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已取得全面胜利,这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但这并不代表贫困治理工作的终止,我国现已迈入相对贫困的治理阶段,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1]。顺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同时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其在理论与实践双重维度所呈现出的个性化特征,激发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与理论聚焦。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关注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大致廓清了这一论域的基本理论面貌,并就一些基础性理论问题取得了初步共识。但目前国内研究仍然存在"多于译介而少于分析""论域边界模糊而缺乏精准定位""重要理论问题聚焦不足而有待深入挖掘"等问题。深化国内学界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工作,需要从总体性层面进行理论研究范式的格式塔转换,即在"立足自我"的基础上批判地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相关成果。  相似文献   

3.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划时代事件,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百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五四运动"的概念、原因、性质、领导者和结果展开了广泛研究,研究内容和视角全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学界已经搭建好了"五四运动"研究的四梁八柱,为"五四运动"研究确立了基本的学科规范和理论框架。但国内学界"五四运动"研究大多侧重于宏大叙事和形式纪念,并表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倾向。深化"五四运动"研究,需要国内学界结合宏观把握和微观探析,兼顾不同的运动面向和运动主体,在探明"五四运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纪念之、继承之。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决胜战.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而产业振兴的关键点和落脚点就是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今年8月,北京市政协围绕"进一步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助推新时代乡村振兴"主题举行议政性主席会.这也是市政协2021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荣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事象大多散落在民间村落.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为学界议题,村落与学界的关系就变得愈加紧密.在学界与村落、词与物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是学界与村落、学者与村民双方对话、博弈的产物.相应地,一种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由学者和村落所构筑的知识生产共同体诞生出来.基于村落研究中的经验分析,揭示这种含有普遍意义的知识生产机制的存在,能助益于理解知识生产与研究对象的互动,以及这种互动给对象方面带来的文化生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电影主体性曾是20世纪80年代学界争论的重要议题,大陆第五代电影人与台湾"新电影"干将几乎于同一时间介入电影主体性的问询之中,时过境迁,当"华语电影"的大共同体概念不断被提及之时,重析"第五代"与"新电影"的主体性差异对当下的"华语电影"研究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李立 《思想战线》2012,38(1):10-13
学界主导的意见是将艺术人类学视为文化人类学的学科分支。"艺术"二字提示,不能将艺术人类学的对象完全等同于"文化"。当前的艺术人类学研究与艺术存在某种疏离,应该尝试回到并回应艺术学、美学提出的艺术问题,为艺术人类学寻找相应的对象和议题,思考如何将其延展到艺术人类学中重新厘定,而不是简单地加以摒弃。促使学科之间形成有意义的对话主题,使艺术对象真正成为艺术人类学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党的"纯洁性建设"重大命题的提出和党的十八大将"纯洁性建设"纳入党的建设主线,相关研究也日趋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学者们从党的纯洁性的内涵、纯洁性建设的现实考量与重大意义、历史考察与经验探索、挑战与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对这些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可以展现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审视研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就未来的研究提出可供深化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思想战线》杂志推出"艺术人类学探论"专栏,以冀推进这一新的、引起学界普遍关注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设与发展。论文作者均是在国内对作为一个人类学分支学科或者研究领域的艺术人类学有所观照的学者,不少人还是学有所成的青年才俊。他们或基于广泛而  相似文献   

10.
李春来 《传承》2014,(12):26-27
几十年来,学界对"大跃进"时期的研究并非仅限于国内。西方学界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了对我国"大跃进"的研究,其研究方面主要有对地方"大跃进"情况的研究、对各行业"大跃进"情况的研究、对"大跃进"时期妇女解放的研究、对"大跃进"时期民歌及文学的研究、对"大跃进"中教育领域有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道路"的提出本来已经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方向性.但是,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农村未来模式已经固化为中国现代化的思维习惯,不仅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乡村振兴"研究,而且也事实上影响了一些地方的发展决策.在理论上把本来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暂时化为"城市化""市民化""工业化"的等待期,在实践上则在发展决策中产生了"工业园区化"泛化的问题,以至于"鬼城""鬼村"涌现.于是,笔者特别梳理了学界对"就地现代化"问题的探讨,以此强调我们长期坚持的中国乡村如何振兴的结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农村"就地现代化",包括时间向度上的"现代化"与空间向度上的"就地化".因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从"乡村振兴道路"高度来认识,应该按照"两条腿"走路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阵地在乡村、主体是乡民、主导靠政府、主助为全国、主道是就地实现的现代化、目标则是城乡统筹的全国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2.
三岩在我国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建筑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族源研究是学界当前亟待厘清的一个议题。文章利用考古学、人类学田野调查材料,以及历史文献资料"三重证据法"研析三岩藏人的族源问题。研究揭示,三岩族属系南下羌人、当地土著,以及其他族群交往、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正>时值香港回归20周年(1997~2017),对"一国两制"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引起国际国内学界的较广泛关注。概而言之,近20年以来,中外许多学者的相关研究广泛涉及"一国两制"的起源、历史演进、现代内涵、价值路径以及体制建构等诸多维度。从制度建构和制度认同的视角来看,学界和实践界  相似文献   

14.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晚清重要中兴名臣,美国学术界对他的功、德、言及对中国近代影响具有较高评价,可供国内学界借鉴与参考。对美国学界关于曾国藩的评价与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拓展文化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在区域政治议题中,以"地区经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实质上已远远超出区域性的局限,而成为全局发展趋向的某种预兆。以"广东对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经验教训"为切入点,无疑是思考近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的重要路径之一。然而,兹事体大,学界时贤宏论在前,我只能略谈一点微末的浮思遐想而已。【近现代史上广州最辉煌的年份】身为广州人,如果问我近现代史上广州最辉煌的年份是哪一年,肯定会一时语塞。1926  相似文献   

16.
在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主基本知识启蒙后,中国学界开始反思民主理论中的一些常识性的被意识形态化了的基本议题,包括民主的主体、形式,民主化过程中不同民主形式的适用范围与次序排列等,并试图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重构民主理论,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平稳有序的进行提供观念路线图。本文在概括评述国内前沿学者的反思与重建主要议题的基础上,指出它们本身存在的一些误区,期望推进中国民主理论的更加理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伴随文化强国理念的广泛认同,"文化软实力"议题从学界焦点开始深入影响到各国国家发展理念。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中国正面临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议题。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的生命之基,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生动力。唤醒文化自觉意识,提振中国特色文化凝聚力;培育文化自信心态,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生命力;激励文化自主创新,弘扬中国特色文化影响力;文化软实力才能内化和硬化,成为中国特色的文化国力。  相似文献   

18.
<正>一、论坛主旨与议题论坛主旨:后现代视野与青少年研究议题(一)大背景:新媒介时代与青少年发展(本议题围绕"新传媒与青少年成长环境""新传媒与青少年个性发展""新传媒与青少年自我教育"以及"新传媒与现代素质养成"等议题展开讨论。)议题(二)新建构:"青年"概念、文化  相似文献   

19.
"青年和农村(乡村)的关系""青年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探讨和补充的重要议题。青年和乡村振兴高度契合,参与乡村振兴是青年作为"强国一代"的应有责任和历史使命。但是,结合有关政策和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我国青年在参与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数据(总量)缺席""政策(制度)缺席""话语(关注度)缺席""行动(实践)缺席"等问题,将可能导致我国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的潜在力量不足、生态宜居的建设力量不足、乡风文明的引导力量不足、治理有效的参与动力不足、生活富裕的生力军不足。因此,本文重点强调"青年的缺席"是我国乡村振兴进程中需要及时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社会现象,应当深入分析我国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缺席"原因以及"回归"方法,并尝试提出"青年+"概念,认为"乡村振兴青年+"是进一步推动我国乡村振兴进程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经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主基本知识启蒙后,中国学界开始反思民主理论中的一些常识性的被意识形态化了的基本议题,包括民主的主体、形式,民主化过程中不同民主形式的适用范围与次序排列等,并试图在中国经验的基础上重构民主理论,为中国政治民主化平稳有序的进行提供观念路线图。本文在概括评述国内前沿学者的反思与重建主要议题的基础上,指出它们本身存在的一些误区,期望推进中国民主理论的更加理性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