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王太明 《桂海论丛》2021,37(2):90-96
绿色发展是内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的发展于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打造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动态平衡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塑造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型生态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教育引导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其面临着认知困境、管理困境和发展困境,抑制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效能。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应当完善绿色教育体系,提升公众生态治理参与能力;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健全生态治理组织管理体系;优化政策支持机制,培育绿色发展动能。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盘锦市地处辽河、大辽河入海口,拥有118公里海岸线,幅员面积4071平方公里,人口128万。是辽宁"五点一线"的重要区域和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有青春之城、湿地之城、生态之城和石油之城的美誉。  相似文献   

3.
徐欢 《传承》2012,(14):82-83
资源型城市作为一类城市,曾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资源的储量是有限的。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资源型城市开始逐渐失去发展优势。立足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律,通过对湖北省黄石市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实践的分析,提出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关于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指出,中国一些资源型城市目前面临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衰退和环境破坏严重、可持续发展发展问题突出等严峻形势.为此,该文结合国内与国外转型发展较好的城市案例,建议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应该依靠科技创新,因时、因地制宜,不同发展周期、不同资源类型的城市转型应选择不同转型路径,同时注意发挥企业在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5.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有多种方式,可以培育接续产业,使支柱产业摆脱自然资源约束;也可以通过延伸原自然资源产业链条,开展资源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节约资源使用等办法,延缓城市衰退;还可以兼顾上述两种方法,采用多元化的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6.
资源型城市是指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迅速崛起,又随着资源的渐趋枯竭而走向衰落的城市.为避免资源型城市走向衰竭和衰退,需要寻求和探索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成功之路.从国内外经验来看,解决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循环经济这一全新理念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2002年以来,辽宁省阜新市结合城市经济转型,一直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张旭光 《前进》2011,(7):25-26
孝义市从本世纪初开始探索实践资源型城市转型之路,并于2008年在全省率先启动资源型经济转型战略。特别是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后,放胆先行先试,资源型城市转型取得了初步成效,经济社会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龙子午 《中国发展》2013,13(2):9-12
该文分析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资源定价偏低、产业布局不合理和发展理念不科学等,建议借鉴德国鲁尔地区的成功转型,以经济转型为核心,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推动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应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政策。  相似文献   

9.
王建鸣 《政策》2012,(1):77-79
黄石市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三大战略"为统领,以促进经济生态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为目标,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强化生态重建,引领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重塑产业发展模式产业是经...  相似文献   

10.
郑国强 《人民论坛》2010,(4):114-115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全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一定破坏。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发展替代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海峡西岸”发展战略已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全国战略,厦漳泉则是海西建设的重要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开展厦漳泉环保同城化研究,对推进科学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意义。该文从推进厦漳泉环保同城化重大意义及基础条件入手,学习借鉴其他城市环保同城化成功经验,提出推进厦漳泉环保同城化的对策建议: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及原则;突出重点合作领域;建立健全保障机制。使厦漳泉建立起一整套相互合作义互相制衡的体制机制,使区域内各城市在安排生产力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时,既充分考虑本地的环境承载能力,更考虑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避免以邻为壑。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保协调发展,使海峡西岸经济区到2012年生念环境继续改善,到2020年生态文明建设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镇产业接续机制与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提出“在资源鼎盛期率先打造产业接替的基础条件、规避资源枯竭后再进行转型的世界性难题”的观点,指出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的结构设计是解决矿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与生态环境之间尖锐矛盾的有效途径.以平朔矿区为例,从循环经济角度,分析了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了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结构设计的目标、原则和依据.在矿区现有资源和条件基础上,构建了两条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一是以煤为主,电、化、硅铝、建材并举的黑色工业产业链;二是以土地复垦与复垦土地利用为主,种、养、加一体化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对其产业链的结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矿区工业-生态产业链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生态产品是生态文明的物质载体。建立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制度是在微观领域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推手,是促进对外贸易转型,破解技术性贸易壁垒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的迫切需要。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有助于加快企业出口通关速度、有助于进口国对配额及设限进口产品的快速识别、有助于产品销售等。当前加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工作的重点是积极开展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将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纳入各省市战略规划,加快推进PEOP的国家品牌化。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20年的"六山六水"民族调查,基本摸清了贵州民族经济的主要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提倡创新意识的今天,对民族经济调查进行反思和前瞻,加强小集镇建设,完善城市网络体系,实行城乡互动,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我国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动力发生变化,东北地区制造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提升发展效益、增强质量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新常态下东北地区制造业面临新旧动能转换的困境,"两难挑战"和"双端挤压"压力并存,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步伐缓慢,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接续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打造区块链新兴产业生态,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塑人才资源优势,推进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推动东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李晟  郧文聚 《中国发展》2013,13(2):23-26
伴随中国城镇化迅猛发展,大中城市周边集体建设用地已经成为城镇化的主要区域。全国各地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转变增长方式、完善土地管理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该文在总结各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验基础上,提出在大中城市周边区域率先建立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促进城市周边区域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目标,并就完善集体经济组织主体地位,发挥政府引导、协调、管理和监督职能,鼓励、扶持产业支撑,深化城镇社会保障和就业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和城乡综合管理体制创新等问题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7.
张云龙 《中国发展》2013,13(3):80-83
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该文认为,铜陵市作为中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应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机遇,针对产业转型的突出问题,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发展的实现途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贵州作为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资源型省份,必须紧紧依托我省丰富的资源优势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发展观,建立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大后续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加快城市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社会发展机制,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资源型城市和地区发展转型,使资源型城市和地区...  相似文献   

19.
生态安全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无论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做出怎样的考察,问题要在人类实践中才能获得根本的解决。环境保护、生态修复是人们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浅层生态实践活动,而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则是当前人类经济发展必要的实践转向。实践的生态学转向是当代生态文化与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