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近年来,科技不断助力灾情管理工作的创新升级,多终端多网络的自然灾害灾情管理平台、覆盖全国的灾害信息员数据库、全天候全天时北斗综合减灾信息平台、空地一体化灾害现场信息获取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等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和发展。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灾情之网"灾情信息获取能力事关防灾减灾救灾决策的科学性,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灾情之网"十分重要。"灾情之网"就是紧紧围绕灾情获取、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我国灾情管理工作与时俱进,发展迅速,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灾情管理制度不断得到完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制度、灾情应急值守制度、灾情会商核定制度、灾情报送通报评估制度等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提供了支撑;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不断发展,分级培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这支队伍力量逐步发展壮大、能力不断提升,为解决灾害预警、灾情报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提供了保障;灾情管理技术也取得了新突破,多网络多终端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平台、全国灾害信息员数据库、  相似文献   

3.
正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与省级减灾中心在灾害监测预警、灾情报送、灾害评估等方面开展的项目合作,既推动了上下协同的业务运行模式,又提高了省级减灾中心科技支撑能力,也为打造高效运转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提供实时导航、快速定位、精确授时、短报文通信四项基本功能服务。其应用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之中,可实现灾情报送网络全覆盖、远程监控救灾人员和车辆设备动态。北斗系统用户终端不仅购置成本低、通信费用低廉,而且还能保障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通信的畅通和安全。  相似文献   

5.
正北斗在减灾救灾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应用。进一步发挥其在移动报灾、应急救援等业务中的作用,推进北斗深度应用,需不断扩大北斗减灾运营服务平台的部署范围,改造升级软件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北斗减灾救灾终端使用业务培训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北斗系统已成为中国实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推进北斗系统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减灾》2013,(10):55-55
2013年9月2日,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申报的两个2013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其中,“基于自主控制的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的综合减灾快速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拟建设我国首个基于自主控制卫星的短流程综合减灾快速服务平台,探索国产商业遥感卫星在综合防灾减灾领域应用的新模式;“基于自主卫星的灾情报送与服务综合应用示范”项目将构建“国家一省一市一县一乡镇一村”6级灾情报送与服务综合应用示范体系,实现基于卫星导航的灾情信息综合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地震发生后,四川省减灾中心立即启动救灾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派员参加省应急管理厅召开的应急工作协调会,全体干部职工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全力以赴开展灾害应对工作。灾情发生1个小时后,四川省减灾中心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报送系统向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报送第一条宜宾兴文地震灾情信息;灾情发生4小时后,省减灾中心通过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系统生成了第  相似文献   

8.
资讯     
正辽宁抚顺:举办灾害信息员业务培训6月22日,辽宁省抚顺市民政局组织市、县、乡三级近100名民政救灾战线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该培训围绕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文件和工作中的疑难点,以及灾情信息报送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授课讲解和互动解答,并设置灾情背景,通过"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进行了现场模拟报灾。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省级示范单位,湖北省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工作,省民政厅党组高度重视,厅领导多次听取工作专班汇报,多次督导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应用推广进展情况并要求整合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和基于自主卫星示范项目,严格落实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项目示范要求,成立工作机构,落实配套经费,规范终端管理使用,组织推动基层灾害信息员使用报灾终端报灾,最大程度发挥示范效应,切实提高灾情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0.
许洁 《中国减灾》2011,(1):44-45
灾情信息统计工作是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及时、准确地掌握灾情信息,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中防灾减灾决策,关系到灾后救灾工作的决策,关系到灾区群众的生活安排,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2009年,吉林省按照《关于全面推广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统》操作使用及灾情统计制度的培训,之后全省各地开始使用《国家自然灾害灾情管理系统》报送统计灾情。  相似文献   

11.
徐娜 《中国减灾》2006,(10):24-25
当前,在灾害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成为钳制灾情和救灾工作开展的桎梏,如何才能让灾害信息更好地服务于减灾救灾工作,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国家减灾中心副主任闫志壮。记者:今年是我国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一年,台风、洪涝、泥石流以及干旱连番考验着我国的灾情信息管理机制。在灾害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如何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的问题。请您谈谈在救灾实践中,如何才能及时准确地报送和发布灾害信息,有效地规避误差和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减灾》2012,(9):59
为贯彻落实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和全国减灾救灾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做好今年汛期减灾救灾工作,2012年4月6-8日,全国救灾处长业务交流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民政部救灾司有关同志介绍了今年救灾、减灾、备灾和救灾捐赠工作安排,并对救灾项目和补助标准、灾情发布和上报、减灾规划和人才规划、捐赠款物接收和发放等相关政策作了认真解读,对做好今年汛期减灾救灾工作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3.
<正>2016年12月15—16日,广东省民政厅在佛山市举办全省减灾救灾业务培训班,就贯彻实施《广东省民政厅关于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工作的实施意见》、自然灾害救助实务概论进行专题授课,参训人员就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应急避护场所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减灾救灾、灾情统计报送、自然灾害救助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分组座谈。此外培训班还邀请了佛山市菠萝救援中心负责人介绍社会力量参与灾害救援的情况。广东省民政厅副厅长陈奇、佛山市民政局局长张敏良参加培训班开班式并作讲话,各地级以上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长和救灾科(处长)、部分县级民政局分管副局长以及省救灾物资储  相似文献   

14.
正每当重大灾害来临,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即进入"应急业务"模式,保持应急值守状态,跟踪灾情信息报送管理,及时评估灾害风险并发布损失预警,开展灾情遥感监测与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为启动预警响应、应急响应(或调整应急响应等级)提供决策支撑;灾情稳定后,通过现场调查(核查)、综合评估等多方法开展恢复重建需求评估,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决策支撑。面向救灾决策者和社会公众,中心及时提供灾情信息、遥感监测以及综合评估等产品服务。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通过出台有关防灾减灾救灾的政策制度,完善应急指挥系统和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基层灾情管理水平,加大信息化建设进程等,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向纵深发展,有力提升了全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山东济宁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冷冻等各类自然灾害每年都有发生,因灾损失严重。面对严峻的灾害形势,2008年,  相似文献   

16.
<正>3月31日,上海市召开了2015年减灾救灾工作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全市2014年各项减灾救灾的工作成果,研究部署了2015年度工作任务,表彰了获得2014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的单位。市民政局副局长桂余才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指出,减灾救灾工作要强化"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适应新常态,应对各种挑战,把握发展机遇,努力形成具有上海特色的减灾救灾治理模式。全市各区县民政局分管局长、灾情管理人  相似文献   

17.
正陕西省属自然灾害多发频发之地,其中陕南和陕北地区山地较多,极易引发山体崩塌、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灾害导致灾区道路中断、通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损毁,造成各级民政部门对前方工作组及救灾物资的动态无法实时监控,前方工作组了解的灾情和灾区救助需求也无法及时上报。北斗综合减灾示范项目在我省的推广运用,正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目前,陕西作为北斗综合减灾项目示范省份之一,已向省、市、县、乡四级和部分多灾偏远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海门市民政局把加强灾情信息报送工作列入救灾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起草文件,抓好灾情信息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等工作,为及时、准确、规范、有效地报送灾情信息,确保抗灾救灾工作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起草文件。为切实做好应对自然灾害的各项准备工作,海  相似文献   

19.
正灾害信息员队伍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害隐患排查、灾情统计报送、灾情损失评估核查、协助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灾情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基层灾害信息员恪尽职守、不畏艰险,用自己的实干与热血谱写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新篇章。本文特此展现基层灾害信息员的工作风采。  相似文献   

20.
<正>灾情管理是减灾救灾和物资保障工作的重要信息支撑,做好灾情管理工作对于灾害多发频发的江西省意义重大。机构改革以来,江西省应急管理部门坚持抓基层、建机制、抓统筹,通过着力打造基层信息员队伍、完善灾情调度报送统计机制、构建"大应急"灾情会商格局,不断提升灾情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