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国族是民族与国家的结合。国族需要具有自主性,需要成为追求各个族群公共利益的独立的行动主体,遵循超越于族群特殊性的公共文化道德理想。国族的自主性是实现有效国家治理的必要条件。国族具有自主性才能成为各民族的共同体,赢得各民族的认同,才能为公民的自主性提供共同善的根基。“中华”是一种超越性的公共精神和自主性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自主性的建构是在使公共利益成为国族行动的依据,是在塑造各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中华民族现代自主性的建构需要确立个体反思的主体性,肯定“中华”观念的合理性,确立各民族成员政治身份的同一性与政治参与的个体性,实现中国公共生活的民主化与民众权益的公平和平等。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共同体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具有国族意义的中华民族却是从近代开始出现的。近代中国国族的形成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主观构建。近百年的历程中,中国的国族构建蕴含着国族构建的一般特征,但也展示出特有的构建路径与模式,这种特定的构建道路也影响和制约着国族的基本形态。经过近百年的构建历程,中华民族基本上完成了国族构建的历史任务,从一个传统的自在的民族,逐步转型成为具有国族意义的现代民族。但中国的国族构建仍然是初步的,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甚至是不完整之处,中国国族建设的任务仍然繁重。回顾国族构建的历史,对于当代中国国族建设的顺利展开和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建设,即中国的国族建设,是由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而引出的一个重大命题.肇始于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国家构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画上了句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民族国家实质上是一套保障民族认同于国家的制度安排.民族国家构建了国族,国族又承载着民族国家的制度结构.而国族是政治构建的产物.反观中国的国族建设,“应有”与“现有”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因此,必须加强中华民族建设.这是一项筑牢国家政治安全根基的基础性工程.推进中华民族建设,需要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更需要探索中国特色的国族建设之路.其中,还必须处理好少数民族权利保护等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
周平 《思想战线》2019,45(1):56
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将国民凝聚为整体并支撑中华现代国家的中华民族,再次被凸显于历史舞台的显著位置,中华民族研究的热潮随之出现。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研究中,国家视角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今天将中华民族加以凸显的现实要求。国家视角的中华民族研究,把中华民族置于世界近代以来民族形成的宏大视野中考察,注重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属性及其伴随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而形成的过程中沉淀的国家内涵,突出中华民族对于中华现代国家的支撑性,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对于今天国家治理和发展的资源价值,将中华民族研究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这一视角的研究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各个侧面,但有一些议题在当前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未竟的工程——国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代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与国家相互依存: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现代国家建构必须以国民建设作为根本。这一点为清季知识分子和西方思想巨擘所认同和践行。启蒙思想家梁启超等人开启的国民建设工程在近代历史上曾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随着阶级、集体等政治观念的传入,国民建设成为一项未竟的工程。时下,国民建设依然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基础,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原因,国民建设的条件已发生根本性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淬沥历史文化之精华,采补西方国民建设之经验,继续推进国民建设。  相似文献   

6.
今天中国的政治文献、学术研究和媒体话语中,"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中华民族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已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显要位置。而中华民族地位的凸显,是由其自身具有的资源性价值所决定的。从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历史长时段来看,在民族国家构建、国家陷入生存危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中华民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不同于当代中国语境中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中华民族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涵着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具有深刻的国民整合功能,从而成为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好中华民族的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从概念的提出到政治实体民族的建构,其行动逻辑就是建立中华民族的主权国家。中华民族的中国国家属性,决定了中华民族是现代中国的国家形式。中华民族的国民特征、中华民族与"56个民族"、中华民族内各族人民及其关系,所有这些在彰显中华民族国家形式的同时,也呈现了中华民族国家形式不足的状况。中国崛起与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实现,要求强化中华民族的国家形式。这需要立足国家的政治发展,推动国家治理理论的完善与创新,投资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社会资本积累,并以制度建设为引导,构设完备的中华民族国族机制。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西南边疆(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等)在抗日战争中地位的日渐凸显,巩固西南边疆,团结西南各民族共同抗战,成为国民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在此项工作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西南边疆各个民族对国家向心力的形成与强化,也就是其国家意识的形成与国族观念的强化。为此,在蒋介石中华民族"宗族论",以及知识界的"中华民族是一个"、"民族同源论"等思想和言论的影响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西南边疆采取了诸多措施来强化边疆各民族的国家意识,进而建构和强化同源同种的统一国族意识。这些国族建构活动,就国内而言,是民族与国家整合的一种尝试;就当时的国际环境而言,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及在其影响下形成的大泰族主义等侵略和分裂中国的思想和言论的回击。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政治学的学科视野出发可以认为,民族国家是建立在一个或多个民族对于这一国家认同基础之上的主权国家。以掌控国家政权的民族(即国族)数量多少为分界,可以把民族国家区分为单一民族国家与多民族国家。就单一民族国家来讲,其特征主要为国族的单一性、国族与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存在显著差别、少数民族政策的非平等性和歧视性等等,其政治发展的方向是国族的多元化。就多民族国家来讲,其特征主要是国族的多元性、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同国族间的竞争、民族分离主义成为影响国家未来走向的核心因素等等,其政治发展的方向为国族一体化。伴随民族政治的发展,国族的一体多元将成为民族国家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全面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国家时期族际政治整合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新型族际政治整合模式。这样的模式,有其特定的历史基础、现实基础和逻辑基础,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高国族的凝聚力和整体性、实现族际关系的良性互动为目标指向,遵循"扶异求同"的价值取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当代中国族际政治整合的实践经历了起步探索、曲折发展、恢复发展和发展完善4个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也面临诸多的挑战,亟须从转变取向、引导民族自治地方权利义务的平衡、促进民族认同与国民认同的协调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建设等4个方面走向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的构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留下的重要遗产。中华民族形成以后,便成为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和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华民族内部却不是均质化的,而是结构化的。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因此,随着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群体被定义为“民族”并朝着民族的方向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本身却逐渐地虚拟化了,并面临着被解构的风险。这与中华民族在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是相互矛盾的。解决这个“应有”与“现有”的根本性矛盾的惟一途径,便是加强中华民族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发展和一体化。中华民族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政治工程,既要从长计议,又必须抓住有利的历史时机而迅速采取行动,尽快在总体谋划的基础上着力推进。  相似文献   

12.
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重大的历史事件 ,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关系着民族的存亡 ,刺激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 ,对当时整个国民的心理防卫能力和应变的心理机制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3.
周平 《思想战线》2018,44(2):61
党的十九大在大会的主题、 新时代的内涵、 党的历史使命、 国家发展目标等的确定上, 都使用了 “中华民族” 概念, 从而使中华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这样的凸显, 既是政治决策的产物, 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据。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 在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 中华民族问题就会被历史凸显出来, 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表明, 在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社群形式的中华民族, 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又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资源, 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必然的, 并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 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有赖于中华民族这种社群形式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中国崛起或和平发展的讨论引人关注。但在笔者看来,中国未来发展充满不确定性。实现中国的崛起,一种是周家崛起,一种是国民崛起。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国民的崛起,国家崛起便成无源之水。国民崛起更具有基础性和主导性地位。而国民内在素质的提高、国民权利和民生的尊重与保护、国民人本地位和创造力的激发更是崛起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国家战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判断.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全体国民良好的生态文明素养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远.客观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梦视域下生态文明素养的内涵,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大国国民素养和民族心态,加速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大部制改革与现代国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大部制改革的意义和成效需要从现代国家构建的视角来加以理解。现代国家构建包含国家理,陛化和民主化双重目标。大部制改革是在国家理,陛化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步伐,旨在更好地和更有效地制定和执行反映公共利益的政策。目前的改革方案只是初始的一步,今后需要在加强宏观政策能力。打破本位利益藩篱,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现代问责制,以及让民意发挥更大作用等方面继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7.
吴丽清 《传承》2015,(2):61-63
对广州市10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90后"大学生对我国的国民自信程度较高,表现在认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肯定党和政府的工作业绩以及乐观看待国家未来等方面。但部分学生对国情党史认识不清,在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进攻下产生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对"三大自信"存在认同危机。故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提高其国民自信度。  相似文献   

18.
贾华强 《人民论坛》2010,(10):12-13
国家富强和国民富强之间是相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科学发展之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实现国家和国民的共同富强,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要走公平发展之路;同时,还必须重视内生发展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国民人格是一个国家的公民所普遍具有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格。当代中国国民人格发生了积极变化,但还大量存在不健全人格问题。健全的国民人格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创造的关系。塑造健全的国民人格的主要途径有: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重视社会组织的建设;注重国民心理调适等。  相似文献   

20.
制度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以国民幸福作为制度构建的价值原则,国民幸福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制度公正是保障国民幸福实现的有效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应实现国民幸福与制度公正的相互促进,和谐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