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曾经指出,观念的东西不过是移入人们头脑并在人们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思想观念作为客观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与外界事物不是同一的东西。思想观念作为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具有自身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人的实践反作用于现实的客观对象,使对象发生为观念所决定的变化。特别是在社会历史领域,各种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人们日常的生活行为习俗等,都会受到人们思想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观念实际上是社会历史实践的首要的和关键的环节。因此,考察社会历史的运动,从分析观念变革及其所产…  相似文献   

2.
价值观无疑是一种观念,而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价值观最本质的内容是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因此说,价值观应包含对现实的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同时也包含价值主体对理想目标的诉求.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①不论个人主观上如何企图摆脱各种社会关系或联系,他在本质上也必然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是人的普遍的、必然的属性,是他作为主体的现实性根据。一、主体能动对象性的普遍性在于它的社会性首先,一方面人把自然作为生命活动需求的对象,当作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料或前提。但是,“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基础。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的人的存在”。②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属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主义社会将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既然如此,这也应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政治文明是一种文明,必须以一定的文明精神为基石。江泽民同志重新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一种提升了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历史上产生,在历史中发展,在不同的文化、文明里,在历史发…  相似文献   

5.
青年马克思涉足了物质利益问题的研究后曾深刻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列宁把利益比喻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利益是由人们的一定需要引起,并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而人的需要是人对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的依赖和要求。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仅形成了对某些制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外界对象的依赖关系,而且形成了对不断更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依赖关系。但在现实情况下,需要主体(人)与需要客体(主体所依赖的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含义和特点要搞清市场体系,必须首先搞清市场的含义。因此,这里先剖析“市场”概念,然后探讨市场体系的含义和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 1.市场的四重规定我们知道,市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产生的。它的形成和发展,显示出了鲜明的特性:由于市场产生于物质生产方式,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联系,因而它具有客观物质性;又由于市场冲破自然分工束缚,与社会分工结缘,集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因而它具有社会性;还由于市场伴随着人类的历史发展从低级到高级逐渐演化,与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文化准则江美塘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同时,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毛泽东明确指出:“一定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最终是要以效益衡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劳动”,其劳动对象是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并起主导作用的人。而人的因素中又可分为主观能动性(即生产积极性、创造性)和劳动技能两大方面。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就在于通过“情”的引导,“理”的启迪,使企业员工释放出心灵的能量,提高并保持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列宁所说过的那样“观念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实在的东西”。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精神可以变物质”。…  相似文献   

9.
一、马克思以前的学者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往的哲学家尤其是近代资产阶级人性论者,在关于人性问题上,把人看成是脱离任何社会现实的思想中的人。他们看到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但都只是抽象地谈人的社会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人的本性之一便是“自然合群性”,“人的这种本性必然把人们导向社会生活,而人生来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简要说明黑板画在政治课课堂上实现模象直观方面的作用。我在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关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观点时,学生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从意识的内容来讲,它是物质的反映,即我们可以在外部物质世界中找到我们头脑中产生的一切意识的被反映者;那么,在人们头脑中产生的关于“鬼”和“神”的观念,也是一种意识,唯心主义的哲学,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克服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的愚昧落后的东西,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 一、生活方式的基本概念 生活方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所谓广义的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全部生活活动的总体,狭义的生活方式,通俗地说,是指人们如何进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是紧密地相联系的;生活方式同历史传统、一定地域、民族风俗、一定阶段是分不开的;生活方式受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制约。因此,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生活方式时,一定要考虑到生活方式的这些特点。 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历史的原因 我国原是一个封建统治时间  相似文献   

12.
从文字上而论,“夏”同以后的“华”的概念接近,甚至说,二者之间存在着颇为密切的关系。西周时期“夏”主要用来指代周王朝的直辖领域,春秋以后其范围逐渐扩大。而“夷”的概念则产生久远,起初并没有包含受到歧视的内容,与战国以后的夷狄概念是大有区别的。无论就语言、地域、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先秦时期的戎夷蛮狄诸多人们共同体,都还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相互渗透混融为普遍的历史现象。华夏与夷狄观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饮食、衣服、社会生活习俗和物质文化等方面。然而,随着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彼此间的诸多差别也逐步消失。  相似文献   

13.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14.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科学实验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它同生产活动、阶级斗争等基本形式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具有社会性的特点。我们在强调这一观点时,有些学生针锋相对地提出:某些科学实践活动是由某个科学家单独进行和完成的,纯粹是单个人的活动,与社会毫不相干,凭什么说它具有社会性特点呢? 通过商讨我们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理解的: 科学实验的社会性并不限于每一项科学实验活动在任何时候都是以社会集体的方式来进行。有些科学实验经常以个人活动的方式进行,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完成蒸汽机  相似文献   

15.
甲:现代化作为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不仅使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发生巨变,而且人也将实现由“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变。这一场触及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变迁过程,必然制约和影响着青年社会化与发展,使其呈现出新的时代特点。我们开展这方面  相似文献   

16.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吕元礼在来稿中说 :所谓现代化 ,是指包含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总体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整个过程。马克思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 ,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文化 ,可以称作人不断解放自身的过程!”因此 ,从这一意义说 ,中国现代化的走向 ,就是向着自由的迈进。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就是要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富强是物质文化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也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基础。因为人们只在通过物质文化的生产实现了维持人…  相似文献   

17.
人口是“生活在特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册第141页)但是,在我们所有的哲学教科书中,当论及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的人口因素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时,都是只看到“人口密度的大小”、“人口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等人口数量方面的规定、状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而很少提及人口质量——这一人口的主要社会属性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什么作用。之所以如此,绝非偶然,而是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根源的。  相似文献   

18.
浅谈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文中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坚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这里,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形态都可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基本结构;与此相应,文明的结构也应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基本部分,并且马克思认…  相似文献   

19.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重要理论内涵之一,是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这就为改变以往比较侧重于社会发展而较为忽视个人发展的片面性提供了依据,指明了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正确方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互为前提和基础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与社会物质文化发展相对应的人…  相似文献   

20.
马云萍 《前进》2012,(8):40-41
社区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家园文化,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区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化的主要特色,它体现着社区文化的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社区群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大文化建设的关键性环节,其基础性不可撼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