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科技服务业不仅自身对经济和就业作出贡献,还能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十三五"期间,我省有必要进一步创新科技服务模式、优化科技服务业结构,推动科技服务业集聚发展。一、聚焦特色,塑造品牌效应。遴选和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机构,完善服务基础设施,促进科技资源向其集聚,打造服务品牌。推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提档  相似文献   

2.
《群众》2020,(2)
正《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支持虹桥、昆山、相城等省际毗邻区域开展深度合作。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响。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是提升长三角区域产业技术水平、支撑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打造虹桥-相城产业创新联合共同体,成为进一步明确长三角城市分工,实现中心城市错位发展,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实践探索。发挥枢纽优势,加速创新要素共享。苏州高铁北  相似文献   

3.
张廷银 《人民论坛》2020,(10):74-75
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集聚体内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产生"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协同效应,最终有利于提高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创新发展。产业集聚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资源禀赋是产业集聚的最初诱因、人才集聚是产业集聚的重要保障、成本优势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动力、创新网络则是产业集聚的制度基础。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推动者,政府对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此可改善基础设施、完善服务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创新制度体系、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产业聚集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综合能力与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和拉近社会距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文章对创新创业促进就业的路径进行分析,提出了优化创新创业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创业与就业协同育人机制、组建强化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育人队伍、拓宽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等思路和方式,不断提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长期以来,基础设施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提升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模式的不断进化升级,原有基础设施开始难以满足社会高效运作的需要,"发力于科技端"的新一代基础设施建设契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越来越受  相似文献   

6.
刘艳红  罗晓蓉 《人民论坛》2012,(26):238-239
产业集群具有协作效应、制度效应和创新效应,对于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唐秦一体化产业集群的培育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未来唐秦一体化的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可以主抓港口产业、文化产业、钢铁产业和葡萄酒产业,在一体化中合作共识是前提,制度创新是保障,品牌优势是引领,基础设施是条件。  相似文献   

7.
<正>国发[2015]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助推淮安跨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道伦 《群众》2014,(3):47-48
<正>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推动发展。当今世界,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竞争力的关键性因素。作为地处苏北欠发达地区的新兴工业城市,淮安的科技创新能力整体还比较薄弱,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不多、高新技术产业不强、高层次创新人才欠缺。对致力于打造苏北重要中心城市的淮安来说,如何把握关键、破解难题、实现弯道超越?我们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是靠科技和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叠加。载体打造集聚创新资源。近年  相似文献   

9.
产学研合作是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全社会高端智力资源高效和谐向企业流动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最终实现经济转型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体系是区域和产业创新网络的有机结合,能有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对创新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培育企业主体、激活技术源头和创新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同步提高环境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绿色创新战略是应对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手段,而准确评估产业绿色创新效率,找准影响产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关键因素是制定绿色创新战略的前提。以污染密集型产业为例,将能源投入和环境污染纳入产业创新效率的核算框架,构建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标,对中国工业部门污染密集型产业2002—2015年绿色创新效率进行动态测算,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对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22个污染密集型产业2002—2015年绿色创新效率呈明显提升趋势,多数产业主要依靠绿色技术创新获得效率改进。环境规制、外资进入均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具有显著的影响,研发投入对绿色技术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理论角度解释科技创新在城市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及发生机制,并选取10个样本城市分析我国目前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最后提出一些提高城市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为主题,综述了盘锦市实地调研工作情况,分析了盘锦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不断提升创新意识,科学谋划合理布局;突破经济重点,促进全面转型;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保障发展质量;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生态补偿的财政支持等四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海峡西岸”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厦漳泉则是海西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开展厦漳泉环保同城化研究,对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从推进厦漳泉环保同城化重大意义及基础条件入手,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环保同城化成功经验,提出推进厦漳泉环保同城化的对策建议: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突出重点合作领域;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使厦漳泉建立起一整套相互合作义互相制衡的体制机制,使区域内各城市在安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时,既充分考虑本地的环境承载能力,更考虑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避免以邻为壑。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保协调发展,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12年生念环境继续改善,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4.
辽宁国有企业在改革创新过程中面临着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等一系列老工业基地历史遗留问题,这是涉及到民生、发展的大事,关系着辽宁和谐稳定的大局。要着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生命力和风采。  相似文献   

15.
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中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衰退和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突出等严峻形势.为此,该文结合国内与国外转型发展较好的城市案例,建议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因时、因地制宜,不同发展周期、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转型应选择不同转型路径,同时注意发挥企业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进我国科技体制创新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是把自主创新作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而良好的制度安排和制度创新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现行的科技体制不仅滞后于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还存在很多与推进自主创新战略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从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现行科技体制,就我国科技体制的创新进行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该文从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新形势出发,就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与发展道路的选择进行了探讨,并从主导产业的选择和产业结构重构的角度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必须大力实施开放先导、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三大战略,形成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开放战略为主导、科技创新战略为支撑的战略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环境问题、环境治理和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与政治之间存在关联。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的选择有其政治上的动因,也需要考虑政治因素。这之中所蕴涵的逻辑关系就是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政府环境治理能力向度上中国城市环境治理信息型政策工具选择的政治逻辑主要表现为提升中国城市政府环境政策能力、环境监管能力、环境正义维护能力和环境制度创新能力需要选择信息型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的现实要求,要保持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要实现快速发展,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没有金融的带动,就没有高新技术的持续开发和产业化。要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进一步创新体制、制度和机制。该文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科技创新与金融融合存在的问题,从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科技投资、政策性科技与金融结合等角度,提出有利于科技创新型的金融支持体系和服务平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曾宪奎 《长白学刊》2021,(2):101-108
双循环发展格局的核心在于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体地位。国内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是我国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两个主要原因。鉴于当前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的任务主要包括:加快技术创新、人力资本等高端生产要素的培育;强化工匠精神,稳步提升产品质量,推进质量强国战略;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做好风险控制;加速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相关机制体制。强化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并不意味着否定国际大循环,相反国际大循环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依然十分重要。在推动国内大循环发展中,必须注意防止极端思想、以经济发展质量提升作为首要目标、处理好经济安全和经济效率关系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