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时接触纸.大人教我要敬惜它,认为它是神的赐予.正是有了它.人类所有的文化创造才得以保存延续。由于这个教导.我一直以为纸是自古以来就有。所以当我上初一那年批林批孔运动兴起时.有两个词很让我费解,就是“韦编三绝”和“学富五车”。读一本书就要一学期,要读完掌握五车那么多的书,该要多长时间,要花费生命的多少年月.看来还是需要圣人和神人的什么是“韦”.熟牛皮,孔老二(恕我不敬,  相似文献   

2.
许敏 《今日广西》2007,(10):24-29
“卖身契”,一个苦大仇深的词。事实上,中国娱乐界近20年来,每个艺人身后都有过至少一张“卖身契”,那张纸记录满纸辛酸泪,都是故事里的事,也同时勾勒出中国娱乐业20年来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漫话档案     
清初插宾写《柳边纪略》,专门记述满洲的山川形胜、制度、物产、风土习俗。其中有一条说满洲人贮存档案:“凡贮年久远者日档案,档子。”他进一步解释说:“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档,横木框档。案,几属。书于纸亦称。”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档案”一词的出处。在我国,“档案”这个词虽然产生得比较晚,但是档案这个东西却很早就存在,并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初叫典、籍、册等。清代出现档案这个词,标志着中华民族重视档案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是当时人们占卜的记录。占卜后的龟甲、牛骨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以备日后查考验证。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档案。  相似文献   

4.
如果要评选2002年的“年词”,我想除“与时俱进”外,就得算“小康社会”了吧。皆因在此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记得十六大闭幕的第一个双休日,单位即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十六大文件。讨论时,大家发言都很踊跃,一个主要的话题就是谈这几年国家、单位和个人生活发生的变化。政治处领导发言说,据我统计,在最近三五年里,咱们这个百十人的单位,就有三十多人买了自己的商品房。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像的。以前,大家对待住房问题基本上就一个字———等———等单位分房,解决的办法无非是靠、借、租…  相似文献   

5.
我这个退休科科长即被认为是后卫的科室,自己总把自己当成“后卫”科长。一个单位也就象世界杯足球赛一样,有科长打“前锋”的,有打“后卫”的,只有默契配合,团结一致,密切协作,才能赢得全盘胜利。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本人1987年解甲到地方后,开始是打“前锋”的,在县级市宣传部门当新闻干事,天天往市直各单位跑和基层跑,一能赚些稿费,二能接触领导,三能与群众交朋友,也是被人们看好的“热门”职业。1990年市委领导鉴于本人腿勤、手勤能写点材料,一纸调令我到办公室给领导当秘书。事业也算一帆风顺,地…  相似文献   

6.
王智 《民主与法制》2007,(7X):24-25
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而言,在拨打“120”的危难之际,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们从来都令人肃然起敬。但是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却让我们知道了另外一个残酷的事实:一家三甲医院竟然向120行贿,构成单位行贿罪……  相似文献   

7.
成成  岚岚 《现代领导》2004,(7):28-28
如果有朋友介绍说,一个仅20人的单位,每年要完成几个亿或者是10多个亿甚至有几十个亿的征地包干总额,单位的管理费平均收入在800万元,最多达到2000多万元,而且做到了服务对象无一人“上访”,无一起诉讼案件,也许,很多人会露出疑惑的目光。但是,记者最近专程赶往浦东,采访了这个“聚人心、暖人心”的先进集体后,他们的班长、一个做事最讲“认真”的人——上海市浦东新区征地事务署党支部书记兼副署长秦军的形象渐渐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学者用“非国有化”一词来表达自己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主张。但是,他们对“非国有化”这个概念不加界定,使“非国有化”一词成了弹性很大的概念。偏爱“非国有化”这一术语的学者,有不少是主张经济学用语要跟国际接轨的,那就不妨看一看“非国有化”一词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的含义。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西方国家右翼政党和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主张公共部门的企业非国有化,即通过各种途径将国有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和收益权从公共部门转移给私人。这实际上就是私有化,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中就有“非国有化…  相似文献   

9.
志精 《时事报告》2010,(9):61-62
高尔基有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在“假文凭界”也有旬名言——“虽然一张纸代替不了知识,但这张纸可以成为您进步的阶梯”。这就是俄罗斯假文凭兜售者的经典广告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强将手下无弱兵”,甚至还有说“狼团队”、“羊团队”之说。大意是说“一只羊带领的狼团队”绝对斗不过“一只狼带领的羊团队”,还有什么“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理论佐证。但是,这个道理在企业里却行不通。放眼望去,一些英明神武的全能老板手下几乎全都是“弱兵”,一些聪明能干的老板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帮助他,不是员工们能力不足,就是敢于担当的实在太少,用当下流行的词就叫“执行力不足”。这种中国企业的管理现实,让众多的管理理论成为了一种管理谬论。这到底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说“批判”     
写下这个题目就有些犹豫。因为“批评”这个词还可通行,在报刊上还能见到,如“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作风”,“三讲”教育中要“认真听取批评”,“要开展文艺批评”等等。而对“批判”一词则讳莫如深,绝少提到,否则就有“文革”、“大批判”之嫌。最近报载,一位文艺家说:“批评和被批评是完全正常的现象,千万别误把批评当批判。”可见,这里是把“批评”和“批判”看作两回事的。 “批评”和“批判”,在语感上似乎有些差别,但意思也没有什么根本不同。在英、德、俄等外文中,“批评”和“批判”都是一个词,没有什么两样。如果把“…  相似文献   

12.
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工作已正式列入民政部门职责范围,其重要意义无可置疑。但是,这项工作的最基本概念,即“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一词目的采用是否得当,是一个可以商榷的问题。 “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直观表达包括两个要件,即被登记单位为民办的和非工商类企业型的。但对于民政部门的登记要求,实际上还附加有更为重要的第三个要件,即被登记对象必须是以非营利为目的的。按照常规性或广义性的理解,民办非企业单位并不要求是否以营利为目的,以营利为目的,同样是公民和其他组织的正当权利,同样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培育和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3.
漫画     
不认识GQ吧?那么认识 IQ、EQ吗?对,这里 的 GQ,叫“官商”,是摹仿 IQ智商、EQ情商而来的一个词,我“创造的一个缩写词,土洋结合的一个词,G,汉语拼音的缩写,Q,英文第一字母的缩写──援用IQ、EQ之惯例。以上算是解题。 最近读报,说,深圳公开选拔官员,出一题,让应考者考考对“坐怀不乱”之柳下惠的行为评价。读后喷饭。我们的官员的智力水平是不是都有问题了?这个题目还用去考?起码的道德准则还要去装模作样“测试”?就这样,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GQ”新词来…… 按此思路,突然发现这“官商”确实是个…  相似文献   

14.
今年国家决定扩大招收全国高等院校学生名额对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全国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对于广大的考生家长来说无疑也是一个“佳讯”。因为“独木桥”被加宽,拥挤的程度得到缓解,眼下被挤下“桥”的机率降低了,进入高等学校的机率增加了,因而他们都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上的满足,所以“扩招”在社会上赢得了一片赞扬声。但是如果冷静地认识和考察这个举措,就不能不感到一种“隐忧”。高等学校招生是跟就业紧密相连的,“独木桥”的形成就是与此相关。人们争相跨跃这个“独木桥”固然有“求知”这个原动力,但是对户口…  相似文献   

15.
总结中,在谈到问题和不足时,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工作标准还不高”.讲自己时用,讲别人时也说。当我们听惯了这个词.似乎没有什么:可静下来反思,却有一种“习以为常不正常、见怪不怪真奇怪”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创意”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于经营者来说,你的创意既可以让你的产品供不应求,也可能使你倾家荡产,这完全取决于你的创意水平。经营者不要被“创意”这个词吓住,觉得它是多么深奥,其实说到底,创意就是一个点子,而且这个点子也不一定都是那么高、深、尖。  相似文献   

17.
灯下偶拾     
董伟 《辽宁人大》2006,(9):46-46
老郑在一个单位当了十几年的办公室主任,人称郑老办。郑老办有两句口头禅,一句是“人多好干活”,一句叫“一个萝卜一个坑”。他主张每人干好一摊活,别吃一看二眼观三,这山望那山高。每当机关精简人员的时候,他总是竭尽全力,四处游说,希望少减人,保存实力。为此,他没少挨领导批评,但是,积习已深,要改也难。下面记述的是这个单位最近一次外出招商,郑老办组织办公系统队伍,调动人员,行兵布阵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顽强执着的思想基础是自信:把一切事情都可能的态度,确信一种新技术、一个未来的创新设想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不正确,那么好吧,下一个将是正确的。培训专家柯维向领导者建议:一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失玫,只有结果、你每干一件事都是在产生一种结果。丢掉“失败”这个词而只看到“结果”这个词,  相似文献   

19.
提起“秘书”这个词,很多人都会想起下面这两个老套的形象中的一个——一个是在修着指甲的“浪女”,另一个就是狂热地守卫着经理办公室入口的凶猛“老龙”。  相似文献   

20.
生命如叠纸     
有一句话叫“人情似纸张张薄”。的确,一张纸的厚度是微不足道的,“似纸薄”,很形象,很贴切。但是,一张足够大的纸,你将它一次又一次对折,它的厚度就会不断增加,它的厚度到底可以达到多少呢,这一点恐怕谁都难以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