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平 《思想战线》2018,44(2):61
党的十九大在大会的主题、 新时代的内涵、 党的历史使命、 国家发展目标等的确定上, 都使用了 “中华民族” 概念, 从而使中华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这样的凸显, 既是政治决策的产物, 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据。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 在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 中华民族问题就会被历史凸显出来, 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表明, 在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社群形式的中华民族, 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又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资源, 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必然的, 并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 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有赖于中华民族这种社群形式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2.
李中天 《思想战线》2015,41(3):112-115
根据科斯定理的内涵,制度安排如果要实现效率,就要在“局限条件”下降低“交易成本”。中国法制改革的 “局限条件”是稳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从实践出发,以凝聚社会共识、向社会亟须领域分配法律资源、稳定修宪和实验立法等路径,渐进式推进法制改革,降低法律制度变迁成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应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中秉持这种政治智慧: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合理配置法律资源、以进一步简政放权,统一政府经济目标和政治发展函数、以提高公民法治意识遏制机会主义并树立法治理念等,继续提高法律制度效益。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改革也进入到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不断涌现,各种社会问题日益凸显,使得我国基层政府治理面临诸多困境。协商民主蕴含了平等、宽容、理性、法治等内在特质,在化解政府治理的现实困境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商民主必将作为一种重要的政治选择和有效的治理路径应用于我国基层政府治理的实践当中,并进而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治理形式。这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政府治理的“法治”“共治”和“善治”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民族实体,持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长久以来,聚居于贵州省的各民族共同开发着共有的家园,书写着多彩贵州以及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多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赓续着热爱祖国的红色血脉,对维护祖国西南地区的稳定与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历史维度梳理和分析贵州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实践,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今天中国的政治文献、学术研究和媒体话语中,"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汇。中华民族问题已然成为关乎全局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已被置于一个前所未有的显要位置。而中华民族地位的凸显,是由其自身具有的资源性价值所决定的。从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历史长时段来看,在民族国家构建、国家陷入生存危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中华民族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根本性作用。不同于当代中国语境中一般意义上的"民族",中华民族既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蕴涵着一系列社会政治机制,具有深刻的国民整合功能,从而成为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都需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好中华民族的这种基础性的社会政治资源。  相似文献   

6.
政治稳定是政治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伴随着政治与社会的不稳定状态.中国政党制度把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相结合,形成了强大的政治稳定功能.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变迁中,中国政党制度在维护国家政局稳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银花 《前沿》2008,(3):168-171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台湾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台湾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不仅影响着台湾的稳定,也影响着祖国大陆的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稳定。本文在历史回顾、介绍台湾民族概括的基础上,研究岛内国民党当局的民族政策,对于全面认识台湾地区的民族总是及社会现状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语境与实践指向,也是判定其不同阶段理论成果价值与历史地位的基本尺度.科学发展观以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谱写着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内在统一;完善建设目标布局和转变发展模式,使社会发展进步真正成为全面、和谐、稳定与可持续的文明变迁过程;重塑文化力量和推动自主创新,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创新型国家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和平、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新领导格局和社会治理模式,从政治上确保民族复兴走一条既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王朝国家疆域中的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特点,充满了异质性。与此相适应,边疆不仅是文化性的,也是碎片化的。清季形成的“内中国”与“外中国”观念,正是此种疆域与边疆格局的现实写照。然而,在中国民族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国族构建推动了边疆整合,主权体制发展导致边疆领土化,制度重构促使边疆政治一体化。这些机制使得边疆形态发生了“民族国家化”的转变,体现民族国家性质和特点的因素日渐增多,进而逐步实现了从碎片化边疆到整体性边疆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甘开鹏  牟军 《思想战线》2015,41(2):75-80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越南难民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重认同的困惑,其民族认同心理也在“我群”与“他群”之间不断冲突与抗争。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内在矛盾,这些难民往往通过重拾历史记忆的形式来重构身份认同,强化或弱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族群边界。然而,从文化适应策略视角而言,越南难民的多重认同也隐含着诸多的现实利益诉求,并由此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权利意识和社会抗争方式。  相似文献   

11.
王喜 《今日民族》2021,(11):53-54
重要意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力量.中国是一个包括56个民族在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也是中国民族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共同开拓中华民族疆域、书写中华民族历史、创造中华民族文化、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心理基础,是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保证.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有利于增进其对中华民族的生成发展历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历史的认知,推动其对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理解,提升其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从而自觉捍卫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为民族复兴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现代化国家建构和制定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前提.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的结构与特质、精神与文化、历史与未来的认识,形成了系统的理论成果,在指导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真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中华民族观的历史演进,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民政坛》2009,(4):41-41
李占荣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载文《论“中华民族”入宪》认为,民族是一个基于自然存在的社会历史范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已经不再专指汉族,而是指当时中国境内所有民族。大陆学者长期专注于文化意义的民族研究,对作为政治民族的“中华民族”的研究甚少。“中华民族”入宪是指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写入宪法,在宪法中确立“中华民族”的政治法律地位。这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具有重要意义。从国际法看,“中华民族”入宪对台湾问题具有重要的国际法意义,它从宪法的高度确立了中国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组织形式,表明中华民族的不可分割性.为国家统一提供了理论和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15.
加强民族团结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拟从两个方面探讨中华民族的统一与加强我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问题。一、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共同性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它是众多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有统一国家作基础的民族集合体。各个民族有自己的历史与文化,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性;各个民族长期共处  相似文献   

16.
1995年初,木芹教授提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将方国瑜“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推进到中华民族史研究。其核心论点,中国历史上始终保持着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即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汉族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成为整体结构的重要因素;秦汉以来中国形成比较稳定的多民族国家,以汉族为主干,汉族与其他各族联系成为一个整体。这种以汉族为主干的与全国各地各族的联系,由点而线而面。这一个联系的面,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领域,也就是中华民族史的范围;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上既矛盾又统一的交往交流交融历程,也就是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华民族历史在整体发展,但不排除各少数民族个性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民族历史整体发展论的研究,既有利于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坚实的历史与理论基础;又能够融通“自在”与“自觉”,避免了将中华民族人为区分为“自在”和“自觉”两个发展阶段的割裂式认识,最终从理论与史实两个维度真正摆脱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暨民族主义范式对中华民族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政权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内容宏博、纵横交织、纷繁复杂,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政策本质上是不平等的、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政策,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一些成功的民族政策对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发展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现国家统一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前提 ,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潮流 ,这些是孙中山强调国家统一的主要原因。孙中山认为近代中国四分五裂的祸根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统治。为了实现国家的统一 ,孙中山从外交、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等诸多方面阐述了他的思想主张和战略构想 ,这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具有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宪法规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法律。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尚君 《思想战线》2015,41(2):127-136
纵观现代中国百年历程,平等犹如一颗酵母,酝酿了伦理、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历次观念革命。从晚清平等话语初渐、民初共和平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级平等,经主体平等、选择平等、社会平等,平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主流话语,成为衡量政治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康健、文化是否进步的正当性基准。“敌我区分”、“左右之争”之下,两类不同性质的平等话语体系造成了一种新的司法认同和政法知识传统。当前,以主体独立人格为起点的三大平等,则主要以法律话语、权利话语及其语言逻辑表达自身,并内在地具有一种重构社会和推动中国政治走向技术化的“去政治化”特征。平等话语在社会化、权利化和技术化发展进程中,开始从国家建构领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细致的社会“治理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