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本刊评论员马克思早就说过:“超越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885页)。在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多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强调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的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城市化建设,并提出“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已有几年了,  相似文献   

3.
孙续功 《前进》2006,(3):23-2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把“三农”问题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来综合研究,统筹解决,跳出农业促农业,超越农村抓农村,对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4.
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农业强省本刊评论员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坚定不移地“大办农业,办大农业”,全面振兴农村经济,是省委六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的一个重要方针。它不仅是进一步壮大我省经济实力,保证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必将...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黄世贤、黎红刚在《江西社会科学》上撰文,从以下4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是关于农业的战略地位问题。毛泽东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战略方针。邓小平在勾画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总是首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总是把农业经济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二是关于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邓小平按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实事求是地了解了中国农村问题,他推行包产到户绝不是要摒弃毛泽东一贯追求的发展集体经济的思想。发展…  相似文献   

6.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加强农业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从而使经济增长的关键。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把加强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生活小康进而比较富裕“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难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纲要(草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各项战略任务的首位。强调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叉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8.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理论资源有三个层次: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中国古代重农思想和外国农村现代化经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理论基础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性的我党最新理论成果,包括“科学发展观”、“科学执政”和“和谐社会”三个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问题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农业出现了粮棉生产连续几年徘徊的局面,农业问题严重困扰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出路何在?重温邓小平关于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思想,对于加快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且自确立以农业为基础的田润第一,任何时候都必须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看,邓小平不仅在每个时期都高度重视农业问题,而且还一直强调要把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他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本文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对此作一理论思考。一、经济学思考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基础牢;农村稳,天下安。“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连年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高增长。但是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农村积累下来的种种矛盾还没有解决。加强新农村建设,不仅有利于繁荣农村经济,巩固农业基础性地位,也将积极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2.工业是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1.
《小康》2021,(4)
正近一段时间以来,"乡村建设行动"成为各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的高频词。"村庄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环境建设"……一系列新思路新举措引人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母体产业,《决议》中“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作为一条重要方针提出来。如何贯彻好这一方针,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在本期发表的《中国农业:当前问题和对策选择》一文中,讲了他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哲学思考文武中共中央关于(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基本依靠力量。在今后几年中,我国农业要登上新台阶,农村改革要有新...  相似文献   

14.
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党的既定目标。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强调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的大国,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事业,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要围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积极探索、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5.
县(市)政府制定农业政策初探傅琼一、命题的由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指出,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切实加强农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这是党对发展农业重要性的新认识,是对发展农...  相似文献   

16.
刘书平 《新重庆》2006,(12):39-4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没有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当前.广大农村面临人才严重匮乏.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需要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促进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农村人才队伍.各级政府特别要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他们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都致力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将农业现代化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他们有许多共同的主张。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他们发展农业现代化的思想和主张又有自己不同的特色,认真研究和比较他们关于农业现代化思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农村改革乃至整个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是有重要意义的。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百分之九十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和必须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  相似文献   

18.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造。发展乡镇企业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的符合国情的战略决策,也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的新路子。这条新路子必然会改变农村原来的面貌,实现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人化。发展乡镇企业与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在农业母体中孕育、成长、分化出来的乡镇企业的基础,必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以多样而重要的支持。其一,粮食和原料的支持。农业越发展,粮食和原料越充足,发展乡镇企业就越有保障。其二,发展乡镇企业需要的物力和财力,除了得到…  相似文献   

19.
加强农村党支部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李国华农业是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首要问题,农民、农业和农村的状况如何?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随着农村第二步改革的推进,农业实现了从单一追求产量产值...  相似文献   

20.
温卓文 《人大论坛》2008,(12):25-25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建设、改革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相互连结在一起的。因而,“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