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星(以下简称A、B星)于2008年9月6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目前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并在轨延寿运行。A、B星在轨呈180°相位组网运行,分别搭载有两台多光谱CCD相机,星下点分辨率30米,拼接幅宽大于720千米,通过严格的视场匹配可在48小时内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或对全球任意地点(极点除外)实现一  相似文献   

2.
环境减灾A、B两颗光学星(以下简称A、B星)于2008年9月6日一箭双星成功发射,目前已超过3年的设计寿命并在轨延寿运行。A、B星在轨呈180。相位组网运行,分别搭载有两台多光谱CCD相机,星下点分辨率30米,拼接幅宽大于720千米,通过严格的视场匹配可在48d,时内对中国境内及周边地区实现无缝覆盖观测,或对全球任意地点(极点除外)实现一次观测,具有很强的数据获取能力。  相似文献   

3.
2003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正式立项。根据国家计划,小卫星星座系统拟采用分步实施战略:“十五”期间,采用“2 1”方案,即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初步实现对灾害和环境进行监测的能力;“十一五”期间,实施“4 4”方案,即发射4颗光学小卫星和4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组成的星座,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灾害和环境的动态监测。“十五”期间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载有宽覆盖多光谱可见光相机、红外相机、超光谱成像仪、合成孔径雷达四种载荷。星座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宽…  相似文献   

4.
《中国减灾》2012,(1):18-18
2011年,环境减灾星座和卫星运行管理系统继续稳定运行,截至2011年12月31日,环境减灾星座A、B星(以下简称A、B星)已经稳定运行1210天。本年共安排工作计划56期,其中应急计划4期;安排A、B星成像2165轨,实际有效成像率达98.2%,成像时间累计467.8小时;获取遥感影像22.3万景,其中CCD影像7.6万景、超光谱影像13.6万景、红外影像1.1万景,保证了对国内及周边区域两天一次的覆盖,  相似文献   

5.
2008年9月6日,我国自行研制的减灾卫星星座(全名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的A、B两颗光学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发射成功。由此,我国民用卫星大家庭中又增添了一颗耀眼的新星。目前,减灾卫星星座已稳定运行了两年多时间,在浩瀚的太空中,两颗卫星就像一双关注地球冷暖的千里眼,日复一日地为人类获取灾害信息做出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苑迪 《中国减灾》2008,(9):F0002-F0002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我国首个用于灾害监测预报的“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从1991年到2008年,“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经过17年的建设.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和汗水.终于初战告捷。成功发射“环境减灾”A、B星,是提升我国综合减灾能力、构建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的重大举措,它具有大范围、全天候、全天时、动态的强大灾害监测能力,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的减灾救灾技术支撑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应急救助指挥体系提供了良好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2,(23):59
11月19日6时6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C星送入预定轨道。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发射现场观看了卫星发射,并慰问了卫星研制人员和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环境减灾星座C星的发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决策部  相似文献   

8.
11月1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以下简称“环境减灾星座”)C星送入预定轨道。国家减灾委副主任、民政部副部长姜力在发射现场观看了卫星发射,并慰问了卫星研制人员和发射基地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9.
2008年9月6日11时25分,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丙火箭顺利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A、B卫星送入太空。这是我国减灾工作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家减灾委主任回良玉第一时间发来贺信,对卫星成功发射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0.
据央视国际报道,近日,记者从国家航天局了解到,我国计划通过国际合作,在今后5年内发射8颗人造卫星,以建立世界上首个覆盖全球、用于减灾和环境保护的卫星群。这个卫星群的计划得到了国家批准,目前已经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正在进行工程研制阶段。它将优先用于亚太地区的自然灾害防治及环境保护,也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目前,已有一些亚太国家表示愿意参与这个项目。中国国家航天局外事司司长罗格介绍我国计划在2006年左右完成三颗卫星的发射,在2008年完成整个系统,也就是八颗卫星的发射。据了解,这八颗卫星组成的星座将是世界上首个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防科工委作为中国航天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为防灾减灾服务。五年来,我国相继发射了气象、海洋、资源三个系列共计5颗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第一阶段共计3颗卫星)也在立项,并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为保证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以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对航天技术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国防科工委做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海洋卫星潜力,积极为防灾减灾服务目前,用于防灾减灾的卫星主要是对地观测卫星。1998年在长江和松…  相似文献   

12.
《春秋》1997,(6)
科学家说,人们发现了围绕天王星运行的两颗新卫星,这使天王星卫星总数增加到17颗。最新发现的这两颗命名为 U1和 U2的卫星相当小,直径分别为80公里和160公里,并且部以不规则的倾斜轨道围绕天王星旋转。在通常情况下,卫星都是以环绕行星赤道的轨道运行的。发现这两颗卫星的天文学家之一、康奈尔大学的约瑟夫·伯恩斯说,其中一颗卫星颜色鲜红,表明这颗卫星的表面覆盖着受到来自太空的高能粒子轰击的碳氢化合物。科学家在进一步观测之前,尚不知道第二颗卫星的颜色。伯恩斯在一次谈话中把这两颗卫星描述为“巨大的不规则黑冰和脏东西块”。它们在被天王星捕获之前,环绕太阳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又发射回收一颗卫星这颗卫星是八月五日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五天,开展科学探测,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下的技术实验。这颗卫星装有法国马特拉公司的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是中国第一次为外国公司提供卫星搭载服务。八月十日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回收了这颗卫星。中国从一九七五年至今已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八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回收成功率达百分之百。△五年育出三百多农畜新品种由二百多个科研、教育及生产单位所组成的科技攻关队伍,五年间共培育出三百多个农畜新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橡膠、榖物等十大作物系列,以及瘦肉型猪、黄羽肉鸡、三杂交鲤和美利奴羊等。三百多个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十大作物新品种,在三年内累计扩大种植面积达两千六百六十  相似文献   

14.
一、2010年1月15日,民政部纪检组长曲淑辉赴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1号院,视察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新办公大楼基建工程。二、2010年1月26日,"环境减灾小卫星星座在减灾领域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国防科工局验收评审。项目研究成果有效提高了环境减灾A、B卫星数据在减灾领域应用的业务化、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5.
GPS是英文GlobePositionSystem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的缩写。特指目前正在运行的美国“导航星”系统。该系统是美国防部于1 973年投资 1 0 0亿美元研制的供军方使用的第二代导航系统。由分布在距离地球表面 2万多公里空间轨道上的 2 8颗卫星组成 ,其中 2 4颗为工作卫星 ,4颗为备用卫星。这些卫星连续向地球表面发出无线电信号 ,包含授时、导航等信息 ,覆盖了地球表面。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同时接收其中四颗以上卫星的信号 ,通过接收点的计算 ,就能确定出接收点的准确位置图 1 卫星定位示意图(见图 1 )。美国政府对这个资源向全球有限制…  相似文献   

16.
《时事资料手册》2007,(4):113-113
2007年6月1日零时8分,长征系列火箭托举“鑫诺三号”通信卫星奔向太空.这是自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发射以来,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00次飞行。 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到中国航天员两度飞天.从成功发射28颗国外制造的卫星到首次出口整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的一次次腾飞.让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一个个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7.
声音     
“‘探测一号’卫星可以说是 中国首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2003年12月3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永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双星计划”全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第  相似文献   

18.
李利 《中国减灾》2003,(1):53-53
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联合上报的“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于200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研发。此项目已被纳入中国“十五”期间民用航天发展计划,是我国航天计划中五大卫星系列(气象、资源、海洋、灾害与环境、科学技术实验卫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的建成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灾害与环境监测、预报及评估的水平。项目第一阶段,2006年前,由东方红小卫星公司负责,先发射两颗光学小卫星和一颗合成孔径雷达小卫星,地面接收及应用系统由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负责组织实施。系统全部…  相似文献   

19.
航天——“五量一船”游太空 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我国共发射“五星一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2004年,我国计划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9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20.
杨思全 《中国减灾》2009,(12):57-57
11月12日,国家减灾中心(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环境减灾A、B星在轨运行一周年暨减灾应用服务大会”。会议主要介绍了一年来环境减灾A、B星运行管理、减灾应用、关键技术研究、用户服务等工作开展情况,介绍了国家减灾中心f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数据产品服务办法,签订了用户合作协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