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周易》,被先儒称为“大道之源”。数千年来,它不仅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伦理、艺术、宗教以及医学与自然科学等一直持续不断地产生着重大影响,17世纪以来,更被译成多国文字而走向世界,使它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周易》是引发我中华文化蔚为大观的“易”学活水源头。2000余年来,它一直是历代学人契会、解读和阐扬的重要经典。自本世纪初叶始,老一辈易学研究者,逐步冲破传统经学的樊篱,以新的研究视野,扫去蒙在《周易》经传之上的层层历史积尘,为揭示《周易》经传的异同和关联,还《周易》经传各自的“本来面目”,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幸赖千载难逢的可贵考古发掘,尤其是帛书《易经》、帛书《系辞》、帛书其他释《易》论《易》  相似文献   

2.
《周易》象数思维方式与艺术思维方式有先天相似之处,本文以中国书画为代表来尝试说明中国艺术和象数的密切关系。《周易》象数跟中国书画的渊源,第一体现在书画的起源和《周易》卦象有不解之缘,第二体现在“观物取象”、“阴阳”、“玩”等“易”之精神对中国书画意识的深刻渗透,第三体现在历代书画家及其书画理论对“易理”、“易数”审美境界之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正统观上,苏轼认为孔子作《春秋》是以礼为本,将礼作为国家盛衰之根本,据礼而进行褒贬,从而依礼强调人伦纲常的重要性并阐发尊王的时代思想;在方法论上,因《春秋》将是非之情寓于其喜怒之间,所以苏轼用观其辞气所向的解经方式诠释孑L子之意,以期能更好地理解《春秋》;在历史观上,苏轼将《春秋》看做信史,认为其以历史事实为本,“具文直书而无隐讳之词”,对相关史实作出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4.
说小人     
小人不是少不更事的可爱的小孩儿,小人非但不可爱,反而非常可恶。小人是对那些人格低下者的形象称呼。《韩诗外传》卷六中对小人的解释是:“无仁义礼智顺善之心,谓之小人”。他们在人格上够不上做人的正常高度,与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君子”相比,总是显得心理上有些阴暗,行为上有些萎琐,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大,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有关商业问题的思想。《系辞下传》载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非常明确地反映了当时繁荣的商业现象。而《周易》的“变动不居,周流方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的变化思想,对我们研究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有借鉴意义,无怪国外经济界也很重视对中国《周易》的研究和应用。由于《周易》文辞古奥,含义  相似文献   

6.
正确认识《周易》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向来列为“五经”之首。三千多年来,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一直放射着智慧的光芒:在东方各国有其广泛影响,在西方世界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无论国内国外,都掀起学习《周易》的热潮。一部古代文化典籍有如此持久的魅力,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绝无仅有。但是,社会上对《周易》的价值,认识很不一致,有加以澄清之必要。《周易》是古代经邦济世的宝贵经典著作汉代以来,《易经》就被列入“五经”,它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历代明君贤  相似文献   

7.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
苏轼写作《赤壁赋》三个月后的十月十五日,又游览了黄州赤壁的秋末冬初之景,写成了梦幻之作——《后赤壁赋》。二赋被人们誉为姊妹赋,成为苏轼文学创作峰巅上的齐辉双璧。《后赤壁赋》不愧是美妙之作。她反映出赋作者对美的殊异追求,对美的精心建造,对美感的奇妙激发,对美的独到的理论视角,是颇值探讨的。一由于苏轼起伏坎坷的人生遭遇,也由于苏轼的儒、释、道相杂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同时,还由于苏轼受欧阳修的“寓心于物,寓意以乐其心”这一物欲观的影响,所  相似文献   

9.
《山东人大工作》2008,(3):58-59
中共老党员、国务院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原顾问石山近日在《炎黄春秋》上撰文说,和与同的关系,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孔子有感于当时的形势,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标出君子小人之别,用心可谓良苦。  相似文献   

10.
说来凑巧而有趣,苏轼先后三个妻妾都姓王(王弗、王闰之、王子霞)。“三王”均与苏轼相处和谐,患难相共;都曾生过孩子:王弗生子迈,王闰之生子迨、过;王子霞(即朝云)生子逐(不幸早死)。“三王”死后,苏轼均分别为她们写过墓志铭、祭文。“三王”在苏轼作品中都曾涉及,如在词作方面:与王弗有关的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因王闰之有“真诗家语”而作《减字木兰花》(“春庭月午”);与朝云有关的词五首《(歹带)人娇·赠朝云》、《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浣溪沙·端午》、《南歌子》(“云鬓裁新绿”)、《蝶恋花》(“花褪残江青杏小”)。  相似文献   

11.
陈碧 《理论月刊》2010,(6):59-61
"阴"、"阳"是《周易》基本哲学范畴,包含着丰富的生命美学意蕴。揣摩《周易》卦象爻辞,我们不难发现其中遗留的生殖崇拜文化印痕;《周易》多言生,少言死,把生的法则升华为生命的最高原则。阳爻之阳刚美、阴爻之阴柔美是《周易》生命美学中很重要的表征。《周易》阴阳之生命魅力还体现在其周流变化中产生的气韵之美,而气韵是中国美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气韵流动,万物达到化生之境。  相似文献   

12.
苏轼既是著名文学家,也是很有造诣的经学家,他积平生精力撰成《易传》、《书传》和《论语说》三书,是北宋“蜀学”的重要代表作,也是至今尚可考述最早的宋人经学著作之一。三书撰成之日,苏轼自己十分看重,以为“此生不虚过”,相期为后世学人有以知道自己学术思想的重要成果。然而诸书由于受北宋党禁影响,一直很少版刻传世,直到明代中叶,其《易》《书》二传才与其弟苏辙的经学著作结集为《两苏经解》(其《论语说》竟不可得)行世。然而古往今来整理和研究之者,殊甚寥寥。为提请学人更多关注和深入研究苏轼的经学成就,兹对三书的撰著过程和主要内容特予提要,以便读者对三书的原貌及其流传过程获得更多的感性知识。  相似文献   

13.
于成宝 《求索》2007,(10):151-152
《周易》“大衍之数”当为五十还是五十五,是易学史上的疑难问题之一。历代易学家对此问题多有论证,并给出了各式各样的解释。笔者认为:探讨《周易》“大衍之数”这一问题,应本于《系辞》这一文本本身。《系辞》中提出了大衍之数的概念,但《系辞》作者并不是仅从占筮的角度去讲筮法,而是企望在《系辞》中能对大衍筮法所蕴涵的宇宙哲理予以系统化的诠释,循着与《系辞》作者一样的眼光去看大衍之数,就当承认大衍之数为五十。  相似文献   

14.
《周易》诸卦象对中国建筑影响颇深,从《大壮》、《丰》、《豫》和《离》我们可以领略先人们对人间美好居住的追求,从《大过》,又可以看到其的死亡观念和土葬风俗,而《观》、《涣》、《萃》和《震》又和宗庙建筑有关,另外“龙”(乾)在中国建筑装饰中也得到广泛运用。《周易》“数”对中国建筑亦有明显影响,尤其在宫廷建筑中“易数”有着广泛的应用与体现。其中,以三(三极)、九(用九)和“四”的运用,最为突出。同时,中国园林和建筑都不约而同地追求阴阳和谐、对称变化、象在意外和“天人合一”等审美境界,最终达到一种诗意安居。“居”是建筑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5.
《周易》中的统战思想──中国古代统战思想漫谈之二司马朝军《周易》又称《易经》,是一部内容深奥的主代经典,位居“群经之首”。《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包含六交。第一卦都围绕一个主题逐步展开,如需卦讲饮食之道,讼卦讲诉讼之法,师卦讲军事,小畜卦讲农业等等。尤...  相似文献   

16.
谈“易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周易》的研究中,一些同志很重视《易》之“象”与文学形象的关系及《易传》的“卦象说”与古代文学形象理论的渊源关系等问题,取得了不容低估的成就,这是应该充分加以肯定的。但是由于这一工作还处于开始阶段,所以,有一些问  相似文献   

17.
齐新平 《乡音》2024,(3):26-27
<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很小的时候,我就能对着中秋之月背诵苏东坡的名句,但是全本地阅读苏轼全传,却是很久以后了,最早看过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也翻看过河北人民出版社的《苏轼全集校注》,而找到李一冰所著的《苏东坡新传》,是因为读了余秋雨的散文《苏东坡突围》,中间援引大量的史料即是来自此书。  相似文献   

18.
王树枏以“大同”解庄,首次将“大同”的概念与庄子“至德之世”相结合,其解庄模式多围绕“大同之道”、“大同之化”、“大同之本”、“大同之盛轨”等相关术语,来解释庄子的无为至德思想.值得注意的是,以“大同”解庄的思路并非都是对庄子原意的曲解,其所引进平等、自由的观念,赋予《庄子》以新意.此外,以“大同”解庄不仅与康有为的《大同书》相表里,同时受到胡适所言庄子进化论思想的影响;不仅继承了韩愈、苏轼等人援庄入儒的传统,更为庄学思想注入新鲜血液,迎合了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一章中,诸葛亮给“小人之儒”下的定义是:“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而今天,“笔下虽有千言”已发展为“嘴上超过万语”,将上至官员、学者,下至各式人等每天的“精彩语录”加在一起,其数量之多,足以让人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2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九百年前,大文豪苏轼,面对三国赤壁鏖兵的战场,写下了这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赤壁怀古》。东坡先生发思古之幽情,思的是“多少豪杰”。特别是对“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瑜,倾注了满腔的敬慕之情;“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