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东瓯的族群迁徙与融合过程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南东瓯族群迁徙与融合经历瓯人、徐人、瓯越、东瓯、东越、山越等过程。瓯人是浙南的原始族群,徐人融合的力量相对薄弱,瓯越是於越人与瓯人大融合的标志,东瓯国进一步证明瓯人文化的相对独立性,东越标示着闽、瓯的进一步融合,山越的消亡说明了瓯(越)人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2.
一个社会组织的管理离不开制度和文化,制度和文化是组织发展的两个驱动力,根据组织的生产方式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各组织发展动力的侧重点则因组织而异。大学是一个文化性组织,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学术活动是其基本的生产方式,学术自由、学术自治、学者共同体是其历尽沧桑的文化基因,没有学术或学术性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也不可能有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因此大学的"管理"(极端意义上说,大学的历史与生存肇启都表明大学本应无须"管理",世俗的介入才有了"管理"活动)在制度建设与文化营造方面更应该重视文化营造,制度的制定更应该切合大学文化。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化遗产——徽州古民居现状及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的皖南山区,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汉代以前,山越人就居住于此。魏晋南北朝时这里称新安郡,隋唐五代时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和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300多年,有“无微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重要理论内涵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就为改变以往比较侧重于社会发展而较为忽视个人发展的片面性提供了依据,指明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正确方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相对应的人…  相似文献   

5.
正翻开中国版图,大方县位于乌蒙腹地,曾被联合国认为"不适宜人类居住"。这里曾经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和传统生育观念酿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和越生越穷、越穷越生"恶性循环。1986年农工党中央开始关注贵州省毕节地区并开展了一些帮扶工作,1988年毕节试验区成立以及1994年确定毕节市大方县为对口帮扶县  相似文献   

6.
龚树排 《传承》2010,(15):154-156
探讨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思考的焦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强调社区居民的亲自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尊重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7.
<正> 关于观念文化的属性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往往只注重其阶级性、民族性,而忽视其社会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重新研究“观念文化的社会性”尤为必要。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因而观念文化具有社会性。所谓观念文化的社会性是说:观念文化的产生及性质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同时观念文化一旦产生,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作用于社会,但归根到底要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观念文化社会性的主要特点是:广泛性、延续性、突变性。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  相似文献   

8.
探讨一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社区居民生产方式、生活观念和谐发展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之路已成为人类社会思考的焦点.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于民族文化的原状保护,强调社区居民的亲自参与.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应尊重社区居民的实际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唤醒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文化理想、文化批判、文化创造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与人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是人特有的一种生存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自觉就是人本身的自觉,亦即人对人的本质力量和实践活动的"自知之明".文化自觉既是一种现实情态,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生成和存在于文化创造之中并通过文化理想和文化批判表现出来.马克思对私有制和异化劳动进行了历史考察与批判,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描绘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图景,开启了20世纪文化批判的序幕.  相似文献   

10.
30年来,中国社会进步理论研讨热烈,成果丰硕,涉及内容包括社会进步的内涵、外延,衡量标准或评价尺度。其中,关于社会进步的衡量标准或评价尺度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主要的代表性观点有一元尺度论、二维尺度论、三维尺度论和系统论或多维尺度论。而一元尺度论又包括生产力尺度论、人的尺度论、生产方式尺度论、实践尺度论、社会质量尺度论和文明尺度论。  相似文献   

11.
曹冲称象一事属实,《江表传》中亦有明证。笔者以为曹冲所称之象产自于长江下游地区,尤其是来自皖南的可能性较大。三国时期皖南地区多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气候较北方相对温和,众多山谷河流等优越自然条件为大象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一时期孙吴对皖南山越人长期大规模的征讨、招抚,使得众多山越从山林中迁徙而出,缓解了人象矛盾,为大象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炎  张艳华 《思想战线》2004,30(2):41-46
"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质,使得华夏先民在进入文明社会的过程中完好地保存了氏族社会遗传下来的家族血缘关系。这种关系在后来的中国文化中,至少起到了三个方面的作用:在政治制度上,"国"即为放大了的"家","君君臣臣"即为放大了的"父父子子",这种状况容易巩固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秩序,但却很难建立起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公民社会;在行为准则上,"仁爱"代替了"博爱","礼教"代替了"法权",这种状况容易形成社会成员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群体的自我凝聚力,但却很难建立起有利于商品生产的契约关系;在信仰方式上,"人人关系"代替了"人神关系","宗法文化"代替了"宗教文化",这种状况容易造成复杂的人际纠葛,但却很难陷入非理性的宗教迷狂。  相似文献   

13.
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但在现实中,人的需要同生产方式之间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求在社会生产中实行交换劳动,而交换劳动又必然引起价值增殖。分析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交换劳动,有助于深刻认识价值增殖规律。一、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要满足人的需要,必须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生产方式,是满足人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满足人的需要,限于篇幅,下面仅简要分析三点:(1)人…  相似文献   

14.
福州地处闽江入海口的丘陵山地,远古时海岸线还在昙石山一带,是被闽江水和海潮所淹没而露出许多地名至今仍被称为洲屿等高地的水乡泽国。《闽都记》载:“襟江带湖,东南并海,二潮吞吐,百河灌溢,山川灵秀。”福州先民闽族、闽越族与浙广等南方土著统称为“古越人”或“百越人”。《越绝书》称越人  相似文献   

15.
文化适应是指个体或群体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母体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后,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作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性的行为选择和调整.移民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必须努力去适应当地原有居民的文化,因此,移民的"文化适应"终究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我们以云南省永仁县异地扶贫搬迁移民为例,从移民生产方式的适应、生活方式的适应、宗教信仰的适应、身份适应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社会文化方法研究刻板形象,使得人们认识到媒体在制造和传播特定的刻板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与其他文化相关问题,很少人会认为它们的社会建构是完全来源于自己的亲身体验。活跃于全球信息潮的人们,直接或是间接接触到很多由媒体带来的有关其他文化成员的讯息。通过媒体获得的对于其他文化的认识,不仅来得容易,而且往往有现成的总结、归类。在这种状况下,可以说,跨文化传播中有关其他文化的社会现实,很大程度上是由没有被接受者亲身证实的信息构建出来的,而这种信息主要的提供者就是媒体。媒体中出现的关于其他文化的信息被文化内成员,即"我们",分享,构成对文化外部成员,即"他们"的认知。而西方媒体就是通过塑造刻板"他者"以确立西方的权力,或是以完善西方社会"乌托邦"想象。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市民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市民化,还是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不仅要引入城市经济资源,更重要的是引入城市社会资源,没有城市社会资源的流入,失地农民市民化会面临村落文化"内卷化"困境,增大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同时,失地农民市民化还是一个制度化过程,是各个主体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过程,而政府的优势在于制度创设和导入、居委会的优势在于制度执行(实施)、民间组织的优势在于其社会支持系统功能,促使制度内化。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运用以人为本的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尺度,从社会形态发展史的高度,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马克思上述论述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必须从唯物史观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来透视其中贯穿着的人的发展的核心价值线索:三个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显示出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必然让位于新的先进的生产方式;与此相应,束缚和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形态必然让位于更加适合于人的发展,特别是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这两个方面完全是正相关的、总体上是同步的。唯物史观必定包含人的发展的核心价值维度,而人的发展水平又显示唯物史观所论证的社会发展规律,这两者是相互确证、相互交融、合为一体的,从而将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紧密地统一为一个整体、一块整钢。  相似文献   

19.
春节联欢晚会30年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联欢会得到迅速不断的丰富而彰显。"春晚"这个名称一直在延续使用,它应该是启蒙阶段顺应而生的一个乳名吧。咋懵懂听来,无所事事,但细细嚼来觉得这个名称它完全没有品位,越推敲越让人坐立不安。其一,"晚"字出节不吉利,有违传统风俗。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它有着本民族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系列的具体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春,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发展、兴盛的状态意思。正置春临时,岂可言晚语。就是乡下农户之家的普通喜庆活动,晚字作为主要用语都是回避不用的。因为晚的寓意是指事物临近终了,一切  相似文献   

20.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社会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近年来对"边疆本位"研究的回归,即更强调把边疆视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异质的空间单元,探究人类实践活动如何建构形成具有特殊内涵和特质的边疆空间的过程,以及特定的经验所构成的意义系统如何进行边疆空间再生产的过程。滇越边境地区新兴的跨境种植现象,从本质上看是以市场为促动的边疆空间建构过程,具体表现为去"边界化"与再"边界"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并集中体现了边境地区人们的主体性实践以及边疆空间多义性、流动性与策略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