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政治体制、国家规模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等决定,我国应确立中央相对集权,同时向地方适度分权的复合税权分配模式,建立以中央立法为主,省级立法为辅的税收立法格局.地方税收立法能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减少因中央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制定地方税法带来的效率损失;使地方在清费立税,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税收立法权因地制宜地合法取得收入,并纳入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规范地方的收入行为.根据地方税种的不同界定地方税收立法权限,同时辅以配套措施以落实地方税收立法权.  相似文献   

2.
邓正兵同志的新著《广东地方实力派和地方主义研究(1927—1936)》(以下简称《研究》)由武汉出版社于2001年6月出版了。全书以1927—1936年广东地方实力派的活动为透视点,剖析了广东地方实力派的派系机构、广东地方实力派与中央的互动关系、广东地方实力派对广东地方社会的动员与控制、广东地方实力派与外部势力的关系等问题;对南京政府时期的地方主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等做了初步的探索。一遍读罢,倍获收益。笔者以为,《研究》至少有五个特点和长处,值得向读者推荐。第一,开拓性。上个世纪80年代,国内曾…  相似文献   

3.
一、我国税收立法权限划分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税收立法和税收政策制定方面一直强调坚持税权集中、税法统一,我国税收立法权限呈现出高度集中性的特征。从总体上看,税收立法权高度集中于中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度集中、中央统揽全局的合理要求,对保证国家税收政策的权威性和税制体系的统一性,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中央与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失衡,由此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中央和地方实力派的关系一直存在不稳定性,这在行政、军事、经济、财政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而“权力”和“利益”则处于中央和地方实力关系博弈的核心.以柏文蔚的导淮计划及其夭折为例,可以审视民国中央和省府的“权”“利”博弈.  相似文献   

5.
沈德理 《新东方》2008,(12):23-27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形式,这就是经济体制转型期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即省级经济特区与中央政府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省级经济特区创新与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而经济体制转型正是催生省级经济特区及派生出它与中央政府新的博弈关系的主要原因。回顾和研究这一关系,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规范中央与地方的权利界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明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时期政区层级变化的角度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限划分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监督问题。每次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较大调整都会伴随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动,而地方行政层级的变化也影响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调整。一部地方行政层级变迁史就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不断调整史。  相似文献   

7.
刘丽 《求索》2011,(5):154-156
税权语境下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侧重的是征税权、收税权和用税权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强调央地事权法治化是央地税权关系法治化的前提,事权与税权的匹配是央地关系法治化的基本原则,并指出通过征税权回归"人大主导";刚性的税权预算;用税权的合理转移支付和"议会型"税权审计监督模式来实现央地关系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论唐代税收体系和结构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玉峰 《思想战线》2003,29(3):59-64
以德宗建中元年租庸调制的废弃和两税法的实行为分界,唐代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呈现出前后两个时期的鲜明特点。唐前期的租庸调制继承并总结了北魏隋朝以来的租调制,唐后期两税法和多种工商业税的推行则全面开启了征收资产税的法制化新里程。唐代国家税收体系和税收结构总体呈现出的由租庸调农业税为主向多元资产税并存的转化变动特点,对宋代以后的国家税收形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体现了唐代社会乃至中古封建社会的经济变动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0,(12):88-89
皇娟住《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2期撰文认为,国家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是中央政府合理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能力。虽然我国中央政府集中了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人事权,但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以及对地方政府官员以GDP为纲的考核标准,使得当前我国中央政府在规范中央和地方关系方面尚有不足,这是我国国家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导致这种现象产生深层次的原因与我国的现代化道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分税制改革的现实思考胡怡建今年,中国将全面推行分税制改革,要把现行地方财政包干改为:在合理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事权及支出范围的基础上,按税种来划分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并设置中央税征管机构和地方税征管机构,确定中央和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职责越来越多,事权与财权的矛盾已经尖锐地显露出来。调整和重构中央和地方两大税制体系,确立和划分中央和地方的税权,已成为进一步深化税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地方税权是确立地方政府在税收管理、税收立法、税法解释和税收优惠诸方面责权的基本制度。实施分税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划分中央和地方立法机构与执行机构的税收权限,尤其是如何认识和确定地方税收权限。一、我国地方税权现状1、地方各级政府对地方税权的反映地方政府在大力发展地方事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地方主义是晚清以来中国政治转轨、经济转型时期的一大政 治特色:在晚清以来的政治崩溃中,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造就了许多凭借军事实力割据一方的地方实力派的崛起。这些地 方实力派承认中央政府,但又总是与力图重建其最高权威和集权 主义理想的中央政府形成矛盾和对抗,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若即若 离。其实地方分权系统形成的地方主义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现象。地方主义直接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下移、地方分权系统 的形成和地方政治势力的崛起。  相似文献   

13.
对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再思考刘建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最基本和重要的关系之一。各国政府都面临如何处理好这一关系的共同课题。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4.
方燕 《人民论坛》2014,(9):63-65
政府间税收竞争是经济市场化和财政分权化的产物,反之,税收竞争也对经济体制和财政运行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政府间税收竞争存在的问题引致了我国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的众多新问题与新矛盾。构建良性税收竞争策略应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利益关系,依法稳定政府间财政关系,改革和完善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5.
陈力 《前沿》1996,(Z1)
略论社会发展中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陈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十分重视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但是,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们既有丰富的、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时期,如何认识和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政府直接调节经济的职能减小,间接调节经济的职能上升,经济管理的职能减小,社会管理的职能上升;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责加重,地方、特别是省级以下政府的调控职能相对减弱。这些变化要求整个社会有相应的政府规模结构与之相适应,但当前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关系上存在一定问题,中央权威下降,地方政府失却主导,导致地方政府规模结构失衡,管理层次增多。另一方面,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机构,而是闭门造车,"抄袭"严重,造成政府规模结构不合理。目前地方政府的难题之一为:行…  相似文献   

17.
中央与地方事务划分中的四大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断得以完善,但目前在分工、管理、财政支出、税收等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行政体制改革关键在于“权”一要“放权”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向下放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政府对市场和社会向外放权,把不应该管而又管不好的事还给社会中间组织二要“削权”要把减少行政审批作为职能转变的突破口,推进政府经济管理方式由管微观、管审批、管短期向管宏观、管监管、管中长期转变三要“分权”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局面四要“限权”.  相似文献   

19.
郑楚光 《世纪行》2012,(3):14-15
自1994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中央的“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部署指导下进入新阶段,财税体制改革充当改革的先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建起了中央和地方两套税收管理制度.并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机构分别征管: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与地方分权化的财政体制改革,地方政府的经济地位得到增强,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地方主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上,双方的利益并不一致。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可以考察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过程及其方式,有助于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