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察凤娥 《前沿》2005,2(5):6-8
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 就是通过改革实现政治系统运行的民主化和法制化。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集中体现在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上。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提出与实施,促进了党和国家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加快了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与社会发展进程。重温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无疑,对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创造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其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为丰富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思想内涵提供了深刻启示;其三,邓小平提出政治体制改革实施步骤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不仅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作出了首创性历史贡献,也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作出了突破性历史探索,提出了一整套以建立民主政治为主要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推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但是,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与广度相比,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重温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向着邓小平所指引的实现人民直接民主的政治目标奋进,无疑具有重要而紧迫的现实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政治哲学论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 ,在邓小平的全部实践和整个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和智慧 ,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内容 ,对于今天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沿着邓小平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利前进有着重大的意义。文章从邓小平的政治本体论、政治方法论、政治价值论等主要方面论述了邓小平的政治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汪娟 《求索》2007,(7):148-150
思想政治工作属于黑格尔提出的公共精神思想范畴。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科学地提出了一系列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对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大致经历了起始阶段、发展阶段和深化阶段。今后要加强对邓小平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汤爽 《传承》2011,(5X):16-17
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现时代的新发展。深入研究和全面理解邓小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仅对准确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的思想,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科学定位,提出了具体化、完善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检验标准,为新世纪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真抓实干、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魏芙蓉 《湖湘论坛》2001,14(1):24-25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探讨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  邓小平用“势在必行”四个字,概括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其主要思想有:  一是从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方面来论述政治体改革的必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解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那部分矛盾。马克思主义关…  相似文献   

9.
目前,作出不可避免的决定性选择之前的时间与空间,已越来越收紧了。虽然改革的时机应由政治家把握,但拖延不是出路从政治角度考察,中国的政治模式还存在着"权力过度集中"等弊病,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改革来改造现有的模式。从经济角度考察,中国的经济模式还是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后确立的  相似文献   

10.
王刚 《理论月刊》2007,1(10):15-18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创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前提和理论渊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进行了定向和开路。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等党的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在继承中创新,在改革中前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中国化的历史接力,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商爱玲 《前沿》2008,(7):13-15
邓小平是一个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战略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认识和分析既高瞻远瞩,又立足现实。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邓小平指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动力是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党政关系,策略选择是“摸着石头过河”与借鉴国外经验相结合。较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邓小平的战略性政治思维,能够为处于改革关键期的中国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政治人格是指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独特心理行为模式。它在政治心理中具有重大作用,直接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和人们在政治生活中承担的角色。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作为领导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引路人,邓小平不仅勾勒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前景,而且以自己的立身处事,为正在走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民塑造了崇高的政治人格形象。一、邓小平的政治人格内涵邓小平政治人格的内容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渗透在邓小平的全部思维活动里,而且表现在他的一切实际活动上,体现在他治党治国的政治实践中。1·爱国爱民…  相似文献   

13.
于成军 《前进》2000,(7):46-46
当前 ,全国上下都按照十五大精神和国务院部署 ,自上而下地进行机构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从中央到地方 ,由中央作出榜样 ,各地根据中央统一部署进行一次实质性的机构改革 ,不走过去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老路子。进行机构改革 ,必须全面学习和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关于机构改革的思想。邓小平同志讲 :“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 ,总的来讲是为消除官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按照邓小平同志的思想 ,机构改革有三个目标。第一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始终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 ,这里…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治稳定是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前提条件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思想 ,是指导我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观点和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科学总结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观的特征 ,对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观 ,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完整性完整性是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观首要的特征。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绝不是只言片语 ,而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不仅论述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而且还阐明了目标和内容等 ,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方向、有保证、有中…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与当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全面进步和创新发展分不开的。邓小平作为新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提出的"人民为本"、"建设至上"、"实施法治"等重要思想,对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7.
薛玉琴 《理论月刊》2010,(6):172-17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重要条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三代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根据新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战略性的思考和重大部署,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相似文献   

18.
张守龙 《前沿》2006,27(11):3-6
毛泽东、邓小平都有着丰富的政治参与思想。毛泽东坚持人民至上作为政治参与的原则;在实践中,他创建了基本的参与制度,并以群众性的大民主作为实现政治参与的途径。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政治参与思想的积极成分,主要是政治参与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制度;同时又在多方面超越了毛泽东的政治参与思想,主要是:发展政治参与时把稳定作为前提条件、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以法制加以保障。邓小平的政治参与思想更符合政治参与发展规律,应予以坚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的重要基石。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发展,并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范畴、目标模式及实践方略,在赋予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以新内涵的同时,与之共同构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江胜尧 《传承》2009,(24):60-6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唯物辩证法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理论创新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观。研究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于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