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区别于社会冲突的"社区冲突"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借鉴西方城市社区冲突的理论积淀,对中国城市社区冲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运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西方的基层社会在类型划分、权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为城市社区冲突研究的中西方对话提供了可能。中国普遍存在的"社区参与不足、社区冲突却很多"的现状,是一大"中国特色"。真正破解制约我国和谐社区建设的社区冲突难题,需要不断进行理念和制度创新,从理念上克服"谈冲突色变"的恐惧心理,推进社区自治的体制建设,促进社区参与,有效提高国家公权对社区冲突"制度化"的整合能力,引导更多的社区冲突在社区层面上解决。  相似文献   

2.
联防联控的社区治理机制,成为抗疫"中国经验"中的一大亮点,包括党领导下的"全政府"社区治理机制;以全民抗疫为主线形成了"全社会"社区治理机制;以社区"微服务"为特色形成了联防联控主战场等经验。反思疫情中联防联控社区治理机制实践中暴露的短板,应采取打造社区治理"弹性共同体"、构建社区"综合韧性治理平台"、形成社区"信息直达机制"、优化社区治理"应急反应流程"等对策。  相似文献   

3.
怎样理解社区建设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中国的社区建设?如何理解社区建设中的国家、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是中国社区建设亟需回答的基础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立足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事实、经验,提出社区建设超越了公民社会建设领域、国家政权建设领域,是中国努力实现社会现代化的一种国家战略。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是以社区建设为路径,在共产党领导下,以社会责任为基础,重塑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共同推进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社区建设的中国道路尚未成熟,仍处于实践过程之中。政府主体性错位、社会主体性虚弱、市场主体性缺失是中国社区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性问题。公民社会理论、国家政权建设理论"、第三领域"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社区建设的过程和事实,需要建构一种以责任为基础的"主体性互构理论"———政府主体性、市场主体性、社会主体性在社区建设中交互建构。  相似文献   

4.
社会治安体制改革的重点与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治安体制急需从多个方面进行改革,比如城市管理、消防、交通管理、社区矫正、保安行业管理等等。结合社会经济变迁的趋势来看,在未来的五至十年里,中国社会治安体制的建设需要着力于"严厉打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社区警务战略"、"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加快保安行业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工作。长远来看,中国社会治安体制应该坚持社区导向,着重发展社区警务战略和社区矫正工作,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治安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几年前,提起"社区"和"社区建设",大多数中国人还十分陌生.几年后的今天,谈起城市话题时,许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社区"或"社区建设"挂在嘴边.特别是中办发[2000]23号文件下发后,社区建设更是在全国掀起了一股热潮.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与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给中国的社区治理提出了"结构性"的挑战,呼唤我国社区治理走向多元协调的"协同治理",强调在政府主导下形成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服务者共同提供社区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的格局。这一模式的形成,为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与条件。社会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社区治理理念,以其恢复、预防和发展功能,以及专业化职业导向,为实现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新的人才资源、组织资源与方法介入。  相似文献   

7.
吕耀怀  杨璐 《湖湘论坛》2007,20(2):80-83
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管理"为主并辅之以"街居管理"的基层社会管理模式,是当时历史条件的必然产物.在社会转型期,计划经济条件下适用的"单位管理"及"街居管理"模式已不再适用.于是,西方国家的"社区管理"模式被介绍到中国.但当代中国社会不能简单地模仿西方,而应当立足于本国国情,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从社区发展的终极目标--社区自治来看,我国现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应该也必须逐步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社会后果之一是",社区"观念和"地理社区"成为基础性社会结构因素,国家与社区的关系成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福利理论角度,运用文献回顾方法,首次系统划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区工作历史发展阶段,概括社区工作若干结构性特征,全面梳理城乡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主要政策法规,重点分析社区生活环境、社区问题、社区需要与国家-社区关系模式的战略转变状况;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区福利体系框架,界定社区福利体系框架的范围内容与优先领域,简要总结中国社会国家-社区互动关系模式。在构建和谐社区环境下,笔者针对中国社区福利体系建设提出若干战略思考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城市社区民间组织存在与兴起有着复杂的背景,它既是我国"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转轨的产物,也是国家一元化结构向国家、市场、社区三元化结构转型的结果。此外,单位社会职能外溢、城市社区人口结构变化、城市居民闲暇时间增多等也是社区民间组织兴起的重要原因。文章描述了我国社区民间组织发展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26日,由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资助、广州市公益慈善联合会和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联合主办的"汇丰社区伙伴计划"在广州社区节正式开幕。广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韦锦坚、广州慈善联合会会长王先胜、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行长李惠乾出席并参与了开幕仪式。开幕仪式现场以丰富的慈善活动和特色节目围绕"社区一家"的主题,展现了广州社区建设的丰硕成果,为广州建设"慈善之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单位制消解和社区建设勃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体制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但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的基本社会构架,单位并没有完全退场,而是以"隐形在场"的形式继续发挥影响。在典型的单位社区场域内,单位的"隐形在场"一般表现为"权力资本"的潜在运行、"文化资本"的历史积淀和"关系资本"的内在延续三种主要形态。可见,在后单位社会来临的背景下,单位元素虽然开始褪色,但仍通过"隐形在场"的方式影响着社区建设的模式选择与发展进程,对于新时期社区的公共性建构及其功能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单位社区而言,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单位"与"社区"之间的关联,成为新时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活动展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借助政府资源的外部输入,中国城市社区在办公硬件、组织人员配备等方面逐步完善,但随着这个阶段的逐步完成,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习惯于依赖外部行政力量推动社区建设而导致的社区工作行政化弊端逐渐加深。仅靠政府部门行政力量外部推动社区建设的思路已不合时宜,中国城市社区发展的重点应逐渐从外部"多予"向内部"放活"转移,由社区工作行政化向社会工作社区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3.
充分发挥集中"村改居"社区经济的功能,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选择,是增强居民的社区认同律、参与率和创业、就业率的重要途径。文章深入探讨集中"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加快集中"村改居"社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正2017年12月12日,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社区创新与发展大会暨全国智慧社区建设博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大会以"共享、融合、创新"为主题,深度聚焦我国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创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公益时报》社、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社区服务业工作委员会、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农村社区工作委员会等单位协办。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养老已成为全社会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目前在养老领域内出现了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方式,但总体收效甚微,特别是社区养老作为一种最符合当前国情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养老方式,在推进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社区产生的效果相差甚远,有些甚至出现了"政府花钱、社区挨骂、居民反感"的情况。本文从场域理论的角度对社区养老的各方的惯习进行研究,试图找到社区养老各方满意的平衡点,以促进社区养老工作的推进。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渐解体,我国城市社会实践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巨变,这使得旧有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单位制逐渐被新型社区体制所取代。相对于西方自下而上的社区发育实践来说,我国社区建设走的是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理论界必须具有高度的理论自觉意识,认真对待我国社区建设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中国特色的社区理论。本文从历史背景、历史使命、实践历程、实践模式等方面入手,梳理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内在逻辑,并初步概括出社区建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7.
杨斌 《重庆行政》2008,(3):67-67
社区党的建设是党建工程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撤村设社区居委,以及原村民"农转非"作为当前中国城市化重要标志,为社区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重庆南坪镇走在了改革发展的前沿,镇属南塘苑社区于2007年7月基本完成了城市化既定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城市社区治理视为一个场域,研究如何对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进行有效的社区治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地阻断流动人口与其户籍地有关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支持的同时,在流入地的社区生活层面,又未能形成吸纳流动人口、鼓励其社会参与的开放机制和环境,削弱了本已稀薄的社会资本,使"弱社会"更弱。要实现合作共赢的治理目标,离不开一个具备深厚社会资本存量的社会,故而,流动人口社区治理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社会资本,改变社区"弱社会"的状态。基于对流动人口社区治理场域中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这五大主体的场域位置和关系构型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中国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并据此得出结论:以国家和社会的双向互动为基础,改变"强政府,弱社会"的基层格局,重塑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结构,才能有效地实现社区的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19.
社区警务与我国公安工作的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公安基层基础工作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对公安部党委提出的"三项建设"工作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应立足社区以提供全方位的警务服务为先导,着力提高社区民警信息化应用能力、规范社区民警执法理念、改善与密切警民关系,实现警民携手、并肩合作,共同治理社区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20.
从"江村"调查到"行行重行行"的社区研究历史轨迹,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为认识中国社会及走出社区研究困境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研究指出,拓展个案法试图建立微型社区研究的宏观视角;而历史比较研究则希望比较更广阔的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呈现的事件及行为;同时,本土化乡村社区研究也出现了第三种路径: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相结合,它们一起构成当下质性社区研究方法论上的三种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