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文和 《群众》2022,(7):36-3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江苏在建设“强富美高”现代化征程中,不断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转化为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增强战略主动,  相似文献   

2.
杨江华 《群众》2022,(11):31-32
<正>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近年来,南通市海门区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机遇,锚定“对接沪苏桥头堡”目标,传承先贤张謇先生“为天下惜人才”的宏大志愿,积极推进“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全链条建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生态圈,打造创新要素富集、创新活力涌动的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全区人才总量超过23万人,  相似文献   

3.
潘冬铃 《群众》2022,(4):31-32
<正>建设国际化智造名城、打造长三角中轴枢纽,是常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的关键定位。瞄准新定位,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有助于进一步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是常州抢抓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重大机遇乘势而上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顾晓彬 《群众》2023,(20):28-29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坚持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治本之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近年来,常州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城市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奋力描绘美丽常州新画卷。  相似文献   

5.
《群众》2022,(5):9-10
立足新起点,奋进新征程,常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要求,坚决扛起“三大光荣使命”,紧扣“六个显著提升”奋斗目标,大力实施“532”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长三角交通、创新、产业、生态、文旅中轴,加快打造长三角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物流中心、休闲度假中心,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发展和安全示范区建设水平,高标准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努力为全省现代化建设贡献常州力量。  相似文献   

6.
陆秋明 《群众》2023,(4):40-41
<正>金坛区位于常州西部、长三角地理中心,素有“江东福地”之美誉。近年来,我们锚定“最美新城区、最强增长极”发展定位,奋力抢抓撤市设区、一体化乃至同城化等重大历史机遇,敏锐抢占新能源产业风口,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区、工业立区、项目兴区”战略,为常州建设新能源之都勇当先锋、勇挑大梁,成功走出一条“引进龙头项目、形成特色产业、  相似文献   

7.
戚湧 《群众》2022,(4):42-43
<正>产才融合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产业向高端迈进的必然。省委书记吴政隆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围绕数字经济重点领域、产业园区主战场、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更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这为江苏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对接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导向。江苏要围绕产才融合做文章,寻找有效抓手,探索实施路径,致力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产才融合”的生动局面。当前,江苏聚焦制造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8.
范燕青 《群众》2011,(1):58-58
经历了“十五”夯实基础、“十一五”局部加速,常州站在了“十二五”转型发展的新起点上。 面对区域竞争、产业竞争、人才竞争“干帆竞发”的新挑战,500万常州人民使命在肩,豪情满怀。  相似文献   

9.
《今日上海》2008,(2):43-44
去年12月在常州召开的长三角第八次经济协调会上,围绕即将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和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的“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和区域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重要文件.与会16个城市签署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合作(常州)协议》,确定了2008年度长三角区域合作的重点,包括港口合作,旅游标志规范设置、交通卡互通、协调会建设、统一大市场、世博主题体验之旅、环境保护等七方面专题。同时,会议围绕城市合作增设了3个重要的专题。即第一,建设长三角统一大市场,拟于2008年通过跨区域整合建立长三角区域性行业协会;  相似文献   

10.
为顺利实现“富民强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快人才资源开发、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对常州新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常州新一轮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11.
孙莹 《群众》2013,(12):I0053-I0054
2013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建设江苏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不是从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等方面比长短,而是在聚焦产业发展需要、建设人才发展环境、深化人才服务上做文章,使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变成了人才量能裂变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2.
<正>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将人才工作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人才工作与地方发展、产业基础、医疗教育、交通区位、人文环境等密切相关,应强化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合力共为。在实践中,常州市提高党管人才政治站位,把握点与面、高与实、乐业与安居三对关系,以“量需”“适才”“拴心”引育人才。2022年,常州引进各类人才11万名,目前全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0万名,青年就业见习基地达到500多家。  相似文献   

13.
覃黎魁 《传承》2012,(7):32-32
近年来,贺州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眼于欠发达后发展的市情,以解放思想为动力。积极实施“人才兴贺”的战略,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创新政策文件,启动实施引才育才“双千计划”,持续开展“市校合作”工程,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人才基础性建设,各类人才活力竞相进发、聪明才智充分涌动的崭新局面正在形成。实践表明,做好人才工作,必须抓好引才、留才、用才这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王瑾 《群众》2022,(11):62-63
<正>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产才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江苏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全面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靖江产业基础扎实,拥有14个工业门类6500余家制造业企业,进入工业化中后期,迫切需要依托人才资源来引领和支撑产业转型。我们将锚定“长三角智造市”目标定位,坚持以产聚才、  相似文献   

15.
杭天珑 《群众》2008,(10):63-64
在组织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常州来说,就是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围绕选干部、配干部、聚人才、强基础、激活力的目标要求,大力实施“六大工程”,突出一流干部队伍建设,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人才市场一体化工作进入了快速化、深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人才开放性、流动性、竞争性、共享性等特征更加明显。作为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南京准确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开创人才优先发展、创新发展、引领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7.
王文一  陈伟龄 《群众》2013,(5):I0050-I0051
当前,各地招才引智新招迭出。常州市发挥创投公司的作用,提高创业人才引进的科学性和成功率,创新了引才思路。 2006年9月,常州开始全面实施“干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先后引进8批人才,共645人,有70%的项目正式落户。和其他地方一样,常州也是按政府主导模式来操作。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3,(10):67-68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正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新的驱动力。近年来,丹阳以尊才重才爱才的大情怀、引才育才用才的大智慧、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大气魄,开创了人才辈出的新局面。尤其是在引导企业、民营资本扶持人才,鼓励创业人才与民间资本有效结合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钱能 《现代领导》2011,(1):36-36
近年来,江苏省吴江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乐居吴江”的战略目标.积极探索一条结合苏南实际、体现吴江特点的发展新路子.增强城市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增强人才的综合实力;构筑发展优势、竞争优势,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战略优势。实现“乐居吴江”战略目标,需要各类人才全方位的参与;全面推进人才创新创业创优.又能激发“乐居吴江”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20.
《浙江人事》2009,(2):23-23
象山县在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实施“人才活力工程”,强势推进人才本土化。一是拓宽引才引智渠道。大力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开辟人才创业“绿色通道”,通过市场招聘、项目引才引智、引资引才等形式,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的协作与联系,采取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吸引各类人才参与象山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