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论"被学者们赋予丰富的意义,包括法律信仰内涵、法律信仰的原因、法律信仰实现途径等等。但是,对于这个概念,无论是借鉴还是批判,都需要对其本身进行考察,考察其产生原因、本来意义及影响结果等等。否则,就会偏离其原意。  相似文献   

2.
朱玛 《观察与思考》2001,(10):34-35
<正> 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诸多困难中,笔者认为最深层的、最实质的原因是法律不被信仰。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从而难以完成党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使命。本文就法律信仰与中国法治化的关系做一探讨。一、法律信仰是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础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人们都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对象。如原始社会的图腾信仰,奴隶社会的神灵信仰,封建社会的君主信仰或权力信仰,近现代社会的领袖信仰或法律信仰。人们对信仰对象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9,(12):36-36
许娟在《法律科学》2009年第5期上载文《法律何以能被信仰?——兼与法律信仰不可能论者商榷》认为,社会的转型期法律与现实的不相适应甚至相互矛盾确实存在,这使人们往往对法律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和重新审视的、心理,而法律信仰作为法律权威的主观心理机制,在中国语境下也因此被视为了一种“善良的杜撰”。  相似文献   

4.
看了《民主与法制》第18期《“公众人物”,你是谁?》一组报道,对“公众人物”的概念有了法律上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公共知情权、隐私权等法律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读到公众人物的“忍受义务”,深受启发。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开篇《“公众人物”:监督与被监督的文化思辩》,想从这方面谈几句感想。  相似文献   

5.
郭忠 《前沿》2009,(3):138-142
在近年来的中国法学研究中,法学争议日益多见。本文主要时“权利是否存在冲突”、“法律是否能够信仰”以及“法治是什么”三个比较突出的法学争议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些争议都是因概念分歧而产生,基本上属于语言运用上的分歧。因此,在学术争议中,应对概念运用上可能存在的分歧有清晰的认识,并促进对概念意义的理解。在概念运用上尽管我们需要遵循语言的游戏规则,但概念的生命在于使用,我们无法凝固法学概念的准确意义,因此,法学研究才具备了生命和发展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法律行为制度,即按照当事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设定权利、义务和取得法律效力的制度,始于古罗马。罗马法规定了契约行为、附条件及期限行为、适法行为、表意行为、意思能力等完善的制度,成为法律行为制度产生的基础。1748年,德国十/U立纪启蒙时期理注派学者丹尼埃·奈特尔布兰德首先将法律行为定义为。“设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1804年法国民法典首次使用了“法律行为”的概念,但未阐明其内涵;1805年,德国学者胡果在其《日尔曼普通法》一书中,把“法律行为”的内涵解释为“具有法律意义的一切适法行为”;1807年,海瑟首次科学地解释…  相似文献   

7.
有的学者认为一讲“信仰”就避不开宗教问题,有引导崇拜和迷信之嫌。因此。为了避免人们可能对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体系产生误解,他们建议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领域不再使用“信仰”一词而只讲“理想信念”。而且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就反对把共产主义当成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8.
势增原理是势科学理论的基础与核心。然而,在势科学理论的研究中,部分学者对势增原理的理解仍然存在一些异议。为了使这一理论体系更为完善,可遵循“说明—理解—解释”的致思理路,从势概念的逻辑定义、势增原理的提出及其运行机制出发,探讨“势趋”这一现象与“涨落有序律”以及对称和对称破缺之关系,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认识。势增原理与系统科学的有效衔接,可纠正人们一些直观的模糊性认知,并揆度势科学理论未来发展之趋势。  相似文献   

9.
一、信仰和信仰自由的意义信仰和信仰自由都是含义广泛的概念。对此 ,不同的人的理解、看法和观点是不同的。 1870年梵蒂冈公会议就把信仰定义为“一种超自然的美德 ,凭着这种美德 ,在上帝恩典的激发与帮助之下 ,我们相信上帝所启示的东西是真实的。”这实际把信仰完全等同于宗教信仰。也有人认为 ,“信仰”一词表达的是一种思想上同意的概念。还有人认为 ,信仰是一种自我献身的“赞成” ,是使我们脱离纯理论态度的一种意志上的响应。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信仰“指在无充分的理智认识足以保证一个命题为真实的情况下 ,就对它予以接受或同…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法治这一治国理念在我国最终确立,全社会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法治国家进行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法律信仰构成了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决定了法治社会的成熟度,法治社会要求公民树立起坚定的法律信仰。然而,在我国,公民对法律感到陌生,法律虚无主义观念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傅林奇 《前沿》2013,(17):33-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现有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概念、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等方面,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柳 《今日民族》2012,(3):16-18
达巴信仰是摩梭人的本土宗教。代代相传的达巴经典中蕴藏着摩梭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达巴信仰对摩梭人的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方面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摩梭学者拉木·嘎吐萨这样说:“不理解达巴经典,就不可能对摩梭文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广东东莞判例中引起广泛关注的“贞操权”,只是民间社会的俗称。按照严格的法律概念,“贞操权”应称作“性自主权”,它是指自然人独立支配自身性利益的权利。尽管我国现行法律尚未对性自主权作出明文规定,但从事民法研究的学者,大多认定它是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相似文献   

14.
在初二《法律常识》(下册)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公民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这一 内容时,涉及到“公民的隐私权”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有点深奥玄妙,学生不易理解。甚至 有些法律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教师也把握不好这个概念,也难讲清楚这个问题。本人对法律 比较感兴趣,业余时间学习法律、研究法律,也关注“公民的隐私权”这个问题。在这里, 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学习体会,共同行参考,以利于教学。  一、隐私权的概念  隐私权的出现和发展是19世纪末的事情。现代各国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都十分重视。但 迄今为止并没有一个为公众…  相似文献   

15.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的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取新的力量,当其他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时候,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个民族的精神。” (《社会契约论》第 2卷第 20页,商务印书馆 1980年版 )法律的实现依赖于社会成员对法制的自觉信任和普遍维护,法制观念和法律信仰是实现法制的内驱力。没有对法律信仰的心理基础,任何社会都不能迈进法治社会的门槛。由此可见,法律信仰是中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现实起点。 …  相似文献   

17.
“人生价值”既是“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理论知识又是理解全部人生价值问题的基础。当前一些青年在人生价值问题上存在种种模糊认识,有的甚至错误地理解“人生价值”,片面夸大“自我”的作用,奉行“自我设计”、“自我奋斗”的人生哲学。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人生价值”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尽一致或是错误的。同时,对“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这两个概念的理解难度也较大。所以,在教学中突出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无论是对于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内容,还是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科学的人生观、价值…  相似文献   

18.
徐灼  刘永健 《传承》2009,(20):136-137
法律必须被信仰,而对法律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已有的法律合法性确认之上的。合法性问题是法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构成了法律制度本身得以良性运行的基础和前提。本文通过对法的合法性内涵本质和一般理论梳理,阐述我国的力量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19.
1969年,美国学者劳伦斯·费里德曼曾在一篇题为《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文章中较早使用了“法律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法律文化概念涉及大量有关的思想,涉及到公众关于法律制度的知识、看法和行为方式。此后,法律文化一词便被中西方学者加以研究和广泛的使用。法律文化同文化一样具有整体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实践性,从其时间上的顺序及其总体特征来看,可分为传统法律文化和现代法律文  相似文献   

20.
《协商论坛》2009,(8):36-36
图腾,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而在今天,人们对“图腾”的理解在于精神层面,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