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0 毫秒
1.
实现公安信访工作法制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建英 《公安学刊》2002,(6):137-13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深层次矛盾进一步凸现,公安机关受理的来信来访案件大量增加。在公安机关的信访工作中,“不法性”问题较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一、来信来访程序不合规范。二、信访处理缺乏透明度。三、访与被访人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要从六个方面来实现公安信访工作的法制化:一、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上访。二、坚持严格执法,依法处理信访案件。三、惩处违法上访,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四、创新运作机制,着力解决涉法信访。五、完善立法体系,健全信访法律法规。六、畅通监督渠道,提高依法行政效能。  相似文献   

2.
民事行政申诉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之一,也是法律赋予公民不服司法机关处理决定,请求重新处理的一项主要诉讼权利。与刑事申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申请期限不同,民事行政申诉的申请期限处于法律空白状态,造成了实践中很多申诉人对超过申请期限案件不予受理、不予立案、不提请抗诉或不抗诉的答复不满,甚至不断出现缠访闹访重复访,为涉检信访埋下了很多隐患。  相似文献   

3.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把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为了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定,各级公安机关开启了涉法涉诉信访改革攻坚战,经过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涉法涉诉信访形势有了全面改观。但是,一些"老"上访户,经过多次的上访"洗礼",积攒了丰富的上访"经验"。他们逢会必访,逢节必扰;有的"信大不信小",总认为"官大是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信访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有一些涉法问题的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处理不满意,或者不经法律程序,就向有关国家机关提起信访,寄希望通过上级的压力而改变对其不利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访”不信“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信访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有一些涉法问题的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处理不满意,或者不经法律程序,就向有关国家机关提起信访,寄希望通过上级的压力而改变对其不利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访”不信“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信访工作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有一些涉法问题的当事人,对司法机关的处理不满意,或者不经法律程序,就向有关国家机关提起信访,寄希望通过上级的压力而改变对其不利的结果。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信"访"不信"法"。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就一部分当事人的心态而言,有的是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或对法律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社会矛盾凸显期导致的涉诉涉法涉检等矛盾增加,因不服司法、行政机关对案件处理的决定而引发的群、集、闹访情况日益增多,信访接待场所的维稳、安全压力巨增,严重影响了检察机关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接访人员的安全.作者认为,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专门负责维护接待群众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通过进一步完善司法警察参与信访接待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与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将会促进信访工作和司法警察工作水平的提升,为检察工作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服务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周以棍  沈洁 《公安教育》2013,(12):38-41
近年来,公安机关涉法涉诉信访问题频繁发生,群访缠访现象屡见不鲜,不仅干扰了公安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解决好涉法涉诉信访问题,对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推进法治化进程、理顺社会关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只有立足于以敦促涉访单位切实解决上访问题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上访处置中的责任制和追究制,才是规范信访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的治本措施。启动公安机关在上访处置中的治安问责权,作为一种针对性的责任追究制度,既有利于公安机关在上访处置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又有利于提高涉访单位的工作责任心,从源头上解决上访中的违法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涉检信访制度作为重要的民主监督渠道和重要的权利救济手段,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现阶段,检察机关着力推进规范司法,深入贯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以群众看得见的方式树立司法的公正与权威,但不服检察机关决定、不服法院生效裁判以及不服检察机关查办的职务犯罪结果等群众信访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涉检信访形势日趋严峻,处置难度进一步加大。因此,必须客观面对当前涉检信访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趋势,釆取多元化的工作措施,逐步完善涉检信访的法律保障和工作机制,提高涉检信访案件处置成效,进一步发挥好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一、涉诉信访的含义及其分类涉诉信访是涉法信访的一部分。涉法信访是指当事人以信件和走访的方式对公、检、法等机关陈述意见并要求解决法律问题的行为。涉诉信访是指当事人与某一具体的诉讼案件相联系,请求人民法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终结制度。涉法涉诉信访是当事人利用信访渠道表达法律诉求的活动,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民主法治的进步和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也暴露出一些新的亟需解决的难题。本文以公主岭市公安及司法机关涉法涉诉信访工作为样本,就有关重点问题作以研究分析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将听证制度引入涉法信访案件处理中,可以更好地提高公安信访案件的结服率。通过听证可以检验调查处理结论是否正确合法,培养办案民警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时限意识、程序意识,节约有限的公安信访资源。公安机关应尽快出台涉法信访案件听证制度的法律规定,做好涉法信访人的法律宣传工作,依法维护信访秩序。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涉检信访案件常年居高不下,集体访、多头访、重复访、过激访、越级访等非常态信访现象所占比例亦不低。这些现象折射出部分民众已将涉检信访当成其权利救济的重要途径,涉检信访正超负荷承载着"权利救济"的功能,不但与规则理性相背离,亦损害了司法权威,令涉检信访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产生的原因既有信访制度的缺陷等外部原因又存在检察机关本身等内部原因。因此,结合困境成因,应对现有涉检信访工作机制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5.
《人民政坛》2014,(4):4-5
中央发布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 据新京报3月19日载,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要求实行诉讼与信访分离制度。把涉及民商事、行政、刑事等诉讼权利救济的信访事项从普通信访体制中分离出来,由政法机关依法处理。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上访群众明白有不平和冤屈向谁诉,找谁办,又避免无序上访、糊涂告状?这是新形势下信访工作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也是缓解干群矛盾、确保社会稳定的大事情。 近期《法制日报》报道:河北省永年县信访局与司法局联合成立涉法信访案件接待室,引导上访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解决涉法案件,终于使一些上访群众明白了一个理儿:“信访不如‘信法’”、“上访跑到省市县,不如直接找法院”。接待室自成立以  相似文献   

17.
基层公安机关因伤害案件引发的信访投诉有逐渐递增之势。伤害案件引发的信访、投诉问题,关涉到案件双方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警民关系的融洽与否以及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问题,处理不当极易影响地区维稳工作的大局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依法、规范处理伤害案件,并在产生信访投诉时科学化解,防止当事人重复信访、投诉、聚众上访,这是基层派出所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维护警民关系、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必需。  相似文献   

18.
张续明 《公安教育》2005,(11):32-34
一、由“大接访”引发对公安执法工作的思考(一)对“大接访”活动的认识“大接访”即公安“大接访”,指的是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活动,通俗地说就是公安机关敞开大门接待群众信访。按照公安部的统一部署,组织集中处理群众信访问题,是我国公安机关为深入推进公安机关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人民公安为人民,公民有权利到公安机关信访,这不仅是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还是接受群众监督的渠道。公安机关不仅尊重、保障群众的权益,还要方便群众来信来访,不仅可以到派出机构信访,还可到县、市、省公安…  相似文献   

19.
滕亚为 《公民导刊》2016,(11):22-22
正人大在信访中应该承担起监督政府是否依法行政、监督司法机关是否公正司法,还要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群众依法维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要求:"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这些,是关于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的总方针,也为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来,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应该加强还是削弱,在认识上一直存有争议。有人认为,"信访不信法"的涉法涉诉信访,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是人治的产物,有违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理念,其主要理论依据是,司法行为是司法机关代表国家,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对某一事实或社会事件进行法律化处理的过程,而规范所有国家机关信访工作的法规则是低阶位的国家《信访条例》。有人则认为,司法机关应该加强群众信访工作,现实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