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节即将来临之际,一场瑞雪将北京变成了银白的世界。正是此时,来自海峡两岸的对名学者(其中台湾学者15人),相聚在北京民族饭店,举行了“台湾作家吕赫著作品学术研讨会”1月15日上午九时,研讨会在民族饭店11层会议室热烈而隆重地举行了开幕式。全国台联会长杨国庆在致词中介绍说:此次“研讨会首先是由来自岛内的学者提出倡议,而后得到祖国大陆学者积极响应,经过10个月的筹备,终于顺利召开。”他在预祝研讨会成功的同时还给各位学者、来宾拜早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炯到会并发言说:“聚会在北京研讨台湾文坛前辈吕赫若…  相似文献   

2.
吕赫若是为海峡两岸文学界共同重新发掘/发现的特殊的台湾现代作家.今天我们将他还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左翼作家.我将他定位在革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重要的代表.吕赫若作品的全面翻译介绍,改变了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最高成就状  相似文献   

3.
语言全面地记录和含容着各民族的基本文化信息.吕赫若不幸生长于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年代,从小学的是日语,青年时代曾到日本求学,其作品亦大多以日文写就,在此背景下,如果他的创作带有日本文化因素和特征,其实并不奇怪.然而,吕赫若小说的“中  相似文献   

4.
王丰 《台声》2005,(11):35-35
吕赫若,本名吕石堆,他是天才早夭型的文学家。初作《牛车》一鸣惊人,刊载于日本的《文学评论》杂志,立刻受到文坛瞩目。后来又经胡风译成中文,与杨逵的《送报夫》及杨华的《薄命》一起被选入《朝鲜台湾短篇集─山灵》,作为弱小民族的文学作品代表,介绍给中国。是日治时代公认的、最有才华的小说家。吕赫若,于1914年出生于台中豊原,毕业于台中师范,次年即以《牛车》扬名文学界,此后,不断地有作品在《台湾文艺》、《台湾新民报》、《台湾新文学》发表。1939年,一度进入东京武藏野音乐学校声乐科学习声乐,并参加东宝剧团演出歌剧。1942年返台后…  相似文献   

5.
作为台湾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代作家之一,吕赫若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传奇浪漫与厄运磨难.本文运用传记文学批评方法,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抓住其性格核心中的"叛逆"基因,从他的早期经历中廓清他那独特的人生体验在其创作中的印记,并进一步对吕赫若独特的文化心理个性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6.
一头浓密且有些灰白的头发,深邃的目光和伟岸的身躯是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先生给我的最初印象。1997年4月,他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名誉研究员的称号,我第一次见到了他,并作了一个短暂的采访。不久前,他到北京参加台湾著名作家吕赫若作品学术研讨会,我有幸再次见到他,并作了一次较长时间的采访,就文学创作、祖国统一等话题细细地聊了聊,在我以  相似文献   

7.
黄幸编译 《台声》2013,(5):80-83
上世纪30年代后期,日本军国主义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并加紧对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推行“皇民化”运动,用种种手段要把台湾同胞改造成“皇民”(日本人);在文学领域则发起“皇民丈学”运动,逼迫台湾作家用目文进行创作。在此环境之下,赖和、杨逵、张文环、龙瑛宗、吕赫若、吴浊流等一批台籍作家用自己的方式对“皇民文学”进行抵制,他们虽然用日文进行创作,但作品或表现台湾的风土人情,或表现台湾同胞的被殖民处境,或表现曲折却坚定的民族意识。他们在被迫用殖民者语言进行书写的同时,也用文字对日本殖民者进行着抵制和反抗。  相似文献   

8.
钟理和论     
钟理和,这位台湾乡土作家的杰出代表,正在受到海峡两岸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注意。他的八卷充满辛酸血泪的作品,在台湾近年来繁荣而又嘈杂的文坛上,独秀一枝,令人瞩目,以至形成“钟理和热”。台湾评论家称他为“台湾作家群中的一颗慧星”。祖国评论界也公认他是“台湾著名爱国作家”。可以肯定,在我国新文学的长廊中,钟理和自当无愧地列身其中。他的精神、人格、作品鼎足而三,必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钟理和祖籍广东省梅县,一九一五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的一个小康农家。他的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台湾作家吕赫若的代表作《牛车》,与中国大陆作家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进行比较,探讨了两位左翼作家对伴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而来的畸形“现代化”的揭露与批判,分析了他们面对被殖民化和现代化的纽结而产生的困惑,以及对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蓝博洲 《台声》2023,(11):98-105
<正>要以剧作家来立身。把主要精力贯注在这方面吧。这是自己的“文学与音乐的结合点”。——吕赫若(1942年2月19日)1942年5月11日返乡的第二天起,吕赫若忙着与庞大的亲族面见餐叙,处理现实生活的人情世故,拜访了台中师范的同学,也迫不及待地与台中地区的文友餐叙往来,出席文化茶话晚会。因为不能早日进入写作状态,在无所事事的郁闷状态下,每隔几天,  相似文献   

11.
《台声》1999,(2)
全国台联六届二次理事会于1月6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听取并审议通过了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1998年工作报告和1999年工作要点.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台联名誉会长张克辉和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翰出席会议并讲了话。1998年,全国台联积极、稳妥、务实地开展工作,努力推动海峡两岸民间交往和各项交流活动。一年来,全国台联邀请接待了台湾各党派、各界人土SO多个团组、1500多人次来祖国大陆交流访问n先后举办了台湾乡土作家吕赫若、黄春明、陈映真作品研讨会,与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全国台湾研究会共同举办了第七届海峡两岸关系研讨…  相似文献   

12.
2月11日,深受海峡两岸同胞热爱和尊敬的老一辈作家萧乾先生病逝。第2天台北各大报纸纷纷发布消息,刊登照片,表示哀悼。报道中提到萧老早在30年代就步入文坛,是“二次大战中国唯一驰骋欧洲战场的著名记者”,“晚年仍笔耕不辍”,“给后人留下400余万字的作品”等光辉业绩。台北一家报纸以《人间独有一萧乾》为题发表文章,赞誉萧乾是“心胸旷达”的“文坛音宿”;特别提到他1946年去台湾采访时,“见识到当时诸多不得人心的政策,发出铿锵有力的批判之声”。有些记者回忆赴北京采访时,看到萧老在病榻上的音容谈吐,无限缅怀。台湾文学…  相似文献   

13.
吕赫若的早期小说。较为成熟的技巧,深刻反映了殖民经济和封建经济的制度性双重宰制下的台湾社会现实,揭示了人的命运的社会经济本质。小说中的真实与社会的客观现实达到高度的一致性,是对以赖和、杨逵为代表的台湾新文学中批判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丰富。  相似文献   

14.
(一) 从60年代末开始,颜元叔便存台湾文坛大力倡导与介绍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并将它应用于对中国古典诗词及台湾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评估,这使他成为台湾批评界众人瞩目的对象。在70年代的台湾文学批评界,颜元叔像一阵狂飙。对于他的大胆移植,台湾评论界众口纷纭,毁誉不一,但不管怎么说,他与他的“新批评运动”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批评演进历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新批评也已成为台湾当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人们可以同意他或反对他,但却不能漠视他、抹煞他。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02,(4):34-34
台湾已故文学家张我军先生,是20世纪20年代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他同当年一些先进分子一道,在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实施严厉镇压和怀柔同化政策的恶劣环境下,把祖国大陆“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到日据下的台湾岛内,并猛烈抨击当时盘据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旧思想,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不能与中国文学分断”的主张。从而被台湾学者称为“摇篮期台湾新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或“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16.
1998年,台湾文坛围绕“皇民文学”问题展开一场论争。张良泽等美化、正当化“皇民文学”的论调,乃近年来台湾一股亲日仇华社会思潮在文坛的折射。陈映真等奋起批驳,指出“皇民文学”的本质及其与当前社会政治思潮的联系,在文坛树立起“统派”的鲜明旗帜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敏  朱建华 《台声》2001,(9):20-21
立秋刚刚过去,我便踏上了淮北大地,放眼四野,庄稼碧绿茁壮,更有累累硕果挂满枝头,好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听同行的安徽元通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阎龙林讲,此次采访的是他们公司董事长丁颍先生。“我认识一位台湾诗人丁颍,是他吗”“没错,我们董事长不但是诗人,还是台湾新闻界的名人!”立时,10年前际遇丁颍先生的情景历历浮现在我眼前。从文坛到商界 丁颍、原名丁载臣字逸轩,号长春。1928年出生;1948年底自大陆去台湾。他长期从事新闻出版和文化事业,并寄情于诗歌、散文、小说创作。自1956年起,他先后出版过散文集《南窗小札…  相似文献   

18.
当代作家白先勇的小说以感时伤怀的文化乡愁和中西合璧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台湾现代派的文坛上别树一帜。他的作品,尤其是《纽约客》和《台北人》,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台湾普遍的社会心理,表现了一代没有“根”的文化游子悲天悯人、礼魂思旧的悲剧情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执着和对“无根的一代”心理矛盾的细致剖析,使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深沉、悲凉的美感。下面分别从主题、情调、结构、形象等几个方面分析一下白先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一白先勇的早期作品有寓言式、内向化、梦魇感等特点。《青春》、《那晚的月光》、  相似文献   

19.
《台声》2008,(3):15-15
台湾民进党候选人谢长廷近日向台湾民众发出呼吁,要求他们既要支持民进党的“入联公投”,也要支持国民党的“返联公投”。他还声称,“爱台湾就不要让台湾受到伤害.公投案若无法过半,将是对台湾的最大伤害”。  相似文献   

20.
近日,记者在“爱我中华”中国画油画大展组委会办公室见到了专程从台湾赶来、参加作品评审的中华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长蔡建郎先生。蔡先生正在和天津炎黄艺术馆的几位专家一起对参赛的作品进行认真的评审。蔡先生风趣而健谈。他对作品的评价几乎一语中的,足见他素养甚高,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一位专业的书画家,孰不知这位两岸文化交流的“大使”原本也是位出色的“企业家”。 天性中对文化艺术的热爱 改变了他人生的道路   蔡建郎先生祖籍福建晋江,祖上六代移居台湾。 1954年,蔡先生出生于台湾彰化县,从小家境贫寒。但父亲对民俗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