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寄名亲家"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北白族村落一项传统但不普遍的习俗,不同家族藉由"打干亲"方式建立联系,发展出拟亲属(fictive kinship)关系。在当地,生计模式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向以银铜手工艺、旅游业等为主的商业社会模式快速转型,白族人施行"寄名亲家"的比例在代际间呈倍数增长。目前,当地白族20岁以下人口中,95%具有拟亲属尊长。"寄名亲家"成为村落间的普遍习俗。作为人类学亲属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文化的人群建立"拟亲属"关系的对象、方式与目的意义,常有着极大的差异。就鹤庆甸北白族的"寄名亲家"而言,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无法适用此一现象,而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则是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当代"寄名亲家"习俗,已成为当地白族人适应生计模式变迁,累积社会资本,并与当地年龄组织互补的一项策略工具。  相似文献   

2.
摇曳的青竹     
阳崇波 《当代广西》2011,(11):58-58
行走在仫佬族村落、山寨,随处可见的植物有两种,一种是桃树,一种是竹子。桃树多种在庭院、菜园中;竹子则种在山野、荒坡、村前寨后,流水潺潺的溪流边,甚至是乱石丛中。绽放的桃红、摇曳的青竹,是仫佬族村寨灵动的神气。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6,(2)
"冬"是仫佬族特定区域内的传统社会组织,"冬"的地缘性及血缘性特征不同侧重情况是其用以区别自身与"宗族"异同的标准之一。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如今在仫佬族地区,"冬"的特指类似于宗族组织;"冬"的边界与功能缩小;各"冬"权威人之间在重修宗支簿过程中博弈。  相似文献   

4.
山地民族村落共同体作为有别于城市社区与典型农村社区的共同体形态,以其变迁视角反观“亦工亦农”生计模式,发现家户“亦工亦农”生计偏好不仅受国家制度、国家政策等国家规则的影响,也受族群认同与信仰、交换与互惠等乡土规则的影响,更受理性小农家户生计规则影响。在村落变迁语境下,规则生产的最终目的和无意后果使“亦工亦农”嵌入到村落共同体秩序中,形成特定的经济结构和生计模式。当下,村落“软治理”的实践路径依赖是对村落终结普遍诊断的突破,同时意味着少数民族村落共同体内规则再生产和秩序建构正经历规则“硬治理”到复合规则“软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发展旅游产业是我国新时期民族村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在旅游精准扶贫背景下,有必要关注民族村落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文章选取云贵两种不同旅游扶贫模式的民族村落,对村民进行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在DFID可持续生计框架下构建农户生计资本评价指标体系,对比分析其旅游精准扶贫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旅游扶贫模式的村落精准施策不同;不同旅游扶贫模式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不同;不同旅游扶贫模式对贫困户的吸纳能力不同。总体上,民族村落农户的生计资本仍然有限,旅游参与型农户的生计资本相对较好,在精准帮扶影响下,除社会资本外,传统务农型农户多种生计资本欠缺。据此提出了其生计资本的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6.
土卡河村是中老越三国交界江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乡高山村下面的一个傣族自然村,这个傣族村落原本以打渔和传统的农业劳作为生。但由于地理位置适宜的关系,橡胶公司和水电站相继进入,对本村的生计方式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卡河水电站建设和橡胶公司的进入对土卡河村的影响来反映出在现代化进程中这样一个傣族渔村的生计方式是如何发生变迁进而使这个民族文化发生了改变的。  相似文献   

7.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保护的理念与实践顺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认知传统村落的"活态性",强调如何协同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生态及文化等多方面的可持续性发展。但传统村落"活态化"的方式、内容、目标及运作机制又因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有差异。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因群山峻岭的自然屏障,西南侗寨传统村落得以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获得有别于其他传统村落的"活态"特征及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因此,西南侗寨传统村落的"活态化"能基于其独特的历史、社会和空间背景,生成自我运行的内在发展机制,于日常生产生活中达成。要做到一是加强对原住居民主体性的认知与保障;二是建立以传统为根基的乡村现代化治理体系;三是依托传统产业升级,突破当地经济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矛盾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村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也是农耕文明的成果和典型特征,承载着人类历史、文化与文明信息。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作为传统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载体的村落在大批消亡,逐渐走向"村落的终结"。研究通过对河南、江西、陕西、内蒙古、湖北五省的实证调查,讨论和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社会、经济及文化价值以及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与方式,为我国村落文化及优秀农耕文明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政策支持、法律规范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9.
村落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落脚点最终是村落体育。村落体育作为基本的社会体育和农村体育,必须从农村社会系统本身来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我国村落体育发展走势是一个"水勺形"轨迹,应该依此找寻发展我国村落体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作者通过在一个缅甸村落——抱村的长期田野调查,对村落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如僧俗关系、亲属制度、年龄结构、性别文化、权力运行方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对缅甸乡村社会结构进行了概念界定以及总体性特征的探讨,提出"强礼仪社会"与"弱依附社会"的概念来描述缅甸乡村社会结构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村落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村落体育是农村体育的主体,农村体育的落脚点最终是村落体育。村落体育作为基本的社会体育和农村体育,必须从农村社会系统本身来对其运行状态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我国村落体育发展走势是一个"水勺形"轨迹,应该依此找寻发展我国村落体育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公共性的研究,村落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显性"与"隐性"两种类型。这两种公共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相互转换。在不同的环境,这两类公共空间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村落的形态演化。本研究以湖南会同高椅村为例,分析多民族混居村落中"显性"与"隐性"公共空间的构成与演变,分析了它们与社会人文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的相关性,并研究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民族融合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史载的"饭稻羹鱼",是古代百越民族主要的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在今天贵州都柳江流域的百越民族后裔中不但得到了良好的传承,而且文化上还有所发展,人们将种稻与养鱼巧妙安排在同一季节同一生产场域内进行,不仅传承了百越民族"饭稻羹鱼"的生计方式,也赋予了山区梯田稻作农业在生态维护与农耕生产方面的新生态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存在着耦合互动的共生机制,传统生计策略的抉择大多融嵌于自然环境的约束范畴,而人们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计理性。人们依赖在互有差异的生态格局基础上,经过身心实践后形成了适应本土发展的生计方式,善于把山、水、地、树、气候等生态元素进行最优组合再造,从而孕育了"稻田养鱼"重组水稻模式、"气候—鱼苗"经济模式、"河道运输兼营林运"商业模式等生计类型,在特定的空间和有限的资源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着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充分展示了少数民族村民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5.
每一代青年都有表现其精神风貌的标志物.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一代人,不仅有应当反省的狂热迷失,也有在反思中挣脱思想束缚,走向独立思考、追求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文革"群众运动退潮之后,青年人学习和探讨的群体--"思想村落"承载了这一转变,见证了一代人走向思想解放的脚步.本文依据口述资料,考察青年思想村落的社会环境、活动方式及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强 《今日浙江》2012,(10):8-9
历史文化村落承载着许多历史积淀下来的宝贵物质遗产、非物质遗产,是不同自然、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活态体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  相似文献   

17.
罗赞 《八桂侨刊》2023,(1):73-80
桂林华侨农场自1960年成立伊始,先后安置了印尼归侨与越南归侨,经过60多年的发展,归侨的生计方式发生重大变迁。2017年“乡村振兴”概念提出以后,桂林华侨农场生计模式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新的转型,农场的土地制度、产业融合、文化发展成为归侨生计转型的驱动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归侨生计转型体现出多元化发展、“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式发展的特征。对于归侨而言,这一生计转型是一种具有较强复合性的生计转型,是基于社会资源与社会环境之上的以减贫为目的的生计变迁。  相似文献   

1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村落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乡村社会的善治,不仅仅是要解决物化成果的产出和物理空间的美化,更需要塑造乡村治理之魂,建设能够承载乡愁,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共同憧憬美好未来的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本文运用当代社会学空间理论,从空间再造的角度解析乡村治理中诸因素的整合,以及乡村社会关系调整的理论逻辑。从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和生计空间四个维度出发,以个案研究为基础,直面当前乡村治理中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并通过考察一个典型村落——M村通过人居环境整治、社会关系调节、文化产业振兴和生计模式重塑等方面的治道变革,进而实现华丽蜕变的经验,检视了空间再造理论的适应性,也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发展与治理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李春霞 《思想战线》2005,31(5):52-57
通过把电视植入某个社区的过程视为该社区通过电视的仪式,可以将大众传播视为社区在现代宿命的、必然要"通过"的"仪式",是在面临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和现象时,社区为标识、定位、解释这些现象和变化,进而调整自己以适应这种现象和变化而做出的种种社会性行为.展示一个彝族村落中"电视与生活"关系的民族志表明电视与村落的生活一直处于相互建构的过程中,村民按照自己的方式将电视纳入当地生活,同时村民们也渐渐调整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结构以适应电视.  相似文献   

20.
廖光福 《当代广西》2014,(15):57-57
正7月19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兼爱乡天堂牧场,仫佬族男女青年参加走坡对歌活动,互表衷情。仫佬族有"走坡对歌"的传统,走坡节多在春、秋农闲时节举行。在走坡活动中,仫佬族青年男女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唱山歌。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为媒,谈情说爱,互赠信物,表达彼此爱慕之情,不少男女青年因此喜结良缘。如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