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类文明系统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型的"临界点"。生态文明和社会治理同属于这一系统下的子系统,它们之间应该存在协同的基础。从以协同论为视角进行的研究来看,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治理必然发生转型,生态文明所倡导的多元共存、合作共赢和和谐共进是治理转型的基本价值导向;社会治理转型将较大程度上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步伐;社会治理将表现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理念的和谐性,治理方式的合作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方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方式变革密切相关.发展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为主转变,依靠科技创新、生产创新、管理创新、社会创新,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转变、生活方式提升.这将面临许多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迎难而上、奋发有为.  相似文献   

3.
传统工业园的生态缺失,不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难以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工业园区向现代生态工业园区转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工商联商会执委,株洲新时代输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英说,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方面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中小企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向的指导性理念,也是当前政府要切实考虑的问题,我们不能止于追求产值和利润,政府也不能单独过于追求GDP的数值,而应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为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而努力奋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当前乃至今后经济社会建设的一项基本原则.广大企业家和社会的建设者,要牢记这一准则,并加以落实.十八大报告还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湖南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与党的方针政策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文明的人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生态文明出现之前,从人性的存在方式上看,经历了从"道德人"向"经济人"的跨越。"经济人"的人性缺陷及其所造成的生存困境表明时代需要新的人格内涵。生态文明观念引领人们在追求"真、善、美"方面进入全新境界,实现了人性的生态化转变,产生了"生态人"理论,这一理论具有深远的人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滕兆梅 《前沿》2010,(17):155-158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步伐的加速,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重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体现了新的价值转向,促使人们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变。本文通过具体阐述马克思环境伦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明确了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提出在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指引下生态文明建设应该如何通过具体的举措以取得更好更快的进步。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人与自然环境的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建设和谐世界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事实证明,西方国家自工业革命以来"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是事倍功半的,我们要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必须转变发展模式。要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克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明确各个国家、组织、个人的道德和法律责任;创建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同时,借鉴国内外生态文明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大数据时代,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政府要从"发号施令"向"引导负责"转变,社会力量从"听话办事"向"主动协同"转变,公众从"被动管理"向"积极参与"转变。具体实践中,政府要突出大数据理念,出台相应法规政策,加强社情民意分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9.
贺震 《今日浙江》2013,(13):50-51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形成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硬约束",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实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环境经济政策建设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认为,加强环境经济政策建设,应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求突破。  相似文献   

10.
杨彩玲 《求索》2014,(8):188-191
我国当前的医学教育正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生物医学的认识论、一维化的思考方式、以及以知识记忆为中心的教育范式,构成了当前医学教育难以持续发展的先天缺陷。我国医学教育唯有实现向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范式转变,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其具体转化路径是:树立生态教育意识,由对人的自然属性的关注转向对全面的人的关注,实现教育思想、培养计划、课程规划等的生态转向;培养教育的生态思维,从一维性向多维性转向,既注重学科自己的特点和内容,还要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医学学科与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联与合作,从以知识为媒介的讲授为主,向以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1.
梁富荣 《传承》2014,(10):88-89
当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人类正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生态危机。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分别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的继承、发展及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危机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危机理论体系、世界生态社会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政策经历了从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转变;从单一政策向综合政策的转变。顶层设计的概念虽是在2011年提出的,但是2005年综合政策的出现就已经体现了顶层设计的思路。顶层设计阶段政策试验的变化体现在三方面:政策与法律的关系,从法律为政策让路到法律为政策开路;试验刺激的不同,主要从政策优惠到政策创新转变。以上两方面是实然性的。第三方面的转变,政策试验的驱动:从刺激—反应型到主动回应则是应然性的。  相似文献   

13.
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三重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今世界正处于世纪之交的巨大变革时期。它有三个主要标志,即人类文明形式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世界经济形式由资源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社会经济发展道路由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称之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三重转变”。这是21世纪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历史趋势与时代潮流。一、绿色经济与三重转变是21世纪发展的历史潮流1、人类正在进入生态时代,人类文明形式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这是人类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伟大实践。人类生存与发展经历了几种不同的文明形式。农业革命使人类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邓蕾 《青年探索》2015,(1):100-104
关注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不仅有助于有效描述和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变化趋势,且能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青少年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提供依据和方向。实证研究表明,都市青少年高度认同生态文明建设,且已认识到生态安全的脆弱性、风险性和重要性;但生态价值观介于传统思维和生态取向之间;生活方式正在更新,生产方式亟待转变;他们普遍认同环保政策,但环保责任感不强、践行力不足。青少年的生态信息正从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女性生态文明意识和行动高于男性;年龄与生态文明意识成正比、与参与行为成反比;高学历青年的生态文明意识强,但主体责任意识相对较弱;党团员青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的责任主体。当前地方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职能定位、职能手段、条件配套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地方政府履行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动力、能力、持续力不足,阻力较大,职能履行情况与社会期盼还有很大差距。必须进一步厘清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着重向县域基层下沉执行力量,创新履职手段并加强履职能力,创造长期管用的激励保障条件,加快地方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转变进程。  相似文献   

16.
许正中 《人民论坛》2012,(30):60-61
政府的角色应实现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最终实现由"控制型政府"向"激励型政府"转变对于处于制度转轨、社会转型和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中国来说,需要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创新以助推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转变职能,铺设普遍服务网;社会治理模式应重塑劳动者本位,走向公民社会;文化领域应破除落后的宗法制度和乡土文明,实现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多元参与生态治理体系中,各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出发点,导致各主体思想意识分歧、治理方案迥异,生态治理成效并不明显。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走向多元参与的"善治"之路,通过转变地方政府治理形态、建立市场经济激励制度、扶持生态文明社会组织,不断协调和完善各主体利益,发挥协同效应,最终破解生态文明建设难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策不能只追求眼前效益,不顾及长远效益,一些应急型社会政策的长期效益和综合效益可能为负,甚至可能跌破效益底线.如果以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历程和效果为分析蓝本,从时间性、空间性、综合性和整体性四个维度来考察社会政策效益,会发现有些社会政策非但效果不佳,还造成了新的贫困或其他社会问题.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政策当从应急型转变为储备型,即强调前瞻性、综合性和长效性.这一转变具有必然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与制度规范的建构相比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也变得日益重要。一方面,建设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必须全面实行改革驱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发展、国家战略、社会主义制度、个人生活等方方面面,要想从根本上转变发展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改革及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时空压缩"是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特点。"时空压缩"给我国生态文明带来影响是双重的: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给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择优综合"的外部条件,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同时,时空压缩性也使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挤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