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3,(1):91-92
熊跃根在《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撰文认为,社会工作诞生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受到西方社会人文主义价值观与实证主义方法的影响,致力于回应社会需要和解决个人、家庭或社会问题。然而,伴随着社会与文化变迁以及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社会工作早期发展起来的价值判断、技巧与实践模式,已难以适应变迁的文化与政策环境。因此,在二十一世纪,社会工作需要进入新的启蒙状态,对过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做全面的反思。而对于中国而言,由于制度、文化、专业学科体系和社会结构等的差异,社会工作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将经历不同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社会制度的融入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机理。在新时代,随着我国的政策基调转向“共同富裕”,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政策制度势必会成为形塑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力量。社会工作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应用于促进共同富裕。但传统社会工作的“西方立场”以及具有的“去社会化”“实证化”倾向却无法回应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属性、宏观议题以及本土实践智慧。基于此,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实践范式的建构,将有助于超越现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局限,进而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共同富裕型社会工作的实现路径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确立价值立场,以反身性实践为重要方法构建理论知识,以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为服务取向明晰介入特征,以制度融入为发展策略塑造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代的社会工作转型:一种理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健刚 《思想战线》2011,37(4):40-41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和清 《思想战线》2011,37(4):38-39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郭伟和 《思想战线》2011,37(4):42-44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古学斌 《思想战线》2011,37(4):44-45
在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作为一种专业慈善力量的社会工作,自身应该有怎样的定位与认识、理论何以有效指导实践及如何培养专业型的社会工作者,日益成为学术圈和社会各界关注的议题。2010年仲夏,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高校的社会工作学人、实践者,齐聚广州市首届中国转型社会工作非正式论坛,就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论题展开激烈交锋。本刊特延请部分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维度阐述对转型社会工作的理解。期望本组笔谈中这些差异性或相似性的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实务界,包括NGO界对转型背景下社会工作的本质、使命、策略、角色定位等重大问题展开深入的论争,以便正本清源并促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更精细的社会,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不应该再满足于在通识层面上讲述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满足于教授个案、小组和社区三大方法,而是要将这些理论、方法、技巧与社会需要、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与不同的社会群体的不同需要结合起来,追求进一步的专业分工。在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老年服务和长期照护制度是具有创新意义的重要的福利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人才孵化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本文以S市实证资料为例,采取制度理论视角,利用“制度性嵌人”与“制度性创新”概念内容进行分析。社会工作人才孵化的制度性嵌入不仅表现在社会工作人才孵化开启之初,而且表现在社会工作人才孵化过程之中,既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制度密切相关,又与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使用和激励等制度密切相关。社会工作人才孵化需要深层的、自主的、积极的制度性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壮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根据社会工作既有理论体系与学科发展现实情况,理论社会工作学能够彰显社会工作学科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理论社会工作学以价值起点和情境基础重新定义社会工作人性观和困境观,进而构建生活化助人的实践逻辑。从回归生活的目标设定、生活意义的场境适应、成长为本的策略选择、系统互动的介入路径等方面,支持和协助服务对象度过暂时的生活危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理论社会工作学澄清了社会工作的社会性、福利性、治理性、发展性等专业特质;并在公民权利、公共利益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厘清专业定位。  相似文献   

10.
杨超 《学习与实践》2022,(2):112-121
社会工作技术是跨越理论与实践鸿沟的有益方式,助力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实践的有效性,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科学化建构.社会工作技术起源于社会技术,具有实践指向性、主体间性与社会限度、中层性.构建社会工作技术的路径可以通过回归社会工作技术基础理论研究、促进社会理论与技术的互动、整合社会工作技术存量、开发实践智慧展开.现有...  相似文献   

11.
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来解决社会问题,预防社会问题发生的一项工作。它的理论是社会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应用社会学范围。社会工作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首先在美国和德国使用,以后含义逐渐有所发展。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社会学理论体系,社会工作自然也有不同的理论观点。我国社会主义的社会工作具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作的本质内容,并且在实践和理论上有许多新的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2.
就社会工作而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以及对课程设计的理论取向及其背后的价值观和范式缺乏深入的反思和批判之研究倾向,严重制约了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借鉴最具有权威性的目标模式课程设计理论,能够克服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研究的这两大不足,从而拓展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研究视野,以推动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因此,在借鉴目标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对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的利益主体及其价值观和利益取向维度进行了探讨,为社会工作课程设计研究及设计实践提供了一般宏观维度框架和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1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矫正社会工作的实务探索与理论研究得以发展,主要集中于矫正社会工作的价值伦理、理论视角、方法技术、实务领域、社会政策、发展模式、域外经验、本土实践八个方面。已有研究成果在数量、领域、模式、实践以及影响不断扩大的同时,也面临着研究成果质量、研究理论与实务整合、研究体系与框架健全、学科话语体系提升等方面的局限。未来矫正社会工作研究要不断壮大研究队伍和力量,提升服务实践的核心能力;促进理论与实务的整合,提升学科地位和话语权;顺应时代趋势、借鉴国外经验结合国情;整合提炼本土研究模式,推动建立中国特色矫正社会工作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4.
谢向波  李静  任扬 《传承》2010,(6):92-93
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系;改良教学方法,引入和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信访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从1951年确立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信访制度在为民众提供利益表达渠道、缓解社会矛盾和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作用。下面,本文将以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伦理问题。一、社会工作介入信访领域的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不断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以来 ,随着实践的发展 ,理论研究也逐步深入 ,出现了书籍以考试指导为中心 ,文章以实践中出现问题的理论分析为重点的不同倾向。两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总体研究水平仍很薄弱。  相似文献   

17.
互构性发展视角因其在解释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具有同源、同构、共变和共生等理论意涵,在社会科学领域得以积极借鉴。文章从理念互构、目标互构、功能互构和机制互构等维度建构了一种互构性发展的分析框架,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现实分野,即在发展脉络上存在断裂性,在理论建构上凸显非相关性,以及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整合性。基于互构性发展分析框架,文章从关系嵌入、制度整合、殊途同归和多元共担等方面重构我国社会福利与社会工作之间的关系,以改善二者长期以来存在的现实分野,并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二者健康、有序互动,并积极回应和谐社会建设议题。  相似文献   

18.
社会政策是社会工作专业主干课程,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要明确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体系;改良教学方法,引入和充分利用新的教学手段,创新与传统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灵活多样,寓教于乐,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培养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和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中之重。为此,应该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资格认证、注册管理、从业规范等各项制度,系统构建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及培训体系,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投入保障,解决社会工作人才发展的平台。本文在论述以上问题的同时,借鉴了发达国家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对社会工作的概念、社会工作者的要求、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及其培养、社会工作者评估及监察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作专业发展过程中持续存在着价值承担和干预效力之间的内在张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evidence-based practice model)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工作的主导性模式,这一模式把社会工作实践置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指引下,希望借此提升社会工作干预效力。但实践处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日常生活的实践智慧都在挑战工具理性的实证主义专业模式。推行证据为本的实践模式,往往遮蔽了反思性能动主体。因此,把理论研究嵌入反思行动的实践过程,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反思对话,就能够更好地平衡好社会工作价值投入和干预效力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