本特征是“草根性”;多元化、多样化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特点,也是发展趋势。我们提倡多元多样的网络文化,鼓励网民创造富有网络特色、个性鲜明的网络文化产品,但是,不管什么样的网络文化,都不能挑战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不能破坏青少年成长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共同问题。英国的青少年犯罪研究工作起步较早,成果较丰。[加]曼克尔·普莱克先生的《比较青年文化》一书,对英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亚文化特征作了简单概述,对我们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英国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亚文化特征,曼克尔·普莱克先生是从四个方面进行概述的:一、社会生态学与工人聚居区的青少年犯罪;二、反学校文化与青少年犯罪的集群性;三、道德恐慌与青少年行为异常;四、青少年犯罪的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主义在形成之初就和少数民族追求公正平等的权利密不可分。当前很多学者将多元文化主义仅看成是少数民族权利理论,而没有从多民族国家构建的视角来理解和认知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关系,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具体维度也没有进行严格的划分。因此本文从事实、理论、政策及意识形态四个维度,对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的内容、价值意义与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并将多元文化主义和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置于多民族国家构建之下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0.
湖湘文化与洋务思潮关系论略周辉湘甲午战争前很长一段时期,湖湘文化仍若即若离于近代文化。但它所包含的经世致用思想却在洋务思潮的萌发中起了理论先导作用。一湖湘学派发萌于南宋。张木式在长沙城南书院传学,受业者数千人。张木式学术思想的最大特点就是反王学心论,...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和西方各国,有关多元文化的讨论对其国家和地方的公民政策有着重要影响。青年所处的阶段既是一个向“成年公民”过渡的人生阶段,更是一个通过日常生活获得公民体验的身份概念形成阶段。主流社会对于“青年”、“公民身份”的讨论将重点转向了质疑多元文化所带来的问题,政府据此将政策由促进多元文化转向了关注“共同体凝聚力”,而这种否认“多元文化”的措施,不仅对多元文化本身带来冲击,也不利于社会融合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经历了从工具化诉求向特色化转向的演进与嬗递过程,其发展与转型过程中主要存在五大关系张力:学科源流西方化与本土化的纷争、学科特色化与规范化的争论、理论创新与经验研究的区隔、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分歧、学科交叉与学科泛化的困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必须推动研究立场从二元对立转向双向融合,研究取向从价值无涉转向价值关联,研究范式从学科垄断转向多元开放。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人性是一种既契合又冲突的关系.道德教育应以认知和尊重人性为基础,以人性的合理超越和培养为目标.后现代文化思潮崇尚多元、反权威以及重物质的价值观念,促进现实人性后现代化.后现代文化背景下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凸显主体间性、个体性、现实性、创新性的后现代人性为基础,更加关注人的本真需要.同时,后现代文化时代的人性发展倾向,也使得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性价值目标的实现变得更加艰难.道德教育必须找到道德与后现代人性的结合点,寻求一种既融合内化又相异互促的人类文明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4.
李淑敏 《求索》2013,(2):124-126
中国哲学观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哲学的发展,20世纪20-3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西化主义、马克思主义三大思潮均有一定程度发展。在中国哲学发展与重构的过程中.三大思潮均有各自较为明确的中国哲学观,它们彼此斗争、相互影响,共同推进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因此.单一去评判某一思潮的中国哲学观是片面的。本文以20世纪20—30年代为背景,将三大思潮的中国哲学观进行比较综合.阐明其中国哲学观的特质及其历史价值,以期对当今文化多元时代背景下中国哲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借鉴。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中国社会仍是转型期,其经济体制转换、社会结构重组、文化氛围变换不断影响正在成长中大学生的认知观。强调自我价值,偏重物质利益,由理想转向现实,由单一转向多元等是当今大学生认知观的主要特征,其主流是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但在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有偏重个人利益的倾向。通过此次调查希望能引起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论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亚文化群体是价值、行为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群体,具有互动频繁、行为方式独特、聚合力强、有潜在反文化倾向等特点。亚文化群体对青少年毒品使用行为影响极大。它通过其固有的内在机制:亚文化氛围、同类价值、学习模仿、文化压力、去个性化等等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使青少年被卷入毒品活动。为了消除亚文化群体的影响,一方面应对其实施控制与打击,另一方面则应挽救吸毒青少年,并以主流文化为导向,对青少年实施超前教育,预防青少年参与毒品活动。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青少年研究进入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以往的研究视野也应有所拓宽与创新。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青年群体庞大,研究者极少;70年代后:青年虽然吸引了学界目光,但并没引起关注。而对“80后”的研究则是:从果断定论其为“垮掉的一代”到尴尬反思其为“鸟巢一代”,这促使青少年研究出现了目前从高调走向低调,谨慎对待“90后”研究的状况。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从主观走向客观,理性对待“90后”研究,具体而言做到:理性——全面关注;客观——平等对待;公正——研究对象的扩展。  相似文献   

18.
论青少年网络诚信的多元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网络诚信多元价值分析蕴涵伦理与实证的双重意义.青少年网络诚信价值具有多元结构,由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与主体性价值所构成.在哲学层面,网络诚信价值是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的统一;在经济学层面,网络诚信价值要借助于“影子价格”或机会成本予以衡量.  相似文献   

19.
与前辈相比,中国“新世纪一代”有其独特的群体文化,“嬉皮消费主义”亚文化便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文化形态之一。它体现了新一代青年对传统消费文化的解构与抵制,是青少年同主导文化争夺话语权的文化体验,意象化、享乐化、反传统化与非稳定化是这种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从哲学与社会学层面来看,消费社会语境中的消费观嬗变、新价值理念对传统价值的犬儒主义抵抗、传媒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导向,以及“青年期统合危机”的个性化表达,是“新世纪一代”的“嬉皮消费丰义”亚文化的多维牛成因素。  相似文献   

20.
阮清方  张伟 《岭南学刊》2023,(5):99-1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文化系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种关系时秉持的基本理念有诸多契合点。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之学”相契合;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看,二者均倡导团结、和谐和自由的价值理念;从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看,二者都注重从类、集体和个人三个层次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价值。从上述视角对二者契合点进行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