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4 毫秒
1.
《世纪行》2012,(5):6-6
一、“湖北精神”的探索 二、“湖北精神”的时空特征 “湖北精神”属于一种地域精神。 “湖北精神”更是一种时代精神。三、努力组合“湖北精神”的地域文化唯一性四、中国大学已有的“校训”和“名言”可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苏在“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建设和文化精神的提炼.明确提出了“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三创”精神“是新时期江苏人文精神的鲜明特质,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江苏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3.
朱莎莉 《世纪行》2012,(5):12-12
我认为,“湖北精神”可以概括为16个字:“务实求真、崇德守信、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务实求真”是脚踏实地的一种态度和作风.“崇德守信”是一种善良美好的道德规范,“开放包容”是一种宽阔兼容的胸襟.“敢为人先”是一种创新求变的精神。态度和作风可以决定干事的效果,道德规范可以培育人的美德,胸襟可以结天缘、地缘、人缘,精神可以拒绝平庸,创造卓越。  相似文献   

4.
杨犁民 《新重庆》2006,(12):43-43
“人精神”、“科学精神”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人精神”的内涵虽广.主要包含着“人”和“”两个方面:“人”是人精神指向的主体.把“人”作为终极关怀的目标和对象.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创造、潜质。以及人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是人精神指向的客体.尊重人的理性.尊重化艺术的功能和教化的作用.以提高人的思想和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世纪行》2012,(5):41-41
地域精神的研究和提炼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研究“湖北精神”的内涵,准确表述“湖北精神”,对于我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承荆楚文化,形成道德规范,凝聚实现中部崛起战略的伟大精神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安排.我委组织部分文化学者、历史专家召开了“湖北精神”内涵研讨会,对“湖北精神”的内涵、“湖北精神”的表述、如何弘扬“湖北精神”等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现将讨论的情况综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朱汉民 《求索》2014,(1):26-31
“精神气质”是一种主体化的文化,包含着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两个层面涵义。学者们往往以道德精神与心理气质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精神气质”概念,来表达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湖湘文化的重要标志,就是一种地域化士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湖湘士人的精神气质,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湖南人之性质”或“湖南人底精神”。湖湘“民性”与“士习”的渗透与融合,推动了一大批兼有劲悍民性与道义士气的湖湘士人群体崛起。明清以来,湖湘士人以十分鲜明的精神气质,而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特别关注和敬仰。湖湘文化的历史建构,同时是湖南人的精神气质的建构;湖湘文化的区域特质,特别体现为湖南人在精神气质上的特质。  相似文献   

7.
最近微信圈里几乎全是关于郎平和中国女排的各种文章,充满正能量,让人热血沸腾!向郎平致敬!向中国女排和女排精神致敬! 毛主席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这个“精神”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一种不甘平庸、不甘屈从、不甘得过且过的血性和品节.  相似文献   

8.
按我的理解,“精神支柱”与理想、信念大约是一回事,都是对某一种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体现在行动上,则是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去开拓、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除了那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除了那些物欲横流的“金钱拜物教”,人都有自己精神的追求和向往,或叫心愿,或叫理想,因而也都有自己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9.
龚正荣  李欣  吴育哲 《公安教育》2007,(4):16-18,38
<正>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大学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可以说,大学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人生是一部交响曲。人的形象则如斑斓的“五重奏”。考察领导者公共形象的构成,有着五个方面的“构造类别”,它们共同构成了形象管理的主要方面,演绎着丰富多彩的不同旋律。通过这个方面十大类别的研究把握.可以更好地提升形象管理的层级.实现形象管理的科学化。物理形象与伦理形象是领导者形象第一种构造。“物理形象”是一个人包括形体、服饰、外貌在内的直观形象.它是一个人人格形象的物理基础。是“理解人物的钥匙”。“伦理形象”即人格形象或精神形象。是一个人多元素构成的精神品质。“物理形象”诉诸视觉说服,“伦理形象”则诉诸心理说服。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时兴一个词.叫做“度”.通俗一点说.就是火候。夸奖一个人事情办得好.常常用一句“他度把握得很好”.意思就是说他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多样、人情世故复杂的国家,怎样把握好“度”.怎样才算适度.火候怎样才算拿捏得好,确实不太容易。  相似文献   

12.
冯成 《今日浙江》2005,(13):30-31
“古老的文化在这里传扬,革命的红船从这里起航……”最近,南湖区委组织的一场以“精神传承、思想升华”为主要内容的“红船精神”大讨论,牵动了千万南湖儿女心,一首展现独特地域文化的“南湖之歌”大征集凝聚了八方党员群众情。“红船精神”大讨论嘉兴是党的诞生地,红船停泊在南湖旁,而南湖坐落在南湖区,无疑,这是一种独特的政治资源。如何以挖掘、提炼、弘扬“红船精神”为主线,把党的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和开创未来连接起来,变为党员群众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成了南湖区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重点思考和打造的“品牌”。区委书记赵树梅说:“我…  相似文献   

13.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14.
茶道     
和云 《人民公安》2011,(8):61-61
茶道之所以称之为“道”,我不甚理解.但在一次观看茶道时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所谓“道”.我想是一种享受,一份艺术吧。但后来我知道了“茶道”的深层意义.“道”与佛教的“禅”一样.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是一种大彻大悟。之前对茶道的理解虽没有达到七寸.但也不算是肤浅的。  相似文献   

15.
张岱年先生将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民族文化中.自强不息体现了道家天道平等的人本观念和达致长久的人生态度:儒家以德应道.在“人”的观念上承认了人的主体平等性和“道”的可认知性以及“德”的可传承性。如果说道家用自强不息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儒家则用厚德载物的文化承栽培育了中华民族在承认和顺从自然力之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准则。道家和儒家均以自然平等喻示着“人”的观念,从民族文化角度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6.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的“精神缺失”成为当代中国重大的问题.走出这一困境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一种足以协调物质力量冲击的精神形态.马克思站在“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使精神的客观内涵得以绽露.一个国家的精神建制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时代精神为立足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立足于中国当下时代性基础上的民族精神的生发,因而构建成“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人之安身立命之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7.
刘丽姣  许佳  马云琳 《前沿》2014,(9):226-227
当今社会,地域文化元素设计在建筑空间意境营造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傣族和景颇族的传统民族符号元素在建筑空间中的应用,遵循“有机建筑”的概念及“有机更新理论”的设计理念,并提出合理运用民族文化元素是解决设计中“地域性”与“当代性”问题的方法之一,同时是体现“延续传承”民族精神的一种直接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8.
张畅 《淮海论坛》2007,(4):11-13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这就告诉我们要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艰苦奋斗精神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通过教育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来促进艰苦奋斗精神的保持和发扬。人无艰苦奋斗精神不立,家无艰苦奋斗精神不旺,党无艰苦奋斗精神必败,国无艰苦奋斗精神必亡。  相似文献   

19.
谭梅 《求索》2013,(5):244-246
李劼人思想建构之本真在于现代思想与民间文化的绝妙融合。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激活了李劫人思想中潜伏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因子。他通过对思想变革的深入思考.将巴蜀文化中固有的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成了尊重个体独立、个性解放与个人发展为旨归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李劼人在经历了身体与精神的“离乡”之后,自觉继承了巴蜀文化中重视世俗生活的实事实功精神,同时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底色.对巴蜀民间文化进行了新的翻检,从而使巴蜀文化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有了超越性的蕴涵。李劫人独特的思想不仅对巴蜀文化的现代转型有积极的意义,即在传承巴蜀文化的同时又为其注入了现代的新质;而且对当代巴蜀文化建设也是很有启示.以精神的地域之乡为思考起点的方式.或许能治愈长期西化而导致失语症。  相似文献   

20.
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却越发匮乏了。在父母那代人的身上,有着太多我们如今看来很不能理解的精神,而恰恰就是这些被觉得“老土”的精神,支撑起了那个年代,支撑起了一个国家。其实,精神代表了一种态度,用现代人能理解的话来说“态度决定高度”。细究那些成功人士,他们闪耀的背后多多少少都还存留着那些远去的精神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