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鲥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大红袍与冻顶乌龙这两种同宗同源的茶叶有着特殊的情感,并籍此在武夷山展开了频繁的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2.
海峡两岸茶文化同根同祖,由各有特色,两岸茶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台湾名茶也已经开始飘香大陆,更有许多台湾茶人到内地以台湾的理念和经验种植茶叶。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会长张家坤说,至今为止在福建落户的台商,光从事茶叶生产的就有130多家。促进了两岸茶叶的发展,近年来,两岸茶产业交流合作日益繁荣,凝集了两岸之间的祥和之云、双赢之气,也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交流交往     
《两岸关系》2007,(4):69-71
台湾苗栗县茶叶参访团考察蛾眉山,台湾大溪镇交流团访问溪口,高雄市民意代表团来杭参访,台湾高雄中小企业协会理事长来景德镇参观考察,台湾卓越传播公司来汉拍摄专题片,台湾乡林集团董事长一行赴桂林考察投资,台资企业到成都市大邑县、邛崃市捐资助学,台湾台中市警察之友会到桂林参访,  相似文献   

4.
自2008年开始,武夷山每年举办海峡两岸茶博会,到2019年已是第十三届。台湾各界人士踊跃参加茶博会,两岸茶文化交流以武夷岩茶为纽带,呈现勃勃生机,前景十分广阔。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台湾的。一部台湾的茶叶史,也是台湾与祖国大陆血肉相连的见证。地处台湾南投县鹿谷乡东面的冻顶山,四季如春,云雾缭绕,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其天然环境与武夷山可相媲美,武夷岩茶也就成为台湾冻顶乌龙的"祖先"。台湾盛产茶叶,以乌龙茶为最大量。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日相继开埠通商后,茶叶是两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商品,对外输出急剧扩大,成为换取外汇、支撑本土经济的重要途径。在绿茶重要销售地美国,两国展开了激烈竞争,可分为快速增长期、日本侵夺中国份额期、挤压下的中国衰颓期等三个时段。日本还将被割让的台湾殖民地作为茶叶生产基地,着手改良和改制,生产符合国际市场需求的红茶、乌龙茶和包种茶等。继而又借“九一八事变”契机,将东北变成日本茶、台湾茶的销场,利用关税提高、形象诋毁等手段,阻止南方茶叶向东北的输出,发起“东北向茶”运动,试图形成“日茶倒灌”的局面。不仅如此,在加拿大、俄罗斯等其他重要茶叶消费国,日本也展开了对中国茶的攻势,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威胁。  相似文献   

6.
陈国雄 《台声》2002,(6):33-34
基隆永昌茶庄是一家出售台湾高山茶叶的专卖店。老板对茶道颇有研究,以他茶叶的质量和泡茶功夫吸引了一批常客。我的堂侄便是其中的一个。采访路过基隆,在堂侄的盛情鼓动下,不喝茶的我也只好客随主便了,不过讲好了,只逗留20分钟。  相似文献   

7.
在客家首府长汀县的山区铁长乡,2010年来了一位研究生毕业的台湾“80后”,他放弃“宝岛”内安逸的生活,不甘寂寞,前往闽西长汀发展茶叶产业,被传为佳话。  相似文献   

8.
尹赛楠  张玲 《台声》2023,(2):66-67
<正>“在祖国大陆种出台湾的茶叶,就像祖辈们远赴台湾生活,而自己如今又回到这片土地,落叶归根,一脉相承……”从当初对茶一无所知,到如今与“茶”相伴二十载,42岁的台商二代黄启荣,也从那个初出象牙塔的懵懂少年,成长为两岸茶文化的“传承者”。黄启荣的父亲黄群和,出生于台湾台中,最初在岛内从事建筑行业。“受台湾经济危机的影响,父亲于2000年选择来到祖国大陆发展,  相似文献   

9.
罗星汉 《人大论坛》2011,(11):35-35
前不久,笔者有幸随同由省科协组织的赴台“生态农业、茶产业及茶文化发展现状”考察团一行前往台湾执行交流考察任务。在台期间,考察团分别参访了龙潭乡农会、名间乡农会和台东东游季,参观了台南兰花生技园、东势林场、阿里山茶园和坪林茶叶博物馆。特别是台湾的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10.
熊子杰 《黄埔》2023,(1):92-96
<正>第十一章日本:从未放弃占领台湾的图谋台湾地处欧洲往来东北亚航线及美洲通往东南亚之要道上,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各国船只往来亚洲的中继与货物转运站。尤其在16世纪,欧洲海权大国崛起,英、法、荷、西、葡等国,无不视台湾为往返欧亚的补给站或休息站,甚至把台湾当作对中国大陆贸易的交易中心或是走私中心,许多大陆商人将丝绸、茶叶、陶瓷、珠宝、  相似文献   

11.
正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达1200多万人,台胞中80%祖籍福建。武夷山是福建著名侨乡,又是台胞出入频繁的地区,台湾知名人士谢东闵在畅谈台湾茶叶史时说,台湾冻顶乌龙茶是从武夷山跨海移植到台湾的。长期以来,两岸茶人对  相似文献   

12.
早在明清时代,武夷岩茶就名扬海外。清末民初,漳泉、潮汕等沿海客商在当地设茶庄,经营武夷岩茶贸易,他们从武夷山购得茶叶后,销往台湾和海外。还有的商家在武夷山投资设厂。  相似文献   

13.
品读台湾茶     
尚道 《台声》2008,(11):87-96
中国是茶的故多。传说茶叶被人类发现是在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唐代茶人陆羽所著《茶经》中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百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其中所述的“茶”经考证即为今日的茶。与祖国大陆的茶史相比,台湾茶史虽短,却也有200余年。台湾诗人吴德亮在《台湾找茶》一书写道,“早在300多年前(1645年)台湾就有野生茶树的记载,不过真正发展茶树栽培管理制造,则是近200年前由先民自大陆福建所引进,包括茶种及种植技术等。”民间常言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早已深入民间的日常生活。小小的茶叶饱含着两岸中国人的文化与智慧,在品茶的过程中,茶人追求着一茶一人生的哲理境界,享受的是茶所带来的宁静与平和。  相似文献   

14.
高峰 《统一论坛》2011,(2):77-78
台湾的地理、气候及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生长,是世界有名的茶叶产区。各茶区受不同自然环境影响,产制出的茶叶各具特色与风味,包括绿茶、包种茶、乌龙茶及红茶等。其中,10种茶知名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就被称为“礼仪之邦”,中国茶道中吸收了“礼”的精神,上自朝廷皇家,下至平民百姓皆有茶礼。茶礼在风俗相同、方言相通的闽南和台湾的工夫茶中表现尤为突出。在当地人的“开门七件事”中,工夫茶被摆在首位,谚云:“宁可一日无米,不可一日无茶”。人们习称茶叶为“茶米”,把茶叶冠于大米之前。工夫茶的泡饮自成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大有工夫可言,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饮料,诸如咖啡、可乐等一齐涌入中国大陆,大有取代茶叶市场之势。然而在众多国人品尝过这些洋饮料之后,才愈发地感觉到了滋味甘醇、香气馥郁的上乘饮料,非茶叶莫属。无情的商战不但没有把茶叶挤出饮料市场,相反却提高了茶叶的身价,这也再一次提示国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炎黄子孙祖祖辈辈形成的茶文化只能不断弘扬,使其发扬光大。 不久前,我们随同北京市台资企业协会办公室主任冯奇先生来到了坐落在北京市地安门大街的台湾五福茶艺馆。 这家去年年末开张的茶艺馆,目前是在北京开办的首家与台商合资的高档茶艺馆。 据茶艺馆老板史云松先生介绍,“台湾五福茶艺馆”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09,(5):70-71
台湾茶叶的制作 1.采菁:即从茶树上刚采下嫩叶,刚下来的嫩叶称为采菁。 2萎凋:采菁后须让它脱去一部分水分,这一步骤称为萎凋,萎凋又分室外萎凋及室内萎凋,合计脱去约55%左右的水分。  相似文献   

18.
唐代有位茶博士,名叫陆羽。他毕生研究、宣传茶道,有《茶经》一书传世,被德宗皇帝当面尊称为“茶博士”。现代也有位茶博士,名叫李瑞河。他祖籍福建漳浦县,1935年出生于台湾南投县,世代种茶。从茶叶的种植与制造、销售都有独特的技术与经验,曾荣获林肯大学名誉博士称号。身兼天仁集团、天福集团总裁的李瑞河,以陆羽为师,以弘扬茶文化为己任,为中国茶史写下了全新的一页。他经营的茶叶连锁店、分公司遍布五大洲,达300多家,独步世界茶叶市场。他的事业红红火火,但他仍不满足,因为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座集茶文化大成的茶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基隆永昌茶庄是一家出售台湾高山茶叶的专卖店。老板对茶道颇有研究,以他茶叶的质量和泡茶功夫吸引了一批常客。我的堂侄便是其中的一个。采访路过基隆,在堂侄的盛情鼓动下,不喝茶的我也只好客随主便了,不过讲好了,只逗留20分钟。走进店面并不起眼的永昌茶庄,只见中间摆着一张矮脚圆桌和几张板凳,柜台和一面墙摆放着各式茶叶。店主人和我们寒暄几句,便请我们入坐。店主人名叫谢文雄,50开外,尽管头发灰白,但脸色红润。见到常客,又有来自远方的基隆同乡,他显得有些兴奋。“白色大瓷杯,是‘茶海’,用来泡茶,叫公道杯,长高…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5,(11)
<正>台湾岛内近日爆发茶叶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台"食药署"确认已查出"农药茶"33件,市场下架封存数量逾3.5万公斤。多地卫生主管部门表示将依据相关法规,查处"问题茶"。新一波"食安风暴"扫向茶叶,农药残留超标致使全台手摇杯、茶饮名店、咖啡馆几乎无一幸免。台湾手摇饮料接连出问题,被验出含有农药DDT,台北市卫生局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