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联系实际的热点1.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五部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文中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绝大部分人口在农村的大国,必须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这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11条,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第18条,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思想最先在苏联得以实践,并经历了空想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的源起、科学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的形成、社会主义农业全盘集体化思维模式的固化、社会主义农业发展观的教条化定势,由此呈现出一幅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苏联理解史图景。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苏联理解脉络,启迪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第一,增强社会主义农业发展的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第二,解决"新三农"问题的路径是"精准扶贫";第三,"精准扶贫"的抓手是构建高效"集体组织"。  相似文献   

3.
《政策》2006,(4):53-53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本文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性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农业的强弱关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速度、质量和成色。农业强国依然是社会主义强国体系的最薄弱环节,农业农村现代化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突出短板。要认清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特殊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农业强国建设摆在优先位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我们不是搞农业社会主义一九八一年四月二十六日江苏省《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满怀信心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评论员文章,驳斥有人说我们在建设农业社会主义。文章说,《南京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发表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几个理论问题》一文认为: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跟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农业社会主义思想。这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不对的。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有目共睹的。毫无疑问,这些成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天堂实验纪事——回眸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建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堂实验纪事———回眸中国第一个人民公社的建立(一)杨洪涛编者按:在我国四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中,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个独特的阶段。人民公社化运动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20周年,也是中国第一个人民公...  相似文献   

7.
孙文会  姜戈  王超 《新东方》2008,(3):12-13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健议》)。健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并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尽管新农村的概念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但这次重提建设新农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当前农村全面发展的一次新的重要探索。能否抓住机遇,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创新,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是关系我国—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能否顺利建成新农村、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蔡光云 《创造》2001,(8):23-23,26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安天下的大产业,农业兴则各业兴,农业稳,则社会稳。改革开放以来,华坪县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其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不仅农业本身日益显露与市场机制的不适应,而且农业基础的落后与脆弱也极大地制约了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如何改变农业的落后地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农业发展新机制,加快华坪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华坪县是一个以农业为…  相似文献   

9.
农村妇女在推进现代化大农业中的作用商孟华现代化大农业是科学化、开放式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农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当前农村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如何确立农村妇女的地位和作用是一...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06,(4):28-35
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但人均GDP却排名在一百多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结构难题,是党和国家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1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新时期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本刊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专家学者座谈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是农村的主体,也是农业的主人。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福建省政协第九届委员郭浩如是说。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社会主义农业思想初探李水明邓小平是中国农业改革与发展的总设计师。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成功地实现了中国农业经济的一系列变革,成就瞩目;在理论上,形成了社会主义农业思想...  相似文献   

13.
一、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时期,转型社会对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特殊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县委班子,必须学会在阔大的时空视野里,深化对县情的认识,这是领导者创业谋政安邦,兴农富民强县的客观要求。  一、把大姚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背景中来认识县情  大姚县地处彝州北部,是内地山区农业县,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1.7%,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91%,经过近五十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年的发展,经济社会有了较大进步。到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0952万元,占楚雄州第三位,地方财政收入431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1元,都占全州第四位,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  相似文献   

15.
农业与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天生的弱质产业,但又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产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农业的这种地位,决定了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必须把它作为一个特殊产业给予必要的保护。这种保护,既离不开经济和行政的手段,更离不开法律的手段。因此,只有加强农业法制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把我国农业保护落到实处,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建立健全农业保护法律体系只有加强农业立法,建立和完善农业法律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农业保护法制…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如何面向市场经济刘汝温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高度重视农业,着力提高农业质量,稳步增加产量,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开发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因此,我们不...  相似文献   

17.
《创造》2023,(2):1-3
<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要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18.
关于社会主义和公有制──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札记吴戈什么是社会主义?生产力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核心内容,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意思是说,对社会主义有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高安:今后“农”字文章怎么做王少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不可避免地被推向国内外市场,参与竞争。高安历来为农业大市,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是今后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根据中央提出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学说的新贡献──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于幼军什么是社会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它象一条主线贯穿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比较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