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慈善快乐     
《中国残疾人》2009,(9):7-7
前几日,我去了一趟台湾,采访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在台湾的学术交流活动。这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眼睛看,然后来讲述我眼中的台湾。然而短短的9天,若谈人文、谈理念,对我是一个太心虚的命题。所以,在这个“稀有版面”,我还是老老实实记录下我在台湾接触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些人和事,让“慈善”这个词在我眼前活脱脱地跳动,快乐,并充满教益。  相似文献   

2.
回忆的力量     
1983年的夏天,我成了这本杂志编辑部的一员。杂志创始人沈其荣主编热情的关怀和大度作风,让我一走上工作岗位就心气十足地大胆而前。在陆萍的带领下第一次进行采访,报道的是云南省首届民族团结表彰大会。“告诉下边的苦处,不是想要你们解决问题,而是让你们年轻人知道边疆少数民族有许多事情不是城里想得到的,希望多下来走走看看,以后用得着”这是鲁德忠带我第一次去孟连采访时,当地一位老边疆对我们讲的话,我记住了,并努力实践着。从那时起至现在,我走遍云南120多个县,收获最大的是学习到许多省情民意和乡间智慧,眼中心里装…  相似文献   

3.
刘静 《观察与思考》2008,(13):27-28
“如果与他并排而行,手里没有握着他的手,今天我还是会不习惯。”这是金梅央在和他的丈夫杨进发结婚16年后,仍然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很多人看来,两岸咖啡背后的故事,比这个品牌更加让人感动,这里面,书写着一个大大的“情”字。  相似文献   

4.
2011年,邓飞告别记者生涯,投身公益,“发起人”这个被他自己形容为“酷”的新职业,也随着他运营的“免费早餐”公益计划,进人了公众的视野。如今,已经成为公益人的他,所做的工作远比“发起”要复杂得多、持久得多。他给自己的警示是“让自己的内心纯粹、诚实”……当“免费午餐”越做越大时我发现我回不去了2011年开始的“免费午餐”计划,是500名记者联合发起的,那次我第一次用了“发起人”三个字,当时给自己的定位是提出者、倡导者。发起“免费午餐”计划时,我没有做任何准备。当时我参加天涯社区年会,我被天涯网友评选为“年度记者”,而“中国最美支教教师”蔡加芹正好就坐在我身旁。她说她的学生没有午餐吃,她吃饭时无法面对他们渴望的眼神。  相似文献   

5.
罗影 《台声》2004,(3):74-76
真 相电视台是台湾第一家有线电视台,是全 球华人社区第一家有线电视新闻网;还是 惟一拥有每月一次国台办记者会转播权的 台湾媒体……如此多的“惟一”、“第一”,不禁让人 感到好奇:只有区区十年历史的真相电视台和它的创 办人周荃女士,是如何做到的呢? 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在工体边一个安静的咖啡 厅约见了周荃女士。下午的阳光透过咖啡厅的玻璃墙 静静地洒在我们的桌上,听着周荃女士娓娓道来,她 的优雅、她的敏锐、她的率直,以及她在谈到梦想时 的热情,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还“真相”于民 Q:为什么会想到“真相”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6.
23年前,煤矿工人霍文通遭受中年丧子之痛,年轻的工友王腊旭自愿支撑起这个苦难的家庭,谁也没有想到,这份无声的承诺跨越了8000多个日日夜夜。如今,在河北邢台冀中能源集团的百里煤海,传颂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好工人、好“儿子”,照顾既没抚养情,也没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已23年……  相似文献   

7.
1999年春,我从武警机动部队转业到天津市河东区政协机关工作,那年我41岁,至今整整过去16个年头。如今仍清晰地记得,上班第一天,就有老战友打来电话问我:“工作岗位这么多,为什么选择去政协?这么早就去养老……”对于战友们的不解,我没有在意,只是把这份关心和惦念记在心里。时光如梭,光阴荏苒。一晃16年过去了,我从一名政协工作的“新兵”成为区政协研究室主任,而且在研究室主任的岗位上一干就是14个年  相似文献   

8.
章健 《两岸关系》2006,(10):42-44
"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窗外更深露重……”8月29日晚上,上海南京西路上的广电大厦四楼大演播厅里,一首首深情委婉的歌声激荡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这不是一般的演唱会,而是上海东方电视台文艺频道每周一次的慈善义演——《闪电星感动》。这个节目每期都会邀请一位演艺明星参与,号召歌迷参加,为一个特别需要帮助的家庭筹集善款。此次被邀请的演艺明星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影视歌三栖红星陈德容小姐。“我是专程从台湾来的”陈德容14岁就开始演艺生涯,拍了第一部电影《国中女生》。以后的十几年,她先后拍过五十多…  相似文献   

9.
我觉得我一定是个幸运儿,虽然看不见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却一直被温暖和爱包容着.最令我引以为傲的是我有幸"见过"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这三次难得的"见面",让我铭记一生,心中的光也化作一团团似锦的繁花在悄然绽放,不断鼓舞和推动着我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再努力、更努力一些.  相似文献   

10.
山区的冬季,格外的寒冷,又格外的宁静。然而我所在的生产队会议室里却是另一番景象。“老师,薅草的薅字怎么写?”“老师。把蹚她的蹚字教教我们吧!”也许你以为这是在小学生的课堂上,其实不然,这是在生产队文化夜校里。整齐的课桌边坐着男女老少参差不齐的学员,小的有十几岁的“半拉子”劳动力,老的有60多岁的爷爷奶奶。明亮的灯光下, 有的在想,有的在听,有的在记,有的在提问,我就是这个班的“老师”。这一幕虽然已是35年前的事,可好象就发生在昨天,让人难以忘怀。也不知我哪来的人缘,作为“知识青年”刚下乡参加第一次社员大会,就被选为生产队的记工员。别看不是什么“官”, 既无级别,又不脱产,可是责任不小,麻烦事不少。每天200来名劳动力出勤的情  相似文献   

11.
升亮 《台声》2008,(6):14-15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灾情持续牵动着台湾民众的心。各种赈灾捐赠成为岛内最热的活动。台湾救援队和医疗队赴大陆参与救灾的报道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四川震区下落不明的台湾游客受大陆援助安全回家更让岛内感受到两岸的“同胞之情”5月19日14时28分,执行厦金“小三通”直航正待前往金门的大陆客轮“五缘”号汽笛长鸣,船上的台胞自发起立,为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三分钟。岛内媒体指出。汶川特大地震不仅牵动台湾同胞的心,也让两岸间许多“第一次”成为可能。这次大地震使两岸民众“走得更近”,有“震不破的同胞情”!  相似文献   

12.
欧拉在姐姐和父亲的陪同下,来到心理咨询室。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自杀了两次”。她说得平平淡淡,仿佛在说着他人的故事。她一般不说“我”这个字,而使用名字称呼自己,下面就是欧拉的话。欧拉出生时,上面已经有一个姐姐。姐姐是万般宠爱在一身的。因为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而当欧拉来到这个世界时,仿佛是悄无声息的。父母的新奇在姐姐身上实践,欧拉只是沿着前边的辙重走了一遍。欧拉什么都做得好,一切都不会让父母操心。但在这个家里欧拉无足轻重,没有喜怒哀乐,  相似文献   

13.
在台采访七天,旋风般从北至南一路走过,若问我对什么感受最深,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字——情。 我在台湾没有亲属,更没有恋人,所以亲情、爱情于我此行无涉。但是,我有不少朋友,是他们给予我的友情,让我装不完,载不尽,让我周身被一种温暖包裹着,直至今日,甚或永远…… 记得我人还在北京,《新新闻》的郑雯娟小姐就打过电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初,我易岗提任到县人大常委会就职。第一次当选县人大代表,又是第一次加入人大工作者的行列。履新后,我一直在思考着如何在人大代表这个“新岗位”上依法履职、有所作为的问题。思索中,我觉得人大的“大”字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诠释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15.
易靖茗 《台声》2014,(8):41-42
"Dear靖茗姐:我是恬恬,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给你发这封邮件时,我已平安返回台湾。虽然身在台湾,可我的心似乎还被北京的你们牵绊着,我已经开始想念北京,想念一路认识的朋友了……"第一次来大陆、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吃正宗的北京烤鸭……太多的第一次都献给了风光明媚的北京,献给了让我在台湾便止不住无限遐想的北京,当历史课本上的景点一一出现在我的眼前,真实地触摸到它们,我的心是澎湃的……故宫、抗战馆、颐和园、长城、国家博物馆都让我为之赞叹!  相似文献   

16.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人生成长中至关重要。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之风。现代家庭文明的建设对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其水平取决于家庭教育水平。然而,江苏“好学生”徐力杀母事件、甘肃“尖子生”齐刚弑母案、云大学生马加爵杀人案等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向我们敲响了进行家庭教育反思的警钟。透过频发的悲剧,笔者认为家庭教育的职能被异化,家长混淆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的职能,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划上了等号。为此,笔者试图从心理学层面的认知、情…  相似文献   

17.
微主题     
《台声》2014,(2):110-110
“中国梦·台胞情”全国台联书画精品展悄然结束,但海峡“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旱已深入到每个炎黄子孙的心间。让我们走近那些读字看画人的世界,去聊一聊社我心中的台胞情书画展#走进台湾会馆,一幅幅画卷映入眼帘,细细读阅,就连我这种门外汉都感受到了浓浓的两地同胞情。——温熊熊(豆瓣)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日子,记者与一名刚从台湾旅游归来的友人相聚,闲谈之间问他:印象最深在何处?他嘿嘿一笑,嘴里蹦出一个字:吃!随后他告诉我,在台数日,除了跟团参观一些固定景点外,他就一直辗转游走在台湾各大城市的夜市,马不停“嘴”地吃着各种小吃。“真的好吃,种类多到吃不完,价格也合理。”其实去没去过台湾的人对台湾的美食都会有一些了解。无论是从官方正规的旅游宣传,还是从影视剧、大众传媒上的描述都可以体会到,“吃”早已经成为了台湾旅游当之无愧的头号招牌。一辆辆小吃推车、一间间小铺面对台湾的意义和作用让人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9.
吴霜 《统一论坛》2005,(3):61-63
小时候对台湾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台湾在什么地方?台湾有多大?台湾人是什么样子?我对台湾的最初认识是从“我站在大海边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这句30年前大陆上任何人都会唱的歌词得来的。它让少年时代的我得知中国有一个岛屿,离大陆很远,很美,它有一个清秀的名字—台湾。每个人的故事就像一串项链,不同的珠子被穿在同一根线上,珠与珠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却由于紧紧相依,又是一个整体。正所谓“前缘后果”,躲不掉,逃不脱。比如说我,20年前,离开祖国到美国。那时候,去美国该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办好手续,飞跃大洋登上了美洲大陆…  相似文献   

20.
刘红 《统一论坛》2014,(1):8-10
根据马英九执政后作出的选举制度调整规划,从第二任期开始,台湾政局第一次进入“宪政改革”20多年来长达近3年的“选举空窗期”。作为“空窗期”的2013年,制约台湾政治和政局演变的相关因素没有改变,政局演变呈现出的不平静和新动向,带有选举休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