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2 毫秒
1.
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加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机制、体制和法制建设 ,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 ,是当前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对国内外中央政府应急管理的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并就我国中央政府应急机制建设提出了相关设想和建议。一、重大突发事件对各国政府管理的影响近几十年来 ,全球重大突发事件的严重性显著增强 ,并对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 ,着手提高中央政府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1 .完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根据当代重大突发事件的特点 ,各主要国家注重采取新的措施来完善危机管理机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 0 0 3…  相似文献   

2.
黄样兴 《江西政报》2008,(19):40-4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资金的管理就是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在编制应急管理预案、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等方面有所加强,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应急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应急资金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规范。应急资金是指应对突发事件的资金。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相似文献   

3.
面对公共突发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严峻形势,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机制暴露出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健全、预警体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透明、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不统一等弊端。完善我国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应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披露、加强公众危机教育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健全公共应急法制 应对重大突发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各种对策中,建立公共应急法制是行政、经济等手段得以顺利和有效实施的重要法律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年的法制建设,我国公共应急法制已有一定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尚不健全.公共应急法制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当务之急,我国需健全公共应急法制,为切实提高政府及各阶层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我国的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面临着信息分析能力不强、处置机制不完善、舆论引导不充分、经验总结不到位等诸多困境。完善涉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应坚持客观正视、依法处置、合成作战的原则,进一步梳理应急处置机构的人员配置,更新应急处置工作的理念方法,加强应急处置机构对情报数据的分析能力,并提升应急处置机构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面对日益频发、类型各异的突发事件,完善立法,健全、强化政府和社会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应对能力,对降低和防范损害的发生至关重要。一、公共应急机制的脆弱和不适应要求加强地方立法面对公共突发事件,地方原有的应急机制表现出明显的脆弱和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缺乏一个全面覆盖各类重大突发危机的完备的应急系统;政府危机管理分行业分部门,当发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应对的“综合性”重大事件时,往往是应急反应滞后,协调成本很高;应急与预防关系不对接,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目…  相似文献   

7.
具备有效应对和依法治理重大危机事件的能力,是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表征。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依法治理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方面仍普遍存在法律制度不完善、治理机制不顺畅、治理本领恐慌、应急治理意识尚未深入人心等问题。提升城市依法治理重大突发事件能力的关键在于,坚持“五大原则”,统筹“五大环节”,完善“五大机制”,提升“五大能力”。  相似文献   

8.
2007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建立了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框架,是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走向法治化的重要标志。《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六条规定:国家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增强全民的公共安全和  相似文献   

9.
渝办发[2011]58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认真做好2011年全市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提高应对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对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做好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具体行动,是落实市委三届八次全委会精神、推进"平安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应急意识、检验完善预案、提高应对能力、锻炼应急队伍、加强科普宣传的重要举措。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区县)  相似文献   

10.
黄燕 《中国减灾》2014,(11):22-23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在网络发达、信息传输迅速的当代社会,突发事件可谓“和平年代的战争”.处置突发事件的相关政府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同时,往往还要注意应对“战争”中的舆情。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机制的运行障碍与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处置主体角色认知障碍、组织协调障碍、绩效评判障碍是阻滞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现场指挥机制良性运行的深层障碍因素。要使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灵活高效,就必须克服障碍因素,适应并改善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系统的运行环境和条件。对事件应急处置的相关机制进行配套改革,才能增强警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指挥框架的模塑化和指挥方式的弹性化、以预案形式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项目化常态管理、实行全警轮值轮训的事件处置专业能力训练、加强信息化建设与组织间的动态协调,是在现行公共安全危机应急管理体制下公安机关解决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协同作战能力不足、提高应急处置指挥效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管理视角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职能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社会管理的视角分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涉及的主体,进而阐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及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内容和方式,为政府有效履行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职能,提升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提供相关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应急体制的管理基础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当前 ,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导致危机状态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产生社会危害的严重程度都有很大差异 ,从而使得政府应对的措施和手段也有所不同。此外 ,相同类型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阶段对政府应急管理措施的要求也都不同。本文系统地讨论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分类、分级与分期制度的思路 ,旨在为国家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提供基础性的背景框架。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的发生现场是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的第一现场,同时也是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的汇集地。作为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政府部门之一,公安机关如何在现场对媒体记者进行有效的新闻管理,对于突发事件最终的处置结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轰动全国的"重庆周克华案",对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现场的新闻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SARS危机以后,传统政府治理模式下的公共危机管理和应急体系受到了普遍的质疑。随着政府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突发事件中的应急警务在训练、应急备勤、信息披露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视角而言,应急警务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为应急警务研究提供了必需的理论依据;在行动逻辑、法律规制、组织建构、应急技术等方面为应急警务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文章基于大连市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以来,整体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与处置机制建设与发展现状,在充分认识健全和完善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与处置机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基础上,重点围绕着完善应急管理预防预警机制建设和强化应急管理处置机制建设两大方面展开论述。着重阐明预防预警系统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更应注重防范预警功能;应急处置行动必须消除单元要素存在着的“短板”,才能避免处置行动效果的“木桶现象”。进而提出推进大连应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与处置机制建设的四点对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市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模式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应急联动模式是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首先比较了目前美国、日本与中国的应急联动系统管理支撑体系,从中探究了支撑应急联动系统有效运作的相关因素(即应急联动管理支撑体系)和各类应急联动模式。而后坚持应急联动模式与应急联动管理支撑体系相适应的原则,构建了适应我国实际国情的协同式应急联动模型,这对新时期我国应对城市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铁沿线突发事件导致的大规模列车晚点或停运会进一步传导引发车站旅客滞留。为建设高铁品牌,回应旅客权利诉求,避免车站衍生事故的发生,基于高铁沿线突发事件导致车站旅客滞留具有事件传导性、危机叠加性、处置迟滞性的特点,高铁相关部门需落实滞留旅客处置工作预案,健全安全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推动各单位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拓宽各路局间信息精准共享渠道;优化滞留旅客服务补救流程,制定统一的滞留旅客补偿标准,以期为高铁相关部门依法、高效、妥善处置车站滞留旅客事件提供应急策略,提高旅客对高铁客运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高广景 《桂海论丛》2010,26(4):36-40
新中国成立头七年既是新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也是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断调整的时期。党的中心工作的不断变化是其政策调整的直接原因,党和政府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政治归属的二重性判断是其政策不断变化的根源所在。党在与知识分子的互动中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整合与意识形态的重构。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积极性的发挥至关重要,它既关涉到现代化的实现,也是衡量党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