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 《求索》2013,(8):149-151
赫塔·米勒作为200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主要使用大量的对“过去的”回忆向世人展示了赫塔·米勒的成长环境及后来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感悟.她的语言凝练和率直.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以真实背景为基础的传奇故事。米勒“兼具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率直,描写了一无所有、无所寄托者的境况”。赫塔·米勒在“跨文化”的两个国家和两个民族的夹缝中保持了一个写作者的独立性和自由感。她的文学作品中充盈着“少数民族语言运用的独到性”以及“字里行间的道义感”.她用自己的作品完善着作家职业应有的使命、价值和良心。  相似文献   

2.
论萧红小说的修辞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倩 《思想战线》2001,27(4):57-60
萧红是20世纪30年代一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在语言方面,她的小说很好地体现了"语言表达应配合一定的语境与情境",在不经意间展现出过人的叙事才能.她的语言存在是现代汉语语言运用的一个个案.她不期然达到的语言高度,是值得探究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3.
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术语使用可以知道,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天才发现",首先是以"历史观"的方式出场的,"历史"首先作为实体或研究对象而存在。但在当代哲学的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了世界观的意蕴,"历史"或"历史唯物主义"本身都构成了我们"观世界"的方式,都成为了一种解释原则。但这种作为解释原则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有着自身的缺陷,即陷入了能指与所指、语言与存在的"二元断裂"。在马克思的真实语境中,历史唯物主义要真正以"新世界观"的方式出场,其可能性的条件恰恰是突破实体主义与解释原则的二元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依靠"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在存在论的根基上实现了人与世界的真正统一,成为了一种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4.
一位美国女作家,在看到别人评介她的作品时对她用了“女作家”这个称呼而提出抗议,认为这是性别歧视。这在我们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你明明是个女性作家,人家这样称呼完全符合事实,怎么就成了“性别歧视”呢?她有她的理由:一部作品的成败优劣,在于它本身的质量,而与作者的性别无关,为什么人们在评介男性作家的作品时并不称其为“男作家”,而对女性作家却要特别指出她的性别呢?这就是不平等,就是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趋势.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青年生活世界的观照,是人文关怀的实践,意味着将生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真实、完整的载体.其价值在于满足青年对幸福生活、超越自我、实现个人价值、体验新生活的不断追求.实现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要在教育关系上强调"双主体现",在教育目标上注重"实践道德生活",在教育内容上"取材于现实生活",在教育方法上"通过实际的生活",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J·M·库切荣膺200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耻》以思辨深邃、语言简洁、笔调犀利见长.库切深刻感受到时代的复杂和痛苦,观照了现代南非的困境.作品以简朴写实、不加藻饰的现实主义风格呈现后现代、后殖民世界中人的困境,表达作家对生命、人与外界环境的冲突等复杂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写道:"人类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是否真的还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人的解放,这一哲学诞生以来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就让我们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喻中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8.
张明  韩山 《乡音》2013,(11):26-27
[人物名片]郝崇书,女,1956年生,河北平山人,农民作家,为平山县政协委员,出版有纪实文学《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七月流火》《共产党之歌》《新中国水电之源》和电视剧本《西柏坡》等。2010年10月,在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联合举办的"双百"评选活动中,《毛泽东在西柏坡的日子里》入选中国"百部农民作品",她本人入选中国"百位农民作家",并成为河北省唯一当选者。  相似文献   

9.
语言游戏是一种语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状态.人正是由于使用语言而成为人.人之所以被赞为"制作者",被誉为"理性者",被称为"游戏者",皆在于人为"语言者".维特根斯坦在强调实践的活动性的同时,突出了实践的语言性及语言的使用者.语言游戏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根本特征就在于践行,而生活形式就是语言游戏别无选择的基础.人在游戏中遵守规则,也在游戏中改变规则,人是创造性存在,"语言地"生活着,"社会地"生活着,人是"建构"的人."生活必须也作游戏来过"时,我们才能真正体味到人文精神的自由,获得生活的乐趣.当生活回归游戏时,人文精神将在游戏中回归家园.  相似文献   

10.
杨长虹 《长白学刊》2004,1(1):56-58
马克思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不仅标志着哲学主题的转换: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而且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观的革命:从理论批判到实践批判.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确立了实践批判的价值理想、基本维度和当代视野,从而实现了哲学观的革命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郁文羽 《传承》2010,(18):66-67
被誉为"美国公众的良心"的女作家苏珊·桑塔格在她的《论摄影》中写道:"人类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里,老习惯未改,依然在并非真实本身,而仅是真实的影像中陶醉。"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人类是否真的还无可救赎的留在柏拉图的洞穴中?人的解放,这一哲学诞生以来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就让我们回到柏拉图的洞穴喻中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2.
艾米丽.狄金森的诗歌作品中具有明显的女性个体意识,具体体现在她作品的反崇高性特征和她对死亡的独特理解。而她对力量的着迷和对独处状态的选择则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她对于男性世界向往与失望并存的矛盾心理。  相似文献   

13.
从"新时期"至"新世纪",中国文学经历了从形式语言到文化语言的实验过程.在形式语言阶段,作家作品强调文学语言的形式意味,突现文学语言在文学叙述中的功能和作用.但从1990年代开始,当代中国文学开始尝试文化语言的写作实践.作家作品的一个基本的努力方向,就是将汉语写作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精神状态联系起来,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作品."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在本土文化经验方面,又作了更为自觉的理论提炼和创作尝试,其基本特点是注重中国文化生命特色,本土经验不再是落后、愚昧的表现,而是在现代化过程中展示其困境与开掘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谭畅 《小康》2011,(10):108-110
林青霞把自己娱乐圈的生活形容为"窗内的世界"。这些年,她"走出了窗外",以文字修行,写她的所遇、所思、所感、所惑。她笑称:"我在窗边写文章。"从窗里到窗外,是林青霞人生的另一番风景  相似文献   

15.
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韩国女作家申京淑,以她独特的文笔在当今韩国文坛举足轻重。通过她的作品世界和个人经历,读者可对韩国的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单人房》概述了主人公历经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主人公克服困难并实现心中的梦想,了解到她的内心世界,并由此清楚地看出作家个人生命构成与韩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与变迁,从深层次理解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妇女闲聊录》以语言和结构为其首要的文体特征,背后隐含着深厚的内涵。语言展现的是一个有着原生态的生活和自由价值伦理的独特世界;结构则对应着生活和生命本身的结构。这一切都指向了一个最终的结果:对生活有所选择和鉴别地去呈现一个相对更加真实的底层世界。  相似文献   

17.
判断一位中国作家的西化程度,不能简单地以其作品表层呈现的艺术风格为依据,关键在于通过作品本身去透视其内心深处的思想倾向中--东方与西方孰更胜一筹.施叔青是台湾一位颇具影响的作家,她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较深的西化痕迹,对此已有学者作过分析.笔者则试图把其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例)在中西文化冲撞的多元社会型态影响下多元化的艺术走向划分为"生存的多面向逃遁"、"情感的多方位试验"、"艺术的多角度观照"三个方面,并以此为出发点,深入探寻其作品背后隐藏的社会观、人生观、情感观、艺术观等思想的方方面面,以揭示作品深层超越西方思想之上的东方底韵.  相似文献   

18.
田燕  胡健 《求索》2013,(8):164-166
美国印第安部落的文化是厄德里克作品的主要创作主题,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以创作小说尤为见长。西方文学通常关注于超越原始,而“回归”是印第安文学所注重的,表现为对土地的回归、语言的回归.注重本民族文化的传承,聚焦印第安人们的真实生活。这表现出与西方文学完全相反的主题。厄德里克的作品里的人物角色都是贴近生活,是生活中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真实反映。在厄德里克笔下,在生活的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大环境下所塑造的人物角色都充满了信念、力量和恢复力。她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公正和救赎。  相似文献   

19.
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与其说纪录的是灾难史,不如说书写了一部人类的"情感史"。本文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为例,探讨其书写情感的艺术技巧。她将真实的情感隐匿于看似毫无表情的客观记录背后,造成触目惊心的效果;将个人记忆带入历史的反思,在叙事结构中积蓄情感;最后以复调的手法,让个体经验与集体情感进行多重对话与共鸣。  相似文献   

20.
奚向红 《友声》2014,(1):42-44
<正>弘扬赛珍珠的博爱精神镇江赛珍珠故居所在登云山上,有一座"博爱亭",与赛珍珠纪念馆同时落成于2008年,它是赛珍珠终生倡导的博爱与平等精神的象征。赛珍珠对于世界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她的跨中西文化价值观的文学作品,而且在于她的博爱精神——她于1949年创办了"欢迎之家"这个美国第一家跨国界、跨种族的收容机构;1964年成立了赛珍珠基金会,以帮助世界上亟待救援的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